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星丨修道之谓教——论道与教

韩星 凝听 2022-05-14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凝听”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将凝听设为星标★





导读

段正元是一位民间大儒,曾办道德学社,民间讲学,传承儒道,弘扬儒教。他认为道是宇宙本源、本体,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成;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源,教是流;道为体,教为用。教虽万殊,一以贯之,回归大道,这是解决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儒道是修齐治平的人道,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孔子集万教之大成,儒为万教之先声。孔教注重实行实践,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代价值,对当今儒教复兴有重要启示。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号正元,取天元正午,道集大成之意。四川威远县望集乡堰沟坝(现镇西镇红林村)人。段正元十五岁时,因母病求医,遇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姓龙名元祖。龙元祖一副汤药,使段母重病痊愈。段正元因此立志随龙元祖学医。但龙元祖不传医术,反劝段正元学道。于是,即随龙元祖入青城、峨眉山学道。龙元祖授以先天后天、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全体大用一贯之道。四年之后,段明心见性,即奉师命下山四处云游,寻师访友,交谈学道悟道的心得体会。民国元年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时在成都办人伦道德研究会,每周公开讲解“四书五经”,所讲内容皆由性分中发出,有问必答,百讲不穷,共讲123周,出《大成礼拜杂志》、《圣道发凡》、《上帝大中》、《外王刍谈录》等书。后为弘扬孔子之道,携弟子杨献庭等二上京华。民国五年,北京道德学社成立,弟子中多有军政界要人,实现了其布衣教王侯之志。嗣后,杭州、上海、武汉、徐州、保定、随县、张家口、太原、孝义、奉天、天津等地纷纷成立道德学社,段正元于各地讲学传道不止。各地所办之学社不花公家一文钱,不占国家一锥地,不受国家一名位,不向社会劝募分文,纯是弟子自由助捐。其道德学社宗旨为:“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段正元传承儒家的道统——儒道,发扬儒家的教统——儒教,为儒学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里仅就其关于道和教的思想做一些梳理,以为今天的宗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道与教
在段正元的思想体系中,道德是主干,是实践的根本。关于道,段正元在演讲中随处都有阐发,如他说:

道是何物?非物也,无以名之,强名尊称曰道。其道有一中,中之中,两而化之,一而神之,其中、厥中,一阴一阳。阴阳之中生五老,五老之中生天地,天地之中散气生万物。万物已生,而道之精华始生人。故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

本无名也,不能状其形、其容、其威、其武。大哉妙哉,无物可比其宝贵也,无名可称其能力也。莫之为而为者,自然而然之贵也、能也,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也。

是道也,所以生天地人物也,天地之所以恒久不已,人物之所以各遂其生,皆道主持之。是天地人物须臾之顷,未尝脱离乎道焉。


这些对道的描述,显然是对《老子》之道的进一步阐发。《老子》的道是微妙玄通的,它浑然一体,而又恍惚窈冥,扑朔迷离,它先天地生,为万物母,却功成不居,无形无名,老子也只得强名之曰“道”。对“道”的这些特性段正元都有继承,但他也有新的发明,认为道“无上至尊”,道有“能力”,除了生天地人还要“主持之”,这就使老子的无为之道与孔子的有为之道走向结合。他还继承了秦汉以来学者们对道的发展,“无极动曰太初,太初动曰太微,太微动曰太一,太一动曰太空,太空动曰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生人物。人物在其中,道察天地中,天地列乎外,道包天地外。天者道之体也,地者道之复也,人者道之用也。”这样,以太极为界限,分先天后天,道就是贯通先天后天,同时道在天地人物之中,也在天地人物之外,是“人人共由之谓道,人人自由之谓道。”
关于“教”,段正元说:“天下日进文明,不外学修政治两端。然学无教则不修,政无教则不治。教也者,所以弥补造化生成之缺陷,为人世增最大幸福者也。……虽然教有万殊,约而言之,可分为三:格致、生计、武备诸教,所以保护人之身体也;群学、伦理、法政诸教,所以维持人之伦类也;有谓哲学、有谓灵魂、有谓无极,凡神妙不测诸教,所以使人知有不依形而立,不随死而亡者也。此三者,又一以贯之也。……自古及今,由中达外,教虽纷繁迭变,乃舍一贯,而教别无所施者。”就是说,教是人类进入文明以后为了弥补天地造化形成时的缺陷,为人世增加最大的幸福,世界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宗教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诸子百家,各种宗教,而教有万殊,不外为人类的身体、人伦、灵魂设立而已,而这三者又有一以贯之理。此“一”即“道”也,所以教有万殊,道以贯之,以道为教,别无所施。“故曰教者,所以教天下之人,皆行其道。”“知教足以补造化之恨者,恃此道也。”“教”是弥补造化不足,教人们尊道而行的各种方便法门。


