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编制,不该是撕裂公平的鸿沟!编外教师需从“边缘”走向“融合”!|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7-17


 新刊推荐



《教育家》2020年12月刊第1期来了!


本期“特别报道”,我们聚焦“编外教师”。“编外教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他们在教育系统中地位尴尬,甚至被“边缘化”。同工不同酬、缺乏基本社会保障、没有晋升机会、归属感和获得感低等问题普遍困扰着编外教师。通过展现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现实诉求,探讨编外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在编教师融合并存,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系统用人机制改革、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献计献策。


当下,抑郁症正困扰一些儿童青少年。本刊邀请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对抑郁症进行解析。



“让最微小的花也开得灿烂”“让在学校里排最后一名的孩子也可以昂首挺胸”,这是北京东方红学校校长付彦军的教育理念。本期“封面人物”,为您带来付彦军的办学故事。


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变身旅游打卡地“爱和小镇”,办起了艺术展,建起了美育教室……本期“教育扶贫”,为您带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的扶贫故事。


新时代,怎样做个“好校长”,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呢?本期“关注”,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们共同探讨。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让编外教师从“边缘”走向“融合”
特别报道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与你面对面,你在编内,我却在编外。”教师圈的这句话,听起来文艺,现实却有些残酷。


“编外教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民办教师到代课教师再到临聘教师、特岗教师,他们一直以“编外”的身份,持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在教育系统中地位尴尬,甚至被“边缘化”,以“补充”的标签折射着教师队伍建设的缺陷和教育公平的缺失。同工不同酬、缺乏基本社会保障、没有晋升机会、归属感和获得感低等问题普遍困扰着编外教师。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多次要求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大班额化解,以及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落地,在现行教师编制供需不匹配的背景下,一批“新生代代课教师”继起。各地教育局和公办中小学校的教师招聘信息显示,编外教师的需求依然庞大。


本期“特别报道”,我们聚焦编外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展现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现实诉求,探讨编外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在编教师融合并存,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系统用人机制改革、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献计献策。


青春期心理问题,或始于幼儿期
先行者


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当下,抑郁症正困扰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不容小觑。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抑郁症患者最小年龄低至四五岁”,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中,第一次出现情绪困扰可追溯至幼儿时期。”


让最微小的花也开得灿烂

封面人物


最后一名的孩子是不是最差的孩子?


在北京东方红学校校长付彦军心里,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拥趸,付彦军坚信人各有所长,不能以某方面的成绩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发现学生的“所长”并加以培养,是教育者应该担负起的使命。他主张学校进行“扬长教育”,“人是要靠‘特长’在社会上立足的,而不是‘特短’”。为此,东方红学校提出“一人一特长,一生一方案”的教育模式,希望通过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发现人生的各种可能,“让最微小的花也开得灿烂”“让在学校里排最后一名的孩子也可以昂首挺胸”。



新时代,怎样做个“好校长”
关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是教师成长的领航者,是学生成才的引路人。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不断提高,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无数家长和学子的向往。办好学校,需要好校长的引领,校长作为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新时代,怎样做个“好校长”,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呢?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们共同探讨。


 

唤醒教师心底的信仰
教育扶贫





2011年,李淑芳将全家人用20年积蓄购买的新房腾出,作为接待到青岛学习的乡村教师的临时住所,一家三代挤在7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女儿只能打地铺。


不少人说她傻,但她却觉得这是此生做过的最值得的事——“乡村教师需要成长”。


“ 李老师,群文阅读怎样才能上好?”
“ 李老师,学生在背后侮辱我,我该怎么处理?”
“ 李老师,我们是一所新建学校,校园文化该怎么建设?”


......


隔三差五,李淑芳就会收到类似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息。在不少乡村教师心中,她是最值得信任的师长。他们之间的故事,要从教育扶贫公益组织——支教岛的建立说起。


郭爱和:绘就乡村孩子成长的生命底色
教育扶贫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获得过无数奖杯,这些奖杯中有一座与众不同——2020年度河南省扶贫攻坚奖“创新奖”。


河南省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在郭爱和到来后,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变身旅游打卡地“爱和小镇”,办起了艺术展,建起了美育教室,为乡村孩子的美育“填沟”“拓路”。


艺术与扶贫,乡村孩子与校园美育,传统村落与现代“陶”源,因为郭爱和,连接在一起。

 

“别人家的孩子”:一种教养的迷思 
家教



生活中,“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父母的口头禅。2019 年5月3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显示,“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压倒性地入选“未成年人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可见,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夙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主观上,父母想通过“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但实际上,孩子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 的阴影之下,承受着父母不曾想到的压力和痛苦。那么,“ 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教育现象到底为什么会这么流行?对孩子 的成长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在使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


江西芦溪: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区域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部的芦溪县,是一个人口只有30万的典型山区农业县,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不足。纵然这样,该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却很“大方”——近三年来,每年的教育支出均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充足的财政投入支撑起了这个小县的“大教育”。


芦溪县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连续多年县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的1号议题都是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确保教育事业优 先发展、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全县教育事业驶入提质增速的“ 快车道”。 

学生干部该走出“官本位”围困了
声音


长春大学学生干部爆粗口、耍官威事件,犹如一粒抛入舆论池的石子,迅速激起涟漪,让学生干部的素质问题再度引起关注。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此类事件并不鲜见:四川某学校学生在微信群里因为称呼某学生会主席为“学长”而被骂;江苏盐城技师学院一名学生,因在群内回复学生干部“哈哈哈”,被对方罚交400字检讨;浙大学生会某社团干部在活动中威胁赞助商“没有我点头,明年的活动你们别想参加”……一些网友因此给学生干部贴上标签:派头十足、爱打官腔、权力崇拜。


其实不应一竿子撂倒一船人——大多数学生干部还是称职、谦逊的,也是真心为同学服务的。不能因为少数学生干部表现不佳,就妖魔化整个群体。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助长学生干部“官威”的真正原因。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新刊推荐
别让尊严成为幼师的痛!| 新刊推荐
作业变革: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叫苦”的作业,如果提质增效?| 新刊推荐
体育回来了!|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重磅!又一年,脑科学与教育论坛即将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