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大家,为故宫捐献20多辆卡车的文物,逝后却不许留骨灰

凝听 2022-05-13







一个河北冀州的农家子弟,经历了十几年的“北漂”生涯,从古玩铺的学徒成长为精明的古董商,再到文博大家进入故宫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虽然身家千万,却简朴得舍不得吃1块钱的猪肉。他自奉甚俭却有今人不能想象的慷慨,——晚年将收藏了一辈子的3000多件古董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这是什么概念呢?据说当时故宫出动了十几位专家,清点了1个多月,前后动用了20多辆卡车才将藏品搬完。


故宫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章宏伟曾经感慨,“为故宫捐献做出最顶尖贡献的有两位:一位是捐书画的张伯驹,一位则是捐瓷器的孙瀛洲。”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大家就是孙瀛洲(1893~1966),河北冀县人,我国文博界杰出先驱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个传奇。



孙瀛洲(1893~1966),河北冀县人,我国文博界杰出先驱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




从古玩店学徒到古玩店老板


他本是河北冀州的一个农家子弟,14岁时为糊口到北京一家具店当伙计。随后,他又到当时的“同春永”、“宝聚斋”等古玩铺子当学徒,学徒期满后任采购、司账。他聪明好学,又吃苦耐劳,跟着老先生学习了不少古玩鉴赏知识,又精心学习经商买卖。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攒之后,孙瀛洲终于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创办了自己的古玩铺子 ——“敦华斋”,以经营、鉴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为业。


敦华斋在孙瀛洲的经营下,没过几年就成为了京城一带数一数二的古玩铺子,每天上门赏玩、购物者不计其数,生意火爆。据孙瀛洲的儿子孙洪琪回忆,当时敦华斋里光学徒工就有20多人,每个月进出的古玩多达几万件。盈利所得的银元、金条每月都要用木箱子抬去存银行,孙家成为了银行的大户头。



虽然坐拥千万家财,但孙瀛洲却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连女儿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袜筒改的。孙家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他还规定全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舍不得吃1块钱的(半斤),只吃2两,还必须切得细细的,这样可以多夹几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馆子吃饭,出门办事也只在摊子上随便吃碗面填肚子。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




 从古玩店老板到收藏大家


1块钱的猪肉舍不得吃,价值几十根金条的文物他却舍得买。


一次,孙瀛洲看上了一对明朝成化年间的三秋杯,这种杯子极其稀少珍贵,孙瀛洲当即以40根金条买下收回家中。这40根金条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能够在北京买下2套高档四合院。


又有一次,孙瀛洲在一古董摊上淘得一个宋代龙泉窑青釉瓶。摊主是位识货人,死活要黄金20两,孙瀛洲最后以15两成交买下。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不少,每次,孙瀛洲都毫不吝惜自己的钱,只要看得上眼,就一定会买下。


作为北京著名的古陶瓷经营者,孙瀛洲经常亲自到各地寻访收购,由于为人诚实、随和、给价公道,行里人都愿意与他打交道。因此,孙瀛洲凭借好人缘收了不少高质量的陶瓷精品,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从收藏大家到文物鉴定专家


孙瀛洲是一位文物痴,文物古董就是他的生命。


孙嬴洲的子女曾说过,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对经手的文物,他必定仔细观察、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明清瓷器更是深入钻研,甚至为深入研究明清瓷器制作工艺,弄清鉴定真、赝的规律,曾多次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因为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又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加上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


青花折枝花卉纹折沿盘明洪武


孙瀛洲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经过研究归纳,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因此他成为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陶瓷专家、孙先生的弟子叶佩兰女士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竟能一一准确地说出各自的名称。




 从文物鉴定专家到捐赠大家、教育家


抗战期间,孙瀛洲积极支援抗日,出资购买了大量枪支、弹药、大炮等送上抗日前线,先后为支援抗日花去了数十万银元。1950年,为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孙瀛洲将店中古董瓷器拿出来义卖,卖得钱款上百万元全数捐给了国家。此外,他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派去了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


1956年,孙瀛洲响应“支援国家建设,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号召,将近3000件古董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当时为了转移这些文物,故宫博物院出动了10几位专家到孙家清点了1个多月,前后动用了20多辆卡车。这些捐献的古董包括:宋元明清瓷器2375件,犀牛角杯子32件,瓷器资料497件。


孙瀛洲捐献的犀角杯


孙先生的长外孙女李润至今还记得外祖母和她谈起犀角杯时的情形。当年有“一两犀角,十两黄金”之说,外祖母告诉她,解放初,“北京的犀角杯都在咱孙家。”


1957年初,孙瀛洲又捐出了清朝康熙、乾隆瓷器10件;1964年,又捐出瓷器64件,瓷器资料9件,共计2987件。这是有档案可查的数据,再加上一些小件文物数量多达3000余件。


