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英雄》到《大秦赋》:彩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历史

小炒君 小炒说 2021-05-29

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终于强忍着追完了高开低走的《大秦赋》,网友的一幅漫画,对它进行了完美概括:


中国真是人才辈出,这漫画,稳准狠,道出了多少网友的心声啊!
1价值观错了,就什么都错了
《英雄》这部电影是上了教科书的。

当时我在小镇读初二,英语教科书的后面,用半页纸的中文篇幅介绍了电影《英雄》。当时的我,看个彩电都觉得幸福,将这部电影埋在了心底。
后来去县城读高中,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录像店里,一口气租了《英雄》、《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这几个电影光碟,拿回家看。这几部电影都是在初中的英语教科书里出现过的。

我第一次听到完整版的《我心永恒》,也第一次看到电影《英雄》。电影震撼到我了!


跟小时候看的香港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感觉,《英雄》很唯美。而李连杰饰演的无名,最后放弃刺秦,毅然走向刑场,让我肃然起敬!无名与嬴政的那一番对话,更是让年少的我为秦始皇喊“彩”。
无名放弃唾手可得的刺杀,大彻大悟:秦王是天下和平的希望,杀了秦王,就会有千千万万的百姓死亡。秦王则是一个孤独的雄君,为了天下太平,忍受各种非议和痛苦。
无名最后用剑柄,象征性地刺了他一下,说: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电影最后一幕,秦王终结战乱,修建长城,护国护民。
他们都是心系天下的英雄!这就是我当初的观影感受,我一度成为秦粉。


上大学后,《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也看了,都怪同行衬托得好,更觉得《英雄》是一部好电影。

一次寝室卧谈,四个人聊起这几部电影,一位室友说:《英雄》是一部献礼片,看拍摄时间和上映时间就能知道

我心里一咯噔,陷入自我怀疑。
后来,上选修课《中国思想史》,在讲到皇权专制时,那位年轻老师说:《英雄》这样的电影,是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的,那将是奥斯卡的耻辱。后面还说了一大推不可描述的话。

在马云风靡大学校园的当时,在高铁和城市化如火如荼进行的当时,经常泡图书馆的我,对于电影《英雄》的看法,已经逆转了。
秦国,象征着对生命的屠戮,对人性的压制,对文明的践踏,而“刺秦”则象征着对暴虐的反抗。秦国一统天下,不仅没有带来安定,反而让天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
嬴政灭六国,是权力作祟,还是向往“最高的境界”?
张艺谋把这个意义颠倒过来,“刺秦”变成了“颂秦”,就是在拿人们朴素的道德观在开玩笑,为黑暗的权力欲涂抹胭脂。


人,可以被欺骗一时,但随着见识的积累,谎言必将自我终结。

因此,对于经历过两次变色的小炒而言,我对于当下学生粉红群体的壮大,并不感到失望,那只是一时的假相。

我与一位00后知乎网友的聊天截图

《英雄》之后,时隔近20年,《大秦赋》又让“颂秦”死灰复燃。
《大秦赋》之前的三部曲:《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是站在秦国角度,展现秦国由弱变强的奋斗过程,但从没有站在天下的角度去渲染秦国如何心怀万民、六国如何不堪、统一乃民心所向,这些宏大叙事的天下观并不是作者的意图。
《大秦赋》就完全变了。
电视剧里,嬴政和李斯像个复读机似的,不断重复“东出灭六国,解百姓于倒悬”,不断向观众灌输统一乃“昭昭天命”,将秦国的野蛮侵略和嬴政的权力私欲塑造成统一的正义战争。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还伪造历史。
秦国粮食多得吃不了,六国民不聊生,只能解放六国人民并喂饱他们。


他们编造“楚人投奔秦国”的无底线片段,但历史文献的记载,恰好是相反的。而且,这种恶心洗白还不止一次,第66集又出现了“赵国民不聊生,流民纷纷入秦”的闹剧,《战国策》就有相反的记载:
在被征服的韩国上党地区,人们都不愿意当秦民,而愿意当赵民

