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说杨之光】王艾 | 杨老师很完整地在艺术语言上做出了他自己的一套很完整的谱系

小Y 杨之光
2024-09-21
点击上方“杨之光”,马上关注杨之光美术

真爱,请置顶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的爱国义举和他敏锐的时代精神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了一股憾人的力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杨之光先生不仅以其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对新中国历史的个人视觉建构,在每一个年代都创作出了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而且以其教育家的身体力行,成为时代精神的“盗火者”传播着更新的艺术观念也提升了社会的认知。他的一生,既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画人物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在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杨之光美术特此推出《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系列文章,向我们敬爱的杨之光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与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展览在广州艺博院三楼隆重展出之后,一场名为“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品鉴沙龙暨藏家作品展”也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闻香识书空间与恒逸艺术馆相继举行。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岭南画派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王艾先生在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品鉴沙龙暨藏家作品展”上发言


王艾:二十世纪美术史有一个说法叫“新中国人物画四大家”,并且会被大众媒体夸张成“四大天王”,我恰恰是因为这个事情与杨老师结识。“新中国人物四大家”有一个固定版本,但是在传媒上经常会变动几个版本,有些人为了宣传自己,会把自己算到“四大天王”里去,就会有不同版本的“四大天王”。2009年,杨老师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这样的说法,而且里面可能有些他的学生之类的。当时因为我要做一个关于杨老师艺术的综合性采访,杨老师很高兴,说“我借你这次采访的机会澄清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跟我的学生、其他画家去做‘四大天王’,这不是我们学院里的说法”,他对这件事情非常认真,也看得出他自觉对虚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王艾先生与“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品鉴沙龙暨藏家作品展”众嘉宾一起观展


那次采访做完之后,刚好那一年我要考李伟铭老师的研究生,我就向杨老师说能不能给我写一封推荐信,杨老师很高兴。当时他没有跟我说他就是岭南画派研究中心的第一任领导。没想到多年之后我反而在这个中心工作了,这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吧。杨老师给我写推荐信时我都震惊了,见证到美院老一辈先生的那种认真劲儿。有些老师给研究生们写推荐信时就是简单写几句,甚至只是签个名,走个过场有个文件就行。杨老师很认真,把我从本科干过什么事情、外语水平怎么样、对你的专业有什么认识,认认真真询问了一遍,并把他的意见详细记了下来。很可惜那年没考上,早知道那封信我就不交了。写完之后,他说“你等我一下”,起身进书房里去了。这个场面很像《背影》那篇文章里讲的。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以后拿着一张很小的但是写得很漂亮的书法,写着“天道酬勤”。杨老师说:“你要考李伟铭老师的研究生,我送一张小字给你。鼓励你考上研究生。”所以那张推荐信虽然没有留下来,但是这张书法是我手上唯一一个与杨老师相关的东西,一直留在我家。后来考上研究生了,也留校工作了,但老先生对我的印象反而一直还是最早那个考研的年轻人,一见我就问:“考上没有啊?”我说考上了谢谢老师。再过一段时间遇到了又问我“考上没有啊?”我说我都毕业了,留校工作了。杨老师很开心。


杨之光教授晚年虽然身体抱恙,但仍笔耕不辍


对杨老师更多的了解,其实是在2016年先生去世之后。那时候我在北京读博,恰好中国美术馆给杨老师做了一个纪念展。我那时候去了那个展览不止一次,很多朋友尤其是我这个年龄的做美术史工作的,都约我一起去看杨之光老师的作品,我也在现场给他们讲解。有些作品他们之前可能没看过,包括有些作品有几个版本,可能中国美术馆那个版本跟我在广东看到的版本又不一样。我反而是在2016年之后通过各种工作慢慢地往回推,重新认识了杨之光先生。这几年广美国画学院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整理自己的历史。我们前段时间刚在国画学院小展厅做了一个小展览“垂范后学”,里面就有两套杨之光老师留给国画学院的示范稿,一套是1975年捐的,一套是1977年捐的,一个头像四个版本,从现稿到完稿,他很认真地画了四个版本,也画了一个示范稿。


