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丨儒家有三耻,言论须三正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凝听”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将凝听设为星标★
一
自勉联:君子于言无所苟,大人处世必全真。
相比诸子百家,儒家最重视、最擅长言论,言论著作也最丰富。《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其父司马谈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云。
杨雄《法言·寡见》也有类似的话:“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可见六艺经传之丰盛。千万数的六艺经传中,乐经遗失,遗失的传显然很多,应该是拜暴秦和项羽两场历史性的恶火所赐。
儒家最重要的工作有二:一是行道,而是传道。传道最重要的有二:一是身教,二是言传。文字语言就是最重要的传道工具,包括正理、正义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传达,都离不开语言文字。
注意,言传身教,相辅相成,言传离不开身教,身教离不开言传,两者不可割裂。凡主张离言传法,离言传道者,往往非真儒,或真而不正,正而不中,产生了佛道化倾向。
重视训诂也是重视言论的表现。每个名相,即词语、术语、概念,都有其本义和习惯义,不能自作聪明胡乱解释和引申。即使要引申,也要明白其本义,并在尊重其本义的基础上明明白白地进行。名相有古今,现代儒者对于一些重要的现代名相应该有所理解。现代名相训诂应该成为现代小学的内容之一。
儒家有三重视,除了重视训诂,还有重视学习,重视知识,都有重视言论密切相关。关于学习,《论语》开头即强调“学而时习之”,习即重复学习,学习成熟。东海《论语点睛》将习等同于行,解释为行为实践,是过度理解。
关于知识,儒家把知识当作智慧的前提,又把智慧看成道德的要素。学习、知识、训诂三方面相辅相成,为儒家高度重视,视之为入德之门和成德之基。这是儒家一大特色,非佛道所能也。
这方面道家差得远,对于学习、训诂、知识和言论都不重视。老子反对多言,说什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殊不知,言多言少不是问题,言论正误才是关键。三非性言论当然越少越好,没有最好;三正性言论却是多多益善,圣贤君子言论越多,越有利于人民和人道,自己功德也越大。三正者,正常、正确、正义也。
二
道德与言论是本末关系,但“末”并非不重要。本大则末全,末大则本全,无末则无本。而正言正行都是成德成圣的必须。
故儒家将言与行并列,并且置先。《易经系辞上》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这句话含有两层要义:一、君子必须有相应的言行,有善言正言,善行正行,否则无以荣自己,无以动天地;二、君子必须慎言慎行,一字不苟,尽量避免说错话做错事,否则就是君子之耻,并会造成不良影响。
思想和行为、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且思想理论更为基础。《大学》教导:“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就是先后、始终的关系。不知先后,则远道矣。
《大学》不说始终,而说终始,是因为很多事的终并非结束,也不能结束,必须自始至终、又终而复始地循环往复。言论和行为的关系就是如此。言论指导行为,行为又反过来进一步导良言论,直到言行都高度正确,达入圣贤境界。
正确是儒家对言论的基本要求。故儒家强调慎言,发言、立言必须慎之又慎。孔子说:“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孔子表示,可能有不知道创妄立新说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孔子又说:“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君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该先存疑。
《集注》:“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
二程说:“立言所以明道也。言之而知德者厌之,不知德者惑之,何也?由涉道不深,素无涵蓄尔。”让知德者厌、不知德者惑,这种言论无益有害,不如不言。二程又说:“传道为难,续之亦不易。有一字之差,则失其本旨矣。”(《二程粹言》)欲传君子之道,就应言发于衷,一字不苟,语合乎理,一字不差。
当然,抵达圣贤境界之前,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言论错误和行为错误。只要能够过而改之就好,不必过于自责。东海皈儒以后,从以前的放纵狂肆变为谨慎收敛,有一段时间自我要求特严格。常常三省吾身,一旦发现言行有疵,常会懊恼久之,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慢慢感觉过了。任何人在抵达圣境之前,言行德性都难免有罅漏,有时不妨洒脱一点。错了,过而改之就是了;有漏,可以补则补,不方便则顺其自然,小德出入可也。元士说过:“追求完美,包容缺憾。”这正是君子修养。包容缺憾,包括包容他人之缺憾和自己之缺憾。
三
言论方面,儒家有三可耻:面对政治无道、社会不公而不言,是不负社会责任,可耻也;明知他人错误而不言,可与言而不言,是不负道德责任,可耻也;先知真理、先觉天理而不言,是不负文化责任,可耻也;不过,真正知觉道德真理、政治真理者,不可能不言,良知勃勃不容已故,有其德必有其言故。
“三可耻”不需要证据,因为这是仁义逻辑的必然,说出来了,就成立了。但有人一定要我拿出“三可耻”的经典依据和历史证据。没问题,很丰富。历代儒者批判政治无道社会不公、批判他人错误和觉后知觉后觉之言,不可胜数。
司马迁说:“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范宁说:“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可见孔子作《春秋》,就有批判乱贼、摧邪显正、拨乱反正的意义。包括《春秋》的所有儒家经典和历代大儒著作,都有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诲人不倦和批评他人错误的内容,都可以充当“三可耻”之说的证据。
另外,儒家又以妄言妄语和错误言论为耻。不过,是否正言正语,言论是否正确,世人俗儒说了不算。《史记·高祖本纪》:“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刘季和诸葛都遭到大言之讥,然诸葛亮千古名相,刘季更是“成就了四百年汉朝,两千余年之汉族,民到于今受其赐。”(广毅厅友语)讥笑他们的人有何成就?故世人俗儒耳中的夸大之言,未必不是正大之言。
巧的是,大言一词多义,既可指夸大的言辞,也可指正大的言论。《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成玄英疏:“夫诠理大言,犹猛火炎燎原野,清荡无遗。”2021-7-22余东海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余东海
儒者,本名余樟法,男,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出版过旧诗、新诗十余册,学术著作有:《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东海先生丛书》(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仁本主义论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版)等。
林安梧丨“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之展开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可能导致您看不到凝听的文章
希望您可以点击下方的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