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
导读
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之所以是高贵的使命,是因为能够谦卑、有信心、以医学的传统为荣,并对未来抱有希望。毫无节制地过分强调科学,很容易会忽略医学的人性关怀和怜悯。医学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并让人求新、务实和有慈悲胸怀。
游苏宁
1962年出生,现任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
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同年加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杂志社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近30年。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副总编、总编、社长兼总编。是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医学教育的不世之才
奥斯勒医师(1849—1919)出生于加拿大,1872年毕业于麦吉尔大学,他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及英国工作,一生都充满无与伦比的优异经历。历任美国麦吉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牛津大学的钦定讲座教授,曾荣膺牛津古典文学会会长。他献身于医学,在行医、教学、研究之外,兼及社会关怀,终生不辍。他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著述等身。毕生撰写医学文章1158篇,文学性文章182篇。尽管驾鹤西去近一个世纪,但直到今天仍被视为医学界不世出的巨擘。奥斯勒说:“伟大的教导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性上,追求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他于19世纪末在北美创始的教育体系和观念,一直被视为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源,尤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期间,医学上的造诣使他俨然为一方宗师,北美地区求学问道的人络绎于途。当时他与同仁所打造的一套体系,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从事医学教育者所遵循的典范。
奥斯勒极力主张医师之教育首重医术的养成,但由于医学知识的有限,应辅以人文修养。他坚信,人文修养有如酵母之于发面,可以催化医疗的关怀、同情心与同理心。他首创了病床边教学的理念,道出了临床教育的真谛:“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导引航行;但如果只读书而不对病人进行床边观察,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未航行过。”
他常提到临床医学教育的三部曲: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即完全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作为医学大家,奥斯勒指出医疗是人与人互动的关怀过程,必须建立在对人性本质尊重和对生命热爱的精神上,医生不仅应该接受通识人文教育的熏陶,而且要从日常接触的病人身上感受他们的爱与喜悦,分担他们的忧伤和悲痛。他提醒医者,要从生命的诗句上来鼓舞日常的诊疗工作。尽管当下对物质的追求成为生活时尚,绩效与利润成为最高目标,但每当读到这些充满人文情怀和睿智的文章时,都可以在浮躁的环境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育本质的惊人之语
奥斯勒认为:教育是环境影响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每个时代的伟大心灵所留下来的文字资产、自然与艺术赐予我们的和谐氛围,以及我们共同营造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在教育我们,塑造我们成长的心智。他坚信医学是学养俱佳者才能从事的行业,必须终身进修且心智独立,其一脉相承的传统与理念浑然一体,医疗的与时俱进和纯粹造福人类的秉性令其他行业难以望其项背。他指出,真,是冰冷的逻辑,使得心智独立自由,免于自欺与不求甚解的荼毒;善,医者若要无愧所学,就必须与善同生、同行、同在;美,是最高的境界,唯有不懈地追求完美才能达到。他的医学教育理论基础,是将心灵当作一部运转的机器,妥善加以控管,使之积渐成习,收发自如有如行走,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
奥斯勒坦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应该慎终追远,绳其祖武。教育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学校只是启蒙阶段,教以原理原则,为未来的自修铺设一条“正途”。他告诫读者:可以为人所用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其中自有生命与成长,并可转化为实用的力量,其余的皆有如灰尘之悬于脑际,或如雨点之干于岩石。他主张医生应该享受学习、享受工作,对于任何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对医者而言,知识需要广度和多样性,不可偏废本业以外的兴趣,成功固然有赖于丰富的医学知识 , 个人的品味也很重要,人文与科学本是一根枝条上的两粒果实。他倡导读书,说到:“若你爱书,生命必不至于空虚,你将不至于在夜里叹息,不至于为白昼烦恼”。他极力推崇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各种知识达到彼此交融与结合的地步,其相互的密切关系又能够受到重视,对知识的追求才有价值。
