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三点半,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9-27



新刊推荐



《教育家》10月第1期和大家如期见面啦!


近年来,“博物馆热”在中国各地持续升温。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彰显。为什么会出现“博物馆热”?“热”在哪里?博物馆资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家校社合作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教育界和文博界如何更深入有效地开展对话、整合资源、进行合作?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专题报道”邀请博物馆工作者、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及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探讨。


本期“封面人物”,为你带来梅河口未来教育集团总校长史亮的教育故事。


学科类的补习班纷纷取消,非学科的兴趣班要不要报名?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基础知识不扎实怎么办?教育公平性大大提升,分层化矛盾如何化解……本期“苏北谈教育”告诉你“爱孩子,先从懂孩子开始”。


是什么在侵蚀孩子的童年?网络教师培训如何加以完善?本期“锐见”与你分享。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校长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结合各校的探索及实践,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如何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让博物馆成为大学校
专题报道





近年来,“博物馆热”在中国各地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其中,儿童青少年成为参观的重要主体——过去5年,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彰显。


作为人类文明的缩影,博物馆沉淀着民族和世界的文化精华,是儿童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文化资源,理应成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日渐成为社会共识。


早在2007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曾联名建议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以来,国家陆续在各种文件中强调: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


博物馆牵手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为什么会出现“博物馆热”?“热”在哪里?博物馆资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家校社合作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教育界和文博界如何更深入有效地开展对话、整合资源、进行合作?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专题报道”邀请博物馆工作者、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及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探讨。


为梅河口留下“美好”的教育
封面人物



2020年10月,应吉林省梅河口市政府邀请,史亮全面负责梅河口未来教育集团的筹建和教育教学工作,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拉开序幕。


史亮,中学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教育学会副会长、第十届国家督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东北基础教育界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亦是教育哲学家。“ 优美而崇高”是他的教育追求。



问家长,你懂自己的孩子吗
苏北谈教育



学科类的补习班纷纷取消,非学科的兴趣班要不要报名?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基础知识不扎实怎么办?教育公平性大大提升,分层化矛盾如何化解……


所有的纠结,都因为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比照而难以消解而愈益沉重。给孩子树一个看齐的标杆本没有错,但是,让孩子长久地栖居在“别人家”的阴影中,鞭策往往就成了伤害。对此,许多家长难掩心中无限的委屈和困惑。


爱孩子,先从懂孩子开始。



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锐见



不知从何时起,儿童变得不像儿童了。


“刚过完5岁生日,化个纯欲蜜桃妆”,短视频中,身穿露肩装、操着娃娃音的孩子熟练介绍着化妆品;


“我虽不争名逐利,但还想谋个一官半职”,讲台上,争当班长的小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竞选宣言;


“要娶媳妇,丈母娘一定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作文里,十岁的孩子大谈婚姻与房价;


……


儿童与成人的边界日渐模糊。早在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就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断言童年濒于灭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近40年过去,状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学有优教,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长论坛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结合各校的探索及实践,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如何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县中,乡土上的期待 | 新刊推荐
当儿童遇见社区:想说爱你不容易 | 新刊推荐
“双减”之下,学校如何构建育人新格局 | 新刊推荐
落实“双减”,教师评价“指挥棒”怎么变?| 新刊推荐
十问职业教育!| 新刊推荐
“啃小族”惊现!媒介消费正在透支童年|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这份通知,转给园长!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