杨之光教授退休后参加广州美术学院第九届文化艺术节“老院长有约”座谈会

2003年,杨之光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


杨老师是一个在新中国美术上谱系非常完整的艺术家,乃至于不只是做杨之光研究,我们做新中国美术的研究都无法避开杨之光先生。包括很多做新中国美术和20世纪美术的都会讨论到一个问题——中国画的命运,尤其是1949年几次动荡转折之后,广东地区的画家其实是做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在语言的完整性上、语言变革的成功程度上,这边以杨老师为主的新中国人物画的体系都是非常成功的。


“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展览期间,杨之光美术的同学们和老师们纷纷来到现场,追寻赤诚之光,记录大师华彩!由杨之光教授和其大女儿杨红一同创办的杨之光美术,十数年来一直坚持少儿创意美术教育,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杨红校长亲自为孩子们讲述大师的故事

杨红校长为孩子们讲解杨之光教授巨幅创作《九八英雄颂》

九八英雄颂[宣纸.水墨设色]145cmx210cm杨之光1999年作


但是杨老师的影响其实不止于此,就像大家看过隔壁展厅藏家们拿过来的藏品,大部分都是80年代后的作品,在新中国17年(1949-1966年),虽然有很多新中国的美术家做出这方面的主题性创作的作品,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的创作要么是进入了停顿,要么根本就不画画了,我们都知道一些案例。而杨老师至少在改革开放之后,他在艺术语言上多了几个新的探索方向:一是肖像画,到现在我们都能拿来做教材,而且他是一直把这条线的影响在学院里往后推的。80年代是一个很开放的年代,也是中国画重新遭到质疑的年代,有很多学院、地区的新中国人物画发展到80年代就停顿了,或者脉络干脆就断掉了,而杨老师是以他自己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一直在推进这条线的。二是没骨,虽然艺术性上是一直有争议的,我们也看过当时的一些评论文章,到杨老师艺术生涯的最后一次大创作《九八英雄颂》,到现在我们都有研究生毕业论文写这张画,前段时间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开题,这张画的图片打在PPT上面,现场评委和学生都就这张画都展开了一次小型的研讨,这张画的意义正在于它在手法上还不成熟,但是里面有很多杨之光对主题性创作、对大型的历史场面的表现以及不断的语言变革的需求的突破性。


1978年,杨之光教授在河南写生

1980年,杨之光教授在宁夏写生


所以我们有时候在理解杨之光先生的艺术时,尽管他对广东地区的影响真的很大,但是我们要把它扩散开,把它放回它的历史语境去看,和其他板块、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艺术家的研究一起去比对,这才是我们认识杨之光的真正意义。


199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杨之光捐赠作品陈列]


杨老师的人格魅力的确非常大,连我这种只是见过几面的都受到了很深的感染。其实我与杨老师见面大部分都是在昌岗校区,碰到他去取报刊,就聊几句。但是我在整理这些资料时,慢慢地重新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杨之光,才越来越觉得他这种影响力的巨大。我们现在对杨之光先生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补充的地方。包括我们做关山月先生的研究、黎雄才先生的研究,近几年我都建议不管是家属也好,基金会也好,学术机构也好,不要只针对艺术家的本体进行他单独一个人的研究,而是对他做一个横向的比对或者放到时代的语境里纵向去看,你会看到一个更加深远宏大的意义,尤其是大家可以多关注80年代后与杨老师同时代的这一批人。这个时期杨之光先生依然有他非常大的可研究的价值。可能很多情况下,大家会把他定义为一个主题性创作的画家。但杨老师很完整地在艺术语言上做出了他自己的一套很完整的谱系,而且非常多元化。即使在我们年轻人看来,他依然非常多元化。




往期经典回顾


| 那一束耀目的“追光”始终属于那个引领时代的他! |
| 美育或成考试“负担”!? || 再也不见2020,明天更好2021! || 【众说杨之光】黄一瀚 | 天才艺术家懂得艺术创造发明的规律!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七)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八) || 杨红:父亲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发着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 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 |
| 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追忆大师艺术教育荣光! ||未来的他们可盐可甜! || 一缕“美神之光”,照进“非遗所思”。  || 从脑洞到行动,言必行! || 创意领航十八载 阳光雨露育人才 || 一场国际范儿的创意双年展! || 【最佳作品】“非遗所思——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最佳奖作品及网络人气作品展示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之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