其他
高举自由旗帜的伟大导师
★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在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尽情挥洒的西欧,在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西欧,终生未离开西欧的马克思,其学说理论深深根植于西欧。
马克思不仅没有与自由对立,他最终想解决的,依然是实现自由的问题。马克思理论,不是自由主义的反面,而是自由主义的分支。
这是一幅十分美好的蓝图。当时的社会精英、劳苦大众,都被该理论折服,憧憬着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
但马克思发现,事实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马克思认同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他终生都在批判资本主义,原因就在于,19世纪的工人,实在太苦逼了,19世纪的不平等,比过去要明显得多,资本主义把自由异化了。自由成为少数资本家享有的权利,工人被奴役和压榨着,他们成为工厂的生产工具,完全没有实现自身自由的可能。
当时的欧洲,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工业化,矿山、工厂、铁路、纺织机器急剧扩张,彻底改变了欧洲大地的面貌。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的极大充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痛苦。
大量劳动人口,离开世居农村,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枯燥乏味的流水线、肮脏狭小的出租屋、恶劣的工作条件、忍气吞声的低工资,无不给这些工人带来了较大的创伤。
法国的纺织小镇牟罗兹,1823-1834年,工人阶级家庭的56%的儿童没活到2岁;英国的曼切斯特,1837年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城里人的平均寿命是38岁。
为了压缩成本,大量工厂招收童工,一个7岁的小孩,就已经开始了996的生活,矿场用童工拉煤车,纺织厂用童工钉纽扣,可谓臭名昭著。
而那些资本家,不用干活就可以大腹便便,穿着干净的衣服,住着大house,吃着新鲜牛排,三妻四妾,还有一大堆仆人伺候着。
人们可以自由地开办公司,但实际上这种自由,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没有卵用。自由的权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生活一成不变、薪水低、压力大、住不好,还会被轻易解雇,食不果腹,毫无保障。
狄更斯在小说《艰难时世》生动描述了工人的压抑状态,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那儿的居民也几乎个个相似,他们同时进,同时出,走在同样的人行道上,发出同样的脚步声,做着同样的工作。对于他们而言,今天跟昨天和明天毫无区别,今年跟去年和明年也是一模一样。”
这种孤独无力,也使得工人自杀、抑郁、抢劫的行为,时常发生。
实际上,直到19世纪末,工人们才过上当初想过的生活。但在19世纪中期,工人们正在遭受苦难。
自由主义的理论,与工业革命的现实,呈现出巨大的差距。社会进步了,但贫富差距和阶级壁垒带来了工人阶级自由权利的丧失。所以,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表现出浓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十分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的异化问题。帮助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实现自由,是马克思关注的本质问题。
“资本主义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是物化劳动,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把自由贬低为“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就预示着人的生存状态被奴役,人的自由自然就丧失了。因此,不管资本主义理论怎么花里胡哨,劳动人民就是不自由的。
在现有的资本主义体系下,广大人民与过去的封建时代一样,依然是被压迫和不自由的,只不过把“政治压迫”变为了“资本压迫”,人们在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却又转而又陷入到受资本奴役和压迫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并不怀疑自由主义,他坚定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他只是觉得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是小范围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此根本就谈不上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产阶级的自由,没有被剥削者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于是走上了批判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目的就是让工人摆脱资本主义下的异化,得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顺势便将科学应用到人类社会研究中,不仅自然世界受到普遍原理和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所以,人类社会也有运行规律。
马克思发现的规律就是:经济。
马克思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中,物质生活决定了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调”。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发动力,从经济角度解读社会,马克思认为自己找到了发现历史的金钥匙,而这也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石。
由此,他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族、农奴与地主,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抗争、权衡,从而形成历史的演化。
回归到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最大的动力和问题。
这就是我在《我的写作计划与困惑》提到一个观点:一个历史学者的核心,在于他如何认识当下。
马克思的历史论,同样也是源于他怎么认识他当时所处的世界,以及怎么解释这个世界。他先认为工人与资本家是当时社会的最大矛盾,然后去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先有靶子再放箭。
马克思看到了工人的苦难,希望解决工人实现自由的问题,所以,他就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不断激化着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导致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实现工人的自由。
而且,他还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场终极革命,自此之后,阶级问题和阶级斗争就不复存在了。这就体现了马克思的两个特征:
1、理(ji)想(jin)主义,马克思迫切希望解放无产阶级,还给他们真正的自由,想用革命的方式直接达到目的;
2、逻辑漏洞,既然物质经济和阶级斗争是一切历史演化的基本模式,那么,凭什么说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就是最终的阶级斗争呢?这个结论过于唐突。
但当我们联系到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知道他想解决的是工人的自由异化问题,他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工人问题,我们就能明白他的理论的目的和局限性。
为了唤醒工人的反抗意识,马克思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核心思想就是:
工人是一切财富的实际创造者,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你们的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你们才会这么贫穷,他们才会那么富有。
劳动者创造了财富,反而大部分都流到了少数资本家的口袋,作为劳动者的你,你就不会有想法?你难道不会嘀咕一句“MD,凭什么!?”