在秦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都是心系国家的忠臣良将。而六国,充斥着自私的君臣,一群只求自保的胆小鬼。观众一看,还是秦国朝气蓬勃啊。
抛开价值观,《大秦赋》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演员、服装、场面,都是上乘,小炒当时看到全演技派阵容,开篇火爆的战争场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我还特意与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对比看了下,还是能明显看出,二者的拍摄成本相差不少。
但是,价值观错了,就什么都错了。
现在自媒体对《大秦赋》的批评,基本都是集中在电视剧传达的错误价值观。而它的豆瓣评分,从开播的8.9一路跌到不及格的5.9分,成为扑街片。这个分数,是配不上它的演员阵容和制作成本的,却也说明,这届观众不好骗了。


一部文艺作品,固然需要自由表达,在一些历史细节方面,有自由改编的权利,但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和历史视野,必须尊重史实。

比如《走向共和》神来之笔的开篇,伺臣给李鸿章汇报军国大事,李漫不经心,但一听说太后的鹦鹉病了,立马紧张起来。这个剧情不一定是真实事件,但完美呈现了满清官场的腐朽落后,对历史的这种演绎,不仅逻辑自洽,而且合情合理,即符合历史大背景,也符合人物小性情。


但是,通过构造一段故事,来强行迎合现实,明明杀人如麻,非说是为国为民,明明是落后一方,偏说是先进一方的正义之师,这就突破了历史的底线。这就不是演绎历史,而是歪曲和伪造。
因此,作为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英雄》的票房和画面十分完美,却成为张艺谋争议最大的电影,人们喜欢的还是他的上世纪电影。《大秦赋》的演技和场面再震撼,也无法阻止评分的雪崩和网友的讨伐,它的豆瓣评分一定会继续下跌。


因为,剧中的秦国,与历史中的秦国,是两个秦国。

《英雄》和《大秦赋》里的秦国,心忧天下,时刻想着拯救万民于水火。事实上,“天命昭昭”的秦国,恰好是要投万民于水火。
正如著名学者许田波所讲:“商鞅变法为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司马迁在《史记》里更是直接:“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国这种崛起模式,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2大秦没有赋
秦国是怎么来的?文化沙漠上的军国主义

七国诸侯,唯有秦国在黄河与南山以西,文明程度较六国要低得多,一直被称为“秦夷”。长久以来,都是“儒者不入秦”,孔子当年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到了秦国边境上,无意西行,直接折返。孔子极重华夷之分,在他的眼里,秦国就是蛮夷之地。

一百多年过去,一直到公元前362年,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史记 秦本纪》还是这么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偏远落后,中原各国压根不带它玩,即便是被称为“南蛮”的楚国,也视秦国为夷狄。
秦国的这种文化落后,与变法成功有关。吃过红烧肉的人,受不了粗茶淡饭,但从没吃过肉的人,能够接受。

秦孝公受够了被瞧不起的憋屈,便实施商鞅变法,将秦国打造成军国主义政权,用武力去赢取尊重。

对内,疯狂汲取民力。秦国对臣民的控制最严密,制定的法律最严苛,吸收资源的能力最强。
为了控制民众,秦国在全国首次推行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一人犯法,家人邻居也要去坐大牢。鼓励告密,不独邻里之间,同床共枕的夫妻也负有互相告密义务,知而不报,也是犯法。秦国就成为一个有悖人伦的特务国家。

还开创性地实行“愚民政策”,“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民愚则易治也”、“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要的就是听话,不服就是扰乱秩序,刑罚伺候。要的就是一心种地和打仗,你还想诗词歌赋?能用来保命吗?
去秦国考察过的荀子就说,秦国由孝公到昭王四世,君臣唯知“以力兼人”,受害的首先是秦国士民,普遍畏惧权威,尽管人人都有“离心”,却听从当局驱使,充当对外攻城掠地的工具,“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
对外,秦国更为残暴。它把汲取的国家资源充当军费,用来养兵,而全国升官发财的唯一标准就是:军功。即使是贵族,没有军功,便降为平民。