二、道与教的关系
在阐发了道与教的基本内涵以后,段正元说:

宇宙间只有此道。道生一,一生二。是道为天地发源之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者,德也。大德曰生,是德为天地发用之性,生生化化,命即行乎其中,万物皆禀此命以成性,而人独得其全,乃因阴阳气数之不齐,性流为情,发而不皆中节。此教所由兴也。


说明为什么会产生各种“教”,是因为道要借教以落实。对于“道”好“教”的关系,他说:

教犹植物之花,道犹植物之本。花由本生,教由道发,花不能离本而生,教不能离道而存。花不能与根本比美丑,教不能与道较高下。道本千变万化,圆通无碍。教则单取一线,有一定不移之方针。道者路也,随人共由,缓急迟速无人限制。教则含专制性质,强迫前行,步步加紧。

教皆道之用,教愈合而道愈完。




显然,道高于教,道圆融无碍,教则单一直接;道随人共由,教有专制性质;道为本,教为末,道为体,教为用。他又通过儒道佛三教来具体说明道与教的关系:

道家佛家以教教人,成者甚多。儒虽名为教,而至圣所讲是道。八面玲珑,千变万化,无丝毫专制压迫,数千年中,未成几人。不但成人少,并且世人都讲不得儒是什幺。因儒教太宏大太圆通,不易讲也。行教易行道难。大道不明之时,各大圣人立法垂教,各有所偏。综核之,立法面面俱到者,厥惟至圣,故为万世师表。各教皆由信立,至圣不但教人信,教人还要笃信,然笃信之中,恐有不合道者,适足以害道,所以教人笃信好学,凡事信之于理,不信之于痴,破迷信也。然此非上智人不能。


这就在三教比较中凸显了儒教的优长之处。儒教虽名为教,而孔子所讲实际上是道,宏大圆通。道教、佛教要人立信,而孔夫子不但教人笃信,还要人好学,以避免迷信。孔夫子教人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诱人入道。正如钱穆说:“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又说:“孔子之学做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可谓相互印证也。段正元批评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说:

现在自恃聪明之徒,自谓好学,自谓破除迷信,反将古圣人真道一笔抹煞,并不知耶稣之信者得救,虽是愚民教,在大道未明之时,实比开明教容易行。试观今之诸教,并不研究道是何道,教是何教,囫囵的只顾说好。佛家说不信佛毁谤佛,便堕入地狱,不得复生为人,还是愚民教。惟儒家为开明教,开明教者何,以人道为主,讲实行实德,例如子路问事鬼神,至圣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读此章书,则知其教之开明矣。


他们打着破除迷信的旗帜,其实所做则是把古圣人的真道一笔抹煞,盲目乱信各种宗教。这些宗教大都不讲道,仅传教。近代以来国人批判所谓封建礼教,打倒孔家店,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信仰真空,道德没落,遗失了孔子开明之教所体现的真道。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道与教的关系上,段正元显然认为道是教的价值之源,教是道的工具承担。在大道不明时,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各大圣人立法垂教,各有所偏,缺乏价值承担,容易成为愚民教,只是以鬼神来教人向善,只有儒家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圆教”(圆而神、圆融、圆通),面面俱到,而且非常开明,尊重人,讲人道而以人合天,天人合一。这是因为儒教是以道立教,有价值承担,说的是教,其实是道,头头是道。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本质,教是形式;道是源,教是流。教之兴起是为了传道、明道、弘道、行道。
正因为这样,段正元强调信教须知重道。他说,各教在大道失传后兴盛起来,原本也是益于世道人心的,可是各教后来的信仰者则各怀排他之心,造成了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争执,甚至引发宗教战争和残杀,这样就失去了教祖原先立教的本旨。他揭示万教的原理就是大道,道一而教不同。要协调万教,就要明道,返回大道,这是解决当今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只要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以道为归宿,则宗教争斗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万教虽不同,要莫不各协于教之原理。原理维何?道是也。道者,所以统万教而一之者也。无道则无天地无人物,又何有于教?不过散之则为万殊,合之则仍归一道。……故信教而不知有道,则愈执着而愈支离;明道然后信教,则百变不离乎其宗。……夫道一而教不同,何也?盖以古今时代之变迁,天下国家之殊域,众生习性之不一,上帝乃因时因地而生圣人,圣人即因时因地因人而立教义。如孔子生于华夏,以人道立教,所以教大同也;佛祖生于天竺,以性道立教,所以教进化也;太上生于中土,以天道立教,所以教归化也;耶稣生于犹太,穆罕生于回部,各以博爱合群立教,以上帝真宰为归。……必修道以立教,权变而布施,广大交致,精微互尽,敝相裁成,乃能尽天地人物之性,建中和位育之功,此道之所以散为万教,万教之所以各立其宗焉。
“道”是万教的原理,统万教而为一。各教因时因地因人而立,其教义有差别,都是道之一偏。所以,各教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回归一道,不但眼前的宗教纷争可以化解,也是人类走向大同的必由之路。