语重心长地授业解惑
奥斯乐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它感兴趣。若非如此,要想成为个中高手,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想事半功倍,首先是培养条理,然后是专注精神,力求完美。好学生必须具备的3项基本特征是:全心追求事实的欲望、坚持到底的决心,以及一颗开放、诚实且能免于猜疑、欺骗与嫉妒之心。要想成功,专精最为要紧。应避开大路,把自己移植到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因为种在路旁的树保不住尚未成熟的果实。同时,专精必须辅以大眼光、大思维,并留意一门学问在其他地方的进展,否则就可能陷入所谓专家的峡谷,有深度而无广度。谈到医疗的定位,柏拉图说:这是一门照顾病人身体的艺术,对于每个案例,所作所为都有其依据和道理。奥斯勒认为,医学是一种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艺术。最好的医生必定是最好的观察者,纵使眼明耳聪 ,所有的感官生就敏锐,还是要靠不断地练习才能加以磨砺并精益求精,空想或梦想均无济于事。在人格上,真正能给我们力量的是谦卑的美德,谦卑不仅是对真相心怀敬重,更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对所遭遇的困难能够虚心面对。他总结了日常工作中的诀窍:(1)对所有的病例,有系统地勤作笔记,从经验中得到成长,有助于增长智慧。(2)随时吸收新知,并学以致用于自己的病例。(3)身为开业医师,极为重要的是每隔5年,应放下工作重返医院或实验室,以恢复活力或“清醒头脑”。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上,必须经过训练精准的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培养慎思明辨的习惯和能力,拥有清晰的观点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在面对变化多端的病情时对症下药。
奥斯勒除了在医学上造诣精深,其人文素养也极其醇厚。他的著作与演说异常丰富,不但辞藻优美、充满睿智,而且令人省思、深受启迪。他认为,文化修养对于医者的重要性胜过任何其他的行业。医生所要面对的人,形形色色不说,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医者的医术能使他们身受其惠,还有些东西无形中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奥斯勒说:“学问之道无他,专精与彻底而已,并应保持面面俱到。”
他敦促学生要培养3种习惯:
(1)要在功课上培养善独的艺术或自律;
(2)有条理地安排功课、研究与观察;
(3)要培养刨根问底的精神,尤其是在医学科学原理和原则的融会贯通上,否则可能会沦为庸医。
除此之外,奥斯勒强调谦卑与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倡导追求思路的清明、心地的善良与心灵的平静。他认为,一旦全心全意地开始追求,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抱持永不满足的心态、欲望与饥渴去追求真相,灵魂必将得以提升!这样的一股热情,应是其始也一,其终也一。
行医之道的金科玉律
百年之前,奥斯乐就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他告诫我们: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之所以是高贵的使命,是因为能够谦卑、有信心、以医学的传统为荣,并对未来抱有希望。毫无节制地过分强调科学,很容易会忽略医学的人性关怀和怜悯。医学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并让人求新、务实和有慈悲胸怀。在履行使命时,要心脑并用。医师绝不是在诊疗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因此,所谓“心”,始终都是指热忱、设身处地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奥斯勒敦促医者,培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他强调,面对任何危机时,心灵的“宁静”是医师最重要的素养。拥有丰盛的宁静,无非是要让我们有能力去包容不幸的邻人。只有保持清楚的判断,才能避免忧形于色或惊慌失措导致病人失去信心。对于专注工作的人而言,无动于衷无非是为了求好心切,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态度。当然,他也认为:真正圆融的沉稳,绝对少不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对疾病各个方面的了然于胸。“只有在我们穷途末路的时候,更美好的日子才要展开。”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第一要素就是不要对病人抱太大希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待之一定要以无比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悲心。奥斯勒认为:所谓沉稳,指的是身体的自我控制,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止如水。
奥斯勒提醒我们,人生最可悲的是,当知识已经来临,智慧却在门外徘徊。失败绝不是因为读书太多,而是因为知人太少。与同行携手共进,是构建和谐团队的基础。他指出医生之间不和的三大因素:(1)缺乏友善的互动,唯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促进彼此间的了解。(2)没有包容心,其破坏性之于心灵和道德的高贵,就犹如疾病之于身体的健康。(3)蜚短流长,嚼舌的人喜欢在医生之间拨弄是非。医生之间的不合,半数是放纵病人说长道短所煽起的,唯一应对之策就是充耳不闻。如今,由于诊疗技术进步的一日千里,现代医学已经让医师们能够使用比奥斯勒当时有效千百倍的药物,同时也更能够减除病人的病痛与残障,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照顾上,能够提供给病人的远较过去为多;在缓解疼痛与身体的残疾上,医师的配备更是远胜于前辈。尽管如此,讲到受人信任与尊敬,今天的医生却是江河日下。毫无节制地过分强调科学,很容易就会忽略医学的人性关怀与怜悯。由于医生看病人的时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无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无法对医生产生信心,也就失去了痊愈的能量。重温作者百年之前的演讲,不仅反映出他令人折服的精辟观察和深远见识,也提供给我们隽永的金科玉律,来解决科技进步和人性关怀之间的失衡。
