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国者必治水,善为国者必先治水。
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中国自古就是治水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水情所决定的。
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每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都把发展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重点。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摇篮。治水实践孕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深刻阐明了治水、农业生产与国家经济进而与国家政治稳定的关系。
秦始皇修郑国渠而灭六国终成霸业。秦始皇兴建引泾灌溉工程郑国渠,历经十年完工。“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日益富强起来的秦国,逐个消灭了其他诸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水利得到重大发展。康熙皇帝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足见治水在当时国家治理中所处的地位。
治水兴衰一定程度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
治水不力往往导致政权衰亡和王朝更替。许多封建王朝引治水不力,影响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如果再遭遇大的水旱灾害,饥馑与繁重的徭役往往激起社会矛盾与动荡。
唐末因旱灾引发黄巢起义导致政权衰败。元末黄河泛滥,繁重的河工徭役导致农民起义。明末崇祯大旱引发饥荒,导致经济全面崩溃,农民起义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导致明朝灭亡。西汉末年绿林军与赤眉军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宋代方腊起义都与水旱灾害严重、治水不力密切相关。
水治理任务和体制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夏商周开始,各历史时期水治理的重点任务,随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水治理体制随之发生演变。
1.古代的水治理任务和体制
古代水治理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战争运输兵饷的需要,各诸侯国普遍重视开凿运河。隋朝开凿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在一个水运网中。
唐、宋以及五代期间,南北大运河成为各王朝都城的生命线。元代定都北京后,在南北大运河基础上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连接起来。明清时期“国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河务之要是“治河保漕”。
古代水治理体制
中国历代都在中央机构中设置管理水利的部门、职官。秦汉以来历代均在中央设置有水行政管理机构。隋唐建立三省六部以来,主要由工部从事治水政令的管理。明清以来,工部属官改称都水司,成为专设中央水行政机构。
2.近代水治理任务和体制
近代水治理任务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经济加速解体,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京杭运河在山东被拦腰截断而萎缩成区间运河,1902年废除漕粮征收制度后,京杭运河的漕运使命宣告终结。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境地。这一时期,水治理的主要任务仍是防洪、灌溉和航运等,水利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是日渐衰落。
近代水治理体制
悠久的治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水治理经验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治水实践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对当代治国理政和治水兴水有重要借鉴意义。
1.治国先治水
2.乘势利导
3.道法自然
4.凡水政,详立法之意
5.术业有专攻
6.非专司不能尽力其成功
7.用事者争言水利
8.治水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