军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人头数量,秦国称之为”尚首功“。
秦国用军功计爵,不是新鲜,但用人头而不是土地人口来衡量,确是开创性的。就问你服不服?
战争机器,就这样炼成了。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着齐国人鲁仲连对秦国的经典论述: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秦国,抛弃礼仪而崇尚斩首战功,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把百姓当作奴隶来使唤。如果让它统治天下,那么,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忍心当秦人
当然,在《大秦赋》里,六国百姓水深火热,纷纷想入秦。


秦国,就是一座农场和军营。在这种体制下,灭国还需要理由吗?只要秦王一声令下,军队便猛兽般地扑向敌人,去实现自己的升官发财梦。
秦国的军队,几年不打仗,心就痒痒的。就这点,《大秦赋》说的倒是真的。吕不韦想减少秦国的杀戮,大修内政,樊於期就来请战,说士兵们好些时间不打仗,都嗷嗷叫呢。

《英雄》里所谓最高的境界,《大秦赋》里所谓救苍生于倒悬的顺应民心,不过是用高尚目的来掩盖血腥手段罢了。手段本身就是目的,为了打仗而打仗,为了杀戮而杀戮,为了统治而统治。
所以,秦国打仗,战功卓越。在许田波的《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一书中,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秦国发动了52场战争,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胜率92%。

但是,这些战争都是灭绝性的。“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不仅将敌人斩首,而且士兵为了扩充军功,连百姓也不放过。
光是根据有数字记录的战役看,秦国就斩首了差不多180万人,其中死神白起一人就超过100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秦初,全国人口4000万,秦国的斩首数量至少是这个人数的5%,每20人就有1人被砍头。


特别是大家熟知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但是,不是活埋,而是斩首!《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在如今的山西高平,发掘出长平之战的遗址,有近500个尸骨坑,尸体都是残缺不全。
45万什么概念?当时秦国总人口500万,赵国300万。

所谓“虎狼之秦”,不是指军纪严明,而是真的会吃人的。

这就是秦国的内政外交,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极其野蛮。这种看法,并不是几个人的一家之言,而是普遍的历史共识。秦朝灭亡时,没有一个人对之表示惋惜;后世的大文人,对秦国体制的态度,要么是反对,要么是回避,找不到一个赞成的
贾谊那篇传颂天下的《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就是典型。

历史学者秦晖老师就说:“所谓的秦制有效,说穿了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文明人斗不过野蛮人,选择手段的人斗不过那些不择手段的人。”
结果,《英雄》和《大秦赋》的编剧导演们,不知脑子是怎么进水的,居然把秦国描述成“昭昭天命”之国,把嬴政洗白成心系万民的一代雄主。
3这样的统一不要也罢


洗白秦国的最常见说法,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结束战乱。

先不说文化、社会这些高级玩意,就说最起码的生命吧。
商鞅变法的50年前,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成为中原最强,它的军队精锐叫“魏武卒”,总人数只有5万。

公元前343年,商鞅变法刚推行十余年,作为最强的两国,魏齐爆发马陵之战,两国倾巢而出,但各自兵力也就10万左右
一直到这个时候,各国纷争,中国进入春秋战国已有400年,但总人口在战国中期达到4500万的高峰不减反增,各国总兵力100万左右。


秦国崛起后,挑起了军备竞赛。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能动员的兵力极限是20万人;商鞅变法50年之后,秦昭襄王时期,秦国能一次性组织60万大军出征,常备军维持在百万之众。
于是,秦国百万,楚国百万,赵齐魏各六十万,燕国七十万,韩国三十万,各国总兵力达500万。战争规模和死亡人数今非昔比,出兵十万都不算大型战争,其中大部分的大决战,都是与秦国有关的。
从《史记 六国年表》的记载看,其他六国加在一起,发动了36场战役,而秦国一个国家就发动了93次战役,是六国的2.5倍。
在许田波的《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一书中,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超过六国之和。
秦统一后,总人口4000万,比战国中期少了500万。
最惨烈的长平之战,赵国死亡45万,秦国死亡20万,合计65万,与两千年后的美国南北战争死亡人数不相上下。这个数据对比,惊呆了正在查资料的我!

没有秦国这台战争机器,能死这么多人?