对此,教员有一句十分精辟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fan有理。”
马克思与同时代伟大思想家不同的是,他不仅创造了自圆其说的理论,还给工人灌输革命热情,将理论付诸实施。
他督促工人阶级时刻做好革命的准备,迎接革命的到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当下的政府、法律和宗教道德都是资本家创造的,是用来欺骗和镇压他们的产物,工人们一定要识破这些诡计。不要因为涨薪、提高待遇就放弃斗争,这些都是有害的,这些小恩小惠都是用来麻痹工人,只能延缓革命,不能阻止最终的革命。
这里面就又有一个逻辑漏洞:按照社会规律,既然革命无法避免,为什么需要如此迫切地做好准备呢?这就好比,既然人终归一死,那我有必要天天想着如何迎接死亡吗?
虽然有自相矛盾之处,但马克思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本来就是工人的解放和自由,而不是为了理论本身多么完美,所以,这么一想,我们也就能明白他的说法了。
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把自由上升到了解放的高度,权利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不断斗争得来的,自由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获得解放的过程。这些话,实际上都是说给工人们听的,试图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去争取自身的自由。
3自由王国
所以,马克思对于自由的态度和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很明确:宁肯要没有社会保障的美国,也不能要有社会保障的普鲁士。
因为没有自由前提的国家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王国”,“自由王国是进入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状态”。
最终实现公有制社会,让每个自然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有份。这就是社会化,这就是公有制,而不是guo有制。将公有制等同于guo有化,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和个人所有制后,统治阶级不复存在,人人自由而平等,社会能够依靠自然规律而完美运行,不再需要政府,这种社会秩序又与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惊人的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足够发达。如果人类不能摆脱生产力的束缚,就会把大量时间用于物质生产,没有富足的自由时间,自然就谈不上拥有自由。只有当人类不用再为物质而发愁时,超越低层次的物质需求,才能拥抱自由。这就又回到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实现了逻辑上完美的自洽。
实际上,马克思构想的这个“自由王国”,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他用公有制(不是guo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发达的生产力超越资本主义物质世界,用人人自由来否定资本主义的少数人自由。利用自由主义的思想,又超越当下的自由主义,为全人类勾勒出人人向往的“自由天国”。
马克思的出发点是自由,落脚点还是自由。
4伟大与局限
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一样,马克思都在寻找一种自由和谐的社会状态,去克服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但不同的是,马克思能用各种事实证据和数学公式告诉你,这种理想不是那种“万一实现了呢”的理想,而是一种必然会实现的科学。
理想就是科学。
无论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还是宗教,这些美好的理想,你是无法去用逻辑证明的。所以,信仰马克思的人,就不会再去相信什么宗教鬼神,因为后者一开始就从逻辑上消失了。
必须承认,马克思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那么,马克思理论有没有局限呢?答案是:没有局限。马克思理论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科学理论,这样的天才理论怎么会有局限呢?
然而,西方总有些别有用心之徒,用各种方式去攻击和歪曲伟大的马克思理论,他们的伎俩主要涉及两方面:
1、经济决定论忽视了社会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比如宗教、情感、历史传统等等。具体到阶级的区分,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还取决于社会政治地位。
2、一个社会的经济斗争,不限于马克思所说明的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仅每个阶级内部有斗争,而且一个社会的阶级是复杂的,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划分。
最关键的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阶级是可以较大规模地相互转化的。
3、剩余价值理论忽略了资本、政策环境、企业配套设施(比如基建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等重要性因素,将财富全部归因于劳动者,太绝对化,脱离了实际。
尽管西方无端指责,但我依然由衷佩服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认识,为人类未来指明了方向。
无论西方社会如何不重视、甚至不承认马克思理论,资本主义都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小结
1883年,伟大导师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在墓前发表悼词:
“达尔文发现了有机自然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则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科学革命家,达尔文与马克思在数十年间的居住距离仅有32公里,但两人这一辈子从未谋面,仅有一次书信联系:
1873年6月16日,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第一卷中添加了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脚注,并送了一本给达尔文,这本书至今仍收藏在达尔文故居。达尔文当时写了一封高度赞扬马克思的回信,其中一段话是:
“尽管我们研究领域是如此不同,但我相信我们两人都热诚期望扩大知识领域,而这无疑将最终造福于人类。”
时至今日,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将“自由平等”明确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接过马克思的自由火炬,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造福于全中国和全人类。
而反观美国,社会撕裂、党派政治、种族冲突、矛盾重重,成为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典型。
中国必胜!美国必败!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农村”,提取阅读
《中国农村》系列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小炒和他的朋友们」知识星球。长文在公号,精华在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