生活之道的真心诠释
奥斯勒认为,人活于世,三十立于德,四十富于学,五十成于智,因此青年人要有希望,中年人要有信心,老年人得有安慰。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资产就是具有充分的责任感,为了承担救死扶伤的崇高责任,医者的负担异常沉重,既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要跟上最新的医学发展,更要关心病人在各种状况所面对的挣扎,因此,必须培养一种能够让自己举重若轻的生活哲学。在谈到“快乐的秘诀”时,奥斯勒说,秘诀就是献身于一份能够让心灵满足的工作;在这里,对于生命,我们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绝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生活之道就是告诉自己,把有好感的变成有兴趣的,把有兴趣的变成生活必需的,变成生活意义之所在。他想说的是,保持对自己内心充实的追求,宁静、虔诚地面对生活。
他提出来的3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1)活在当下,不要为过去懊恼,不要为明天发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培养我们心灵的宁静。前两者可能容易让我们时刻提醒,而第三条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去追求的最高境界。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一连串不需要经过大脑的行为。柏拉图曾言:由精神和品格所构成的人格,就是长期养成的习惯。而奥斯勒的回答是:我不去想它,我活出它来;唯有这种生活哲学,让你触及生活的真正价值,掌握其潜在意义。蜕脱绝望,通过疑惑之城与巨痛,身怀此一护身符,乃能到达喜乐山 ,在那儿得遇 心灵的牧者——知识、经验、警醒与真诚。虽说生活不容易,但没有意义的生活却是很容易的,你要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还是踏踏实实,专注于自己的选择?奥斯勒认为,影响人一生的往往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人生的首要之务,不要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要担忧 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一个担心未来的人,杞人忧天的结果,无非是虚耗精神,怀忧丧志。因为“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 ” 。巨轮之所以能够漂浮在海面,靠的 是 有 水 密 舱 。奥斯勒用其比喻人生,嘱咐大家管理好自己的“日密舱”,只有将过去和未来拒之舱外,才能 聚焦于当下。他建议 :“赶紧将前后巨大的隔离壁关上,着手培养一个日密舱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要灰心,因为与其他的习惯一样,这个习惯也是经年累月才能养成的,至于方式 ,则有赖于自己去感悟。我所能说的,只是一个大方向,并且鼓励你们,正当青春年华,你们应该有勇气坚持下去。”奥斯勒叮嘱学生,尽管世事多变,但构成人性的爱、希望、恐惧、信心与悲悯亘古不变。他说:“日密舱中宁静过,心自轻灵,乃可负载自己与旁人的重担。” 因此,对于一位追求人生真谛者而言,不去瞻前顾后,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才是未来的唯一保证。
超越国界的经典之作——《生活之道》
文学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身居何处,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无异,所追求的目标一致。
从《生活之道》涉及的内容来看,早就超越了医学范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力量,具有不分国界、不分行业的寰宇间的普世价值。但对我国读者而言,本书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涉及很多西方的经典名著和宗教典籍,源自圣经和史料的传奇故事俯拾皆是。奥斯勒认为,文学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身居何处,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无异,所追求的目标一致。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世界公民,更何况人生在世,没有比忠于自己更重要的了,又哪能仅拘于一国一族呢!伟大的心智和作品必将超越时间、语种及种族的限制,作为学者,如果不能从天下一家的观点去思考生命的问题,绝不可能集思广益,成一家之言。更何况先哲曾告诫我们:知识无君主,唯才智是尊;亦无贵族,唯才子 是 问 。奥 斯 勒 一 生 倡 导 读书,认为书本非死物,行间有生机,不读书就无以保持心智的敏锐。他强调读书应如“筛子”,只保留精华,与之相对的是“海绵”,不论好坏一律予以吸收。如果一位医生不读书居然能够悬壶,的确令人惊讶,但因此而表现拙劣,绝不出人意外。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扫码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