三、儒道与儒教(孔教)
儒道,就是儒家之道,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理论形式就是“道统”。段正元对儒道的认识是他通过师承龙元祖师,通过明心见性,通过几十年士农工商的亲身体验,通过寻师访友的学习经验,体悟和验证了本原性、本体性而又现实、具体的大道,形成了自己的道统观。
段正元认为“中国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几个大圣人外,即无真仁大儒,多半似是而非”、“孟子以后道统不续,《大学》无传”、“儒家自孟子之后无真儒”等深刻认识,批评汉以后的儒生违背了儒学的真义,或埋头考据,或崇尚空谈,将儒学引人了歧途,背离了儒道。儒道是什么呢?他在日记中记述自己向龙元祖请教何谓孔子之道,龙元祖回答:“孔子是实行的人道。”问:“何为人道?”曰:“大学之道,即是人道的极规。子不明《大学》一书乎?在明明德者智也,在亲民者仁也,在至于至善者勇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达德者,即下学上达之道。夫妇之愚不肖,可与知与能之人道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此治世安民,开人道之始基,孔子以此继往开来,集人道之大成。”他的弟子在回答道德学社的来访者所问“现在社会上道门甚多,不知贵社师尊所讲的是什么道”和“贵社与其它道会有何不同”时,他的弟子说,“现在社会普通流行者固多,只可谓之法门,不得谓之道。何故?相传道家有三千六百旁门,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儒家有诸子百家,惟各大圣人得道之全体大用,惟各大圣人所传者皆是道,其余各得其偏,皆是道之法门。”⑦段正元所教人的不是素隐行怪,书符念咒,更不是参禅打坐,静坐孤修等。他所传授的学问,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诚正、修齐治平这些儒家的基本道理,以及止、定、静、安、虑、得这些儒家的性命之学。


段正元处于中西古今文化冲突激烈的20世纪上半页,这是一个主义盛行,思潮迭起,万教并出,多元文化纷纭并争的时代。段正元在肯定中国儒道的主体性基础上提倡以儒为主,不辟诸教,兼容并包,万教归儒。1919年,段正元接受美国传教士何乐意拜访。何问:“贵社所讲道德,究以何者为宗主?”段正元答道:“真正大道,无种族、国界、教派之分。……我今所讲道德,与古之大圣人志愿相同,不分种族、国界、教派,并不辟诸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三教合源,万教归一为宗,以集万教大成,开万世太平为主。”这样的大道不但是中国文化的本质,而是也是中国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
在儒道的基础上,段正元认为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他认为古代圣王得大道之真旨,然后以道为教,开万世教统,孔子乃集古来圣教之大成。那么,孔子之教到底如何呢?他继续阐发云:

孔子之教,本末兼赅,譬之一心,心有所之,百体皆从其命令。无百本,一心固无所依;无一心,则百体皆无所主。犹之无百家,孔教固无以尽致,无孔教则百家皆无以折衷,舍孔子实无所谓教也。

孔子之教,先下学而后上达 (自来修养家,教虽神出鬼没,犹必下尽人事。人事既尽,而道始有成。何如孔子之教,次第而进,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寓焉,学者学昧此旨),其事不外利用厚生,而重在正德。

孔子之教,如百谷之养人生,一时不可废,万古无或遗。凡一切教育家,因时制宜,不过如良药之救病于暂,若无百谷以滋其味,则元气不复,何由长治而久安?且由处常以及处变,六经虽无今时之事,而有今时之理。理得则事无不成,道无不在。大哉孔子!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先孔子而生者,非孔子无以传;后孔子而生者,非孔子无以法。孔子诚万世之师表也,惟笃信好学善道者默契之。