从文物门类上看,孙瀛洲先生捐赠的这批文物也十分丰富,除陶瓷外,还有犀角、漆器、珐琅、雕塑、佛像、家具、料器、墨、砚、竹木牙骨、青铜、印玺等多个门类。其中有25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入故宫永久珍藏。当然,最珍贵、最多的还当属宋元明清瓷器,其中就包括花了15两黄金的宋代龙泉窑青釉瓶,40根金条的明代成化三秋杯。


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对高仅两寸,胎釉薄如蝉翼,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表现出秋天的景色的“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如今已经成为故宫镇馆之宝之一。此杯身世不凡,相传是明成化皇帝非常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为讨她欢心,命景德镇工匠特制的御用酒杯,到明嘉靖时已属珍品。据孙家后人透露,视宝如命的孙瀛洲当年不惜用40根金条买下后,就一直珍藏家中秘不示人,连家里人都不给瞧,直到捐给故宫的前一天……


孙瀛洲的女儿孙文冬,至今记得当年父亲在捐出绝世孤品“斗彩三秋杯”之前的情景。


“1956年,我还是个戴着红领巾的初中生。那些日子,家里来了不少人,对捐献的文物天天在北屋登记造册。之后,故宫该来装箱了。前一天,父亲把全家叫到东屋里屋,他站在炕上,在摆放着几百盒要捐给故宫的珍贵文物中,打开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两个小瓷杯给全家看。他说,‘这是咱们家最值钱的东西,故宫里也没有。明天就捐给故宫了,今天让你们看看’。”


据孙女士回忆,视古玩如命的父亲是从来不会让家里人看他的宝贝的,“他说话时脸上带着微笑,甚至充满了自豪。”


孙瀛洲的爱国惊世之举,为一般收藏家望尘莫及,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北京市曾将他于1923年开设的“敦华斋”招牌高悬于琉璃厂文化街,以老字号名店昭示后人。


之后,故宫博物院将孙瀛洲聘为研究员到故宫工作。聘到故宫博物院后,孙瀛洲竭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曾带领故宫博物院陶瓷专业人员做了大量整理、鉴定及收购工作。他将自己的鉴定经验加以总结、发表,撰写了大量精辟的阐述文物鉴定与辨伪的论文,至今对古陶瓷鉴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令人称道的是,孙瀛洲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提携了不少老、中、青专业人员,其中不乏像耿宝昌先生这样当今古陶瓷鉴定领域的权威专家。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孙瀛洲从不摆架子,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有时生病在家休息,还让学生到家中听讲。叶佩兰女士回忆说,孙老曾鼓励她和同事王丽英:“你们将来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陶瓷鉴定专家。”还鼓励她们打破对做学问的恐惧,拿起笔写论文。


文革期间,孙瀛洲因为当过古玩店老板的经历,饱受风波,最终因受到迫害含冤离世,享年74岁。


事后仅仅用一块门板就被匆匆抬去火葬场,还不许留骨灰,不让家属看最后一眼。女儿恳求司机师傅能为父亲留下骨灰,师傅对她说:“闺女你放心。”为此,孙家后人永远记着那位姓白的司机师傅。


【紫禁城奉天门广场内金水河上五座内金水桥,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着仁、义、礼、智、信「五德」。
想想孙瀛洲在世时的“风光”,再对比他去世后的凄凉,不禁让人想起张伯驹先生,两人都是收藏大家,倾尽家财守护国宝,无私奉献捐给国家,最终却都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有人说,如此爱国,克尽自身,未免迂腐;有人说,好人不得好报,未知九泉之下,是否悔不当初?


而孙先生后人却说:“如果当年不是捐赠国家,这些宝物在‘文革’一定会遭受厄运。”也许,这才是老人家真正的心声。


在这些真正的大藏家眼里,文物并不意味着财富,而是事业和信仰。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这种以命相搏,飞蛾扑火的爱。在孙瀛洲张伯驹们的眼里,对于真正的心头所好,不是占有,而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其周全。


如果各位朋友有时间到故宫瞧一瞧孙先生的捐赠,或许更能感受到这些藏家大无私的奉献精神!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讨论 


【往期精读】


韩星 | 仁者无敌——儒家的战争观简述

林安梧丨“麻木的禅”是社会不合理的压抑扭曲成的假相(含音频)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红人”——杨荣国

陈丹青 | 为什么说我不是读书人

告别受害者心态与“战狼”式爱国

什么是强大?看一个国家富裕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国民

纵然是中国的世界首富,也无可奈何不安的晚年

海参崴:160年的割裂

“崛起”成为压倒一切的追求,便是一种世界性的灾难。

刀尔登|阴谋论为什么这么流行?

陈嘉映:眼睛能看到世上万物,唯独看不见眼睛自己

苏联利用东正教做了些什么?

弥赛亚主义:苏联政治传播中的东正教因子及其转化

蒋庆丨良知是人类历史的最后希望

王元化:激进思想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以“人民”的名义,一是以“进步”的名义

悲人賦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