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下小聪明,诚意看真相(含音频)

张辰 凝听 2020-10-11

听,张辰的“病而知之”🔺




导读

中国人认为,人并不是如同猫狗一样的生命,他内在的心灵有着神圣性,人是否能活出内在的神性,这是中国人真正关注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寺院庙宇里面供奉的神都是曾经活着的人,他们活出了自己内在的神性,让你不由得身心向往之。如何让每一个人活出神圣性,因此这就是中国人说的成圣之道,所以《中庸》说:「修道之谓教」。




1




【大话传习录第五讲】


凝听各位共学伙伴,大家好!因为上一篇涉及到「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这三个观念(不要乱说话*&…)我们就针对上一次的内容再讲一次,把上一篇的重点补充完整。我热切的关注着每一位在凝听一起共学的同伴,我相信日积有功。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你有效沟通,每个人的生命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我本人还有一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今天的话题我们从心理学聊起。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叫做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他有一句名言叫做:「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这是典型的西方式思维,把人看作自然对象来研究,用刺激反应的方式来对待人。什么是「刺激反应」?华生的研究理论基础来自于一个叫做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这个巴甫洛夫对狗很有兴趣,他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敲一下铃铛喂狗一块肉,后来,他发现一敲铃铛狗就流口水,他把这样的一个实验称做条件反射实验。这个「条件反射」到了华生这儿,他就把这种理论用于研究人,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这种心理学只在乎你的行为是不是可控,而不管你心里是否痛苦,这种心理学其实不是心理学而是生理学。如果你的心里有困惑,要是找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不如找个宠物医生看看。他们只看到人的生理反应,只看到人的意识反应,他们根本看不到人是有心灵的。这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区别。西方的心理学谈刺激反射、谈力比多就是性或者生本能、谈无条件积极关注、谈认知、谈投射与移情,就是不谈心灵。那,为什么心理学叫心理学呢?这就和心学有关了。心理学来自于日本的一位学者,叫做「西周」,不要条件反射流口水,不是大米熬的「稀粥」,是东西的西,周到的周,当西洋的心理学(psychology)传到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人觉得这种东西既不是阳明心学也不是朱熹理学,找不到对应词汇,所以干脆称之为「心理学」。但是,当时有一位美丽的女生表示看不惯,这位女生呢?叫做「林徽因」,(才女)。她说呀,psychology是对人的意识及其作用所进行的研究,应该翻译成「脑理学」。如果按照华生的刺激与反应,其实人与人的差异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就像动物一样,这种视角下,人其实是没有个体性的尊严。




但是,在中国人的视野里,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即便是双胞胎,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学校,性格也常常迥然不同,因为中国人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中国人认为,人并不是如同猫狗一样的生命,他内在的心灵有着神圣性,人是否能活出内在的神性,这是中国人真正关注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寺院庙宇里面供奉的神都是曾经活着的人,他们活出了自己内在的神性,让你不由得身心向往之。如何让每一个人活出神圣性,因此这就是中国人说的成圣之道,所以《中庸》说:「修道之谓教」。既然是教育,就有因材施教,那么既然要因材施教,就需要了解每一个人的特殊性。古人通过观察,就发现人与人虽然长相都差不多(一个鼻子两只眼),也就是华生关注的生理特性差不多,但是有的「生而知之」、有的人「困而知之」、有的人「学而知之」,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内容,「知之」,知什么呢?就是知道内在的神圣性,孔子称做仁,孟子称作至善,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毕竟人活着,不单单是让自己生理上正常运转而已,那和动物真的没有区别了。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接触心学是因为生病,这可以称之为「病而知之」,病痛使得人所有的骄傲心,自以为是都统统放下了。把所有的「小聪明」也放下,学「老实了」,这就是「诚意」,诚意面对自己的生命的处境。人如果不能诚意对待自己的生命,只会看到不切实际的欲望、看到自己如何的优秀、看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露出四个牙齿的微笑,表示自己的人生很美好。在这种自己投射出的幻境里,人无法认识自己,更无法认识他人,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不诚无物」,人没有诚意,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好的,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收听。




2


《传习录》原文及译文


听,元正为你朗读🔺

《传习录》原文

原文: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宋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茍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译文】(范晨东译)徐爱问:昨天听老师讲了“止至善”的讲解,觉得学习似乎能使上劲儿了。但想来想去,跟朱熹的“格物”理论合不到一块儿啊。

 

阳明说:“‘格物’是‘止至善’的手段,既然知道‘至善’了,就知道怎么‘格物’了。心外无理嘛。”

 

徐爱说:“是的,昨天听了老师讲解,觉得是这么回事,可是朱熹的‘格物’理论和《尚书》的‘精一’理论、《论语》的‘博约’理论、《孟子》的‘尽心知性’理论似乎是一致的。”

阳明说:“孔子的学生子夏笃信圣人,而曾子反求诸己。笃信不错,可是不如反求诸己来的真切。如果不能符印自己的良知,怎么能因循守旧,不求明白呢?比如朱熹也尊重相信他的老师程颢,但有不符印自己良知的地方,亦何曾盲目同意呢?精一、博约、尽心等理论本来和我的理论是相吻合的,你不动脑筋呀。朱熹的‘格物’理论牵强附会,并不是‘格物’的本来意思啊。精是一手段,博是约的手段。你即了解我‘知行合一’的理论,本来一句话就讲明白了。天生就明白事理的人,是天资聪慧之人,也就是圣人;通过学习就能明白事理的人,是后天努力之人,这是贤人;不管长寿还是短命,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的到来。是遇到困难才勉强知道事理的人,这是凡人。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却让凡人一开始就去弄明白圣人明白的事,这能办到吗?”

 

徐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阳明说:“性是心的本体,也就是良知,就是‘仁’,而天是性的爸爸妈妈,没有天,就没有性,在人为人性,在物为物性。一个人只有心诚才能尽性。知天就像知县一样,自己本分的事,天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天的事,这是天人合一,不分彼此的意思;事天就像事父,恭恭敬敬的才能做好,爹是爹,我是我,这是天人为二。至于不管贫穷富贵,命长命短,都不要忘记初心,这是教人立志。前面虽然天人为二,但毕竟还是知道有个爹在,后面连爹是谁都不知道,就像初学的人,还没有入门呢,就叫他学习天人合一的工夫,所以就不知道怎么下手。”

 

徐爱说:“学生昨天听老师讲,好像是这个意思,现在听老师如此说,就确信无疑了。我还想明白了‘格物’的‘物’字就是‘事’的意思,都是从人的心上立言的。”

 

阳明说:“是来。身体的主宰是心,心之所发就是意念,这个意念能被心感知到,这个意念停留在哪里就是‘物’,所以我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说彰显良知的工夫就是诚意,在事物上诚意做工夫,就是在格物。”






张辰

山西晋城知行书院山长,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执行长,晋城心理学会理事,晋城心理学咨询专业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常年致力于心学的修习与心学教育,举办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讲座数百场。





【往期精彩】

不要乱说话*&…*…%

心也要吃饭

从病毒到巴顿将军

皇帝的新装,究竟骗了谁?

义士和院士

4个女中学生,从一行报纸中,挖出震撼世界的历史

子弹想要让我保持沉默,但是他们没有做到

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语文课却给他们喂垃圾

没去医院的英国夫妇,是怎么痊愈的?

到这里,病毒再也没有向北半步。

十七年前,他们是幸存者;十七年后,他们是受害者。


长按图片扫码试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