春秋末年,是礼崩乐坏,诸教并起的时代,“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卫国的遽伯玉都是。但是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因为他一生不曾得大志,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孔子殃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整理上古文化典籍——六经,并以之为教本,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校教育、社会教化融为一体,同时他还非常尊重礼乐文化中的祭祀传统。这样就形成了以人道为本,包括教育、教化、宗教内容的儒家教统。近代以来西学、西教东渐,孔教遭到了激烈的批判,而出现类似于春秋末年的局面,即礼崩乐坏,诸教并行,学说纷争。这个时候,段正元能够站出来这样深刻阐发孔教及其功能,试图在“打倒孔家店”的激烈反传统潮流中正本清源,正确评价孔教,弘扬孔教,实在难能可贵。
由于人们对孔教的评判,社会上很多人普遍对孔教及其功能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当有人问“万教之中,究竟何教可以平治天下耶?”段正元的回答仍然是孔教:
观今之世,教宗万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入主出奴,誉丹毁素,纷纭众说,几有谁适为从之叹。究之道有道运,行有行时。以吾人判教之眼光,察现下适时之教义,不惟耶回等教偏重博爱合群之说,不可以泛应曲当于今之时。即如太上之道,以天道为主,非不高矣、美矣,然只宜于归化时代,今亦不能行也。佛家之学,重在性道,非不邃矣妙矣,然只适于开化时代,今亦非其可行之时也。即合万教而观之,教教虽皆有至道,然各有所宜之时,亦各有所不宜之地。惟儒讲人道,其教始于日用伦常,由下学而上达,随人随事,随时随地,行之而无不宜焉。……是故欲返天道者,必先返性道。欲返性道者,必须先尽人道。人道何以尽?必由教始。教何以始也?即孔子云:有教无类。有教者,天下有儒之教也;无类者,万教大同也。然必先有儒教之行,而后万教斯能大同。何也?儒之道,礼乐刑政,天下一家者也。故礼云:儒为席上之珍以待聘,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又云: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又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谓其自立,皆有如此者。由此观之,谓儒为万教之先声,不亦宜乎!
这就是说,孔子集万教之大成,使儒为万教之先声,因此孔教并没有过时,而仍然有其现代价值,可以礼乐刑政平治天下。段正元认为孔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孔教自身之过,大半要为历代假文章以取功名而不知实行的读书人负责。因此,他特别反感和批评那些以文章骗取功名富贵而不知真正实践孔子大道的读书人。正是孔子而后这些人对儒道实行实践不够,才造成了近代以来人们对儒者的不信任,对孔教的激烈批评。因此,他特别强调孔教踏实,不尚空谈,注重实行实践,曾不止一次地阐释他的这一观点,指出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都是古代圣人从实践中得来的。他说:“圣人之道重在躬行实践……圣人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非空谈理想。”孔教“所讲道德,非理想空谈,非宣扬文章,非矜奇立异。必期征诸实用,一人可行,一时可行,天下万世可推而准。”1919年秋,有美国传教士何乐意拜访,问段正元,“贵社讲道德,何为贵?”段正元答曰:“重在实行。凡中外古今之圣贤他佛,无不是实行实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种实践就是孔教下学上达,内外合一,内圣外王,全体大用的孔教“实践”。


结语
段正元关于道与教、儒道与儒教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本源性、历史性的阐释,抓住了儒家天人一体,体用贯通的思想本质,以兼容并包的心胸,确立儒家主体性,使道与教、儒道与儒教的关系获得了清晰的思路,对于今天我们还在进行儒学与宗教关系的争论,在当今多元文化纷纭并争背景下处理多元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对当今的儒教复兴有着重要启示。

原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04期。发表时有删节,本文是全本。

原标题:修道之谓教——段正元论道与教

凝听经作者授权发布






韩星

著名儒者,儒学、儒教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圣贤教育学校校长、中和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儒(孔)教问题研究。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本周精读】


韩星丨尊师重道立师道——段正元师道说发微

林安梧丨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

如果这些人在大学绝迹,那就是大学灵魂的终结。

莫言丨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

【从一埃米到一百亿光年】感受价值的尺度:宇宙之眼

悲剧年代的分裂人格

他寻衅滋事,可最后的赢家又是谁?

希特勒为何给人留下民主选举的错觉?

优质的汉语正离我们远去

“生生”、“感通”、“偕行”———《易传》的天人共生哲学

这8个悖论破解了,中国教育才能更健康!

吴光丨学习好但道德低下,绝对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祸害

“封建”概念是如何被歪曲的

真正的村里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而被无视的大多数。

昏庸草包,加速王朝灭亡

那些万恶的军阀是怎样办教育的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林安梧丨纯朴与老实的力量──记一段与台中佛教莲社的因缘

郭齐勇丨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可能导致您看不到凝听的文章

希望您可以点击下方的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