有人说,武力统一,战争死人很正常,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统一之后的情况。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秦统一时,全国人口4000万,秦始皇去世时,人口3000-3600万,秦汉之际,人口只剩下1500-1800万。
你见过哪个统一王朝,开国之初人口还剧烈下降的?
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不到20年的时间,就使得中国人口减半。这都是拜秦国所赐。
那些死去的人,一说统一的秦朝就自豪,一看辽阔的地图就兴奋,一回头命就没了。
所谓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战乱,这不就是胡扯吗?不就是睁眼说瞎话吗?

秦国本身就是战乱之源,秦朝本身就是灾难。这不叫统一,而叫祸水东流
歌颂这样的王朝,只能用脑残来形容。
4秦朝干了啥?
统一六国后,没了战争,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失去了用武之地,就应该再来一次变法,改变体制。但嬴政没有,而是任由这台机器运转下去,把秦制推向全国。

国内没有战争,那就打到国外。岭南、匈奴就成了征服对象。
战争规模不够大,那就在国内制造“战争”,与天斗。修长城、阿房宫、皇陵,继续用战争模式动员全国力量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统计: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被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上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

苛捐杂税的弱民、焚书坑儒的愚民、恐怖主义的刑罚,一个都不能少,整个秦朝,成为一座大监狱、大农场和兵工厂。至于人,就是没有思想意识的机器,只有如履薄冰地服从。
《汉书·刑法志》里,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就是说,在秦朝,囚徒多得堵塞道路,牢狱繁华得像闹市。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直接原因就是在赶赴徭役的路途中,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就要杀头。足可见秦法之残酷!


从商鞅变法的秦国到统一的秦朝,150年间,没有出现一个本土的思想家、文学家,留在史书上全是突破道德的文臣和杀人如麻的武将这样的暗黑系。
六国百姓无法适应秦国的这种暴政,苦不堪言。从事后来看,就连老秦人也受不了,因为刘邦入关时,关中百姓是夹道欢迎。
对于秦朝的灭亡,不仅当世的人,没有一个人表示惋惜,从老百姓,到社会精英,在史书上你找不出有一个人表示反对灭亡的,而且就连后世,在青史上你能找出哪怕一个对大秦表示怀念的人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人“颂秦”,少数人替它翻案,只是想说明它没有想象中得那么坏,但从来没有表扬它的意思。备受尊崇的秦国,只存在于《英雄》和《大秦赋》这样的影视里动画片《秦时明月》将秦塑造成残暴的政权,各路英雄反秦,才是事实。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一王朝,能在王朝名字前面加上“暴”字的,只有秦,别无分店,秦始皇更是坐稳暴君的头把交椅,秦朝成为暴政的最佳代言人。
就这样的大秦都能美化成胸怀天下,那希特勒就是试图统一欧洲的天之骄子、东条英机就是打造大东亚共荣圈造福亚洲的光之子。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看待秦国或秦朝时,无需考虑复杂的宏大叙事,只需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史,然后扪心自问:若回到古代,你愿意选择生活在秦朝吗?若回到战国时期,你愿意选择生活在秦国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的答案就是千千万万人的答案。
秦朝的统一,或许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这并不是秦国的目的,而是秦国存在的一种副产品。秦国的对应词,不是统一,而是残暴。建立在累累白骨和深重灾难上的统一,本身就是一种灾难,不如不要。
统一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这是一个价值观判断,可以探讨。秦国开辟了大一统局面,这种历史影响可以分析。但美化秦国的残暴和反人性,这就是反文明了。
君不见,普鲁士战功赫赫,实现了德国首次统一,但现在的德国主流思想还有普鲁士的容身之处吗?

小结

中国历史,若简而概之,就是一头一尾的两场转型:两千年前从周制走向秦制,1840年以来从秦制走向共和。


只不过,快两百年过去了,依然有导演在呼喊“那最高的境界”、“我不愿当楚人愿当秦人”。


最终,张艺谋成了“国师”,《大秦赋》成了“大情妇”。很显然,在民意面前,我们终将走出秦制。


END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中国  | 吕不韦对秦国法家的反抗

中国 | 变法为何独在秦国成功

欧洲  | 一个神权国家,怎么就成了西方民主的基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