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生活——「风面一期」影像联展》| 2019丽水
《向着生活——「风面一期」影像联展》
摄影师 | 风面一期学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边卫民/陈玉霞/黄以观/李继平
刘冬兵/盛德久/舒蔚萍/覃潇潇
王丽英/吴国勇/夏丽欣/徐小曼
杨建强/张仁明/张雯/赵孝堂/邹京耀
策展人 | 罗大卫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8-12日
展览地点:丽水摄影节 · 大学生创业园 · A1
▼
联展前言
向着生活的摄影
文 | 罗大卫
摄影术诞生180年以来,尤其是从1888年柯达一号将摄影术简化到一个小盒中开始,摄影作为一门手艺的技术性特征的时代已宣告结束,而对现代性生活观看和呈现的媒介属性,已越来越强大。
《向着生活——「风面一期」影像联展》由17位摄影师参展。他们虽然具有着不同的年龄、知识和社会背景,但经过为期半年或更长时间的“一对一”专题摄影学习交流,大都将镜头从单一的唯美追求,指向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领域。身边日常、某个群体的生活状态、热门公共话题、社会文化现象等等,都进入了他们的镜头。而在2019年丽水摄影节展出的40多幅静态图片作品和1个视频短片作品,均从他们的众多作品中精选而出,是他们的第一次集中展出分享,期待观众的宝贵意见和批评。
▼
《捕鱼者说》
李继平
▼
《巨像》
张仁明
我是2015年开始拍摄的这个项目,起初拍摄的理念就是人造景观,把这种巨像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看似很不谐调,而且很剌眼,这种建设与自然环境可以解读一种景观、一种关系、一种信仰,尤其是《伏羲》把半面的山凿开,采用摩崖石刻的雕刻技术,把伏羲的这种虚拟的“画像”重新雕刻在这面不相关的山上,是艺术的再现、重造等,还是在虚拟一个故事、传承一种精神,我开始利用工作之便,在行走中发现了这种巨像,拍摄这种巨像。
△ 伏羲,长520米、高480米,襄阳市,拍摄于2018年8月
△ 大树,高110米、周长320米,十堰市,始建于2008年。拍摄于2015年5月
△ 恐龙,长110米、高84米,十堰市,始建于1992年。拍摄于2018年9月
△ 掉了象牙的大象,长42米、高56米,武当山,始建于2008年。拍摄于2018年10月
△ 两个白鸽,长15米、高10米,位于武当山,始建于2008年。拍摄于2018年10月
▼
《乡土风景》
杨建强
作为农耕时代最基层的自然村落,无疑是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在当下剧烈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即便是原来交通和通讯相对不发达的山村,也不再是“只知四季更替,不知时代变迁”的原始状态了。数千年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乡土社会,在几十年的短促时间里,与工业化、消费社会、信息时代的糅合生长,造成了纷乱复杂的现状,要解释现象、理清脉络是很困难的事情。
本组照片拍摄的是我家乡城市方圆60公里内的一些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并不能梳理上面的问题,更无法提供答案。只是我曾经在这些景观前站立很久,记录了我思考上述问题的起点。
△ 游乐园中的动物雕塑,淄博市峨庄镇
△ 被罩起的巨大观音像,青州市九龙峪景区
△ 高架桥底下的石磨,仍然有村民在使用。青州市上院村
△ 游乐园中的动物雕塑,淄博市峨庄镇
▼
《田野里的广告墙》
陈玉霞
△ 2018.5.11 淮阳
△ 2018.5.17 项城
△ 2018.6.3 扶沟
△ 2019.2.15 扶沟
▼
《无处安放2
——共享汽车与网约车“坟场”》》
吴国勇
随着资本的潮水从共享单车行业的退却,曾经无处安放的共享单车坟场也快速消失了,仿佛没有出现过一样。
然而,逐利而嗜血的本性,注定了躁动的资本不会就此消停。2019年,共享汽车以及网约电动车“坟场”又出现了。动辄几百上千台共享汽车和网约电动车被弃之于各个临