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生学做饭太早了吗?“好好生活”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陈璠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2-10






教育家 · 快评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细看不难发现,这些学段目标指明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学会“好好生活”。


据陕西省某中学一项调查显示:79%的学生未洗过衬衣,84%的学生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67%的学生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灶。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而部分孩子的劳动能力却逐渐弱化。“十指不沾阳春水”并非对孩子的保护,而极有可能使孩子丧失“好好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曾追踪研究一组青少年达数十年,他发现:童年参与家务比较多的人比参与家务少的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更好,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也高4倍,失业的可能性则低15倍。成人不一定与成绩密不可分,幸福感不一定与名校毕业挂钩,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美好”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相关。


“早有这个课程我也不至于到现在都不会做饭。”“学校有场所开展这些课程吗?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网友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充满了好奇,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其实,令大家倍感新鲜的“煮饭课”并不是首次提出。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这里的“家政”便包括做饭、保洁、洗衣、园艺等。如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细化了课程方案实施要求,并加强了对课程的指导性。


上海是率先将劳动技术学科纳入小学、初中及高中基础型课程,并作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的地区。多年来,多所中小学早已开设了劳动相关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玩出了花”。比如,近来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在“领巾讲解员”活动中,制作豆腐、培育豆苗,并用其烹饪出美味佳肴;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小学分不同学段设计了家务劳动清单,发动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学生的居家条件,创造性地设计互动活动,有的学生将家中的晾衣架变成了书本支架、手机电脑架子,还有的学生制作了饺子、寿司等食物……


学会做饭是习得“好好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能力形成的基础。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疫情之下,居家隔离的生活显得“一双巧手”格外珍贵,即使不能享受堂食、外卖等服务,一碗喷香的米饭、一盘简单的炒菜依然能让生活充满“滋味”。更重要的是,孩子或和家长共同完成一桌佳肴,或将独立烹饪的美味与家长分享,将柴米油盐变成热饭菜香的过程不仅会拉近亲子关系,还将平凡的日子变得热气腾腾。


劳动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却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尝试在快节奏的社会,放慢生活的脚步,逛一逛热闹的早市,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然后一同烹饪家常便饭,幸福的味道就这样蔓延开来。





—  END  —

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陈璠
设计|朱强
统筹|周彩丽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近日启幕。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副校长殴打女教师,不是学校的“家务事”!纳入法律程序才是正确处理方式
北京东西城试点普高登记入学,能推进中考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吗?
学龄前教育App拟叫停!理性去留,为家庭教育“打辅助”
体育培训班成刚需?别让素质教育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你的孩子或许正在遭受情感暴力
班主任“入班办公”=高效课堂?好的教育关系是否意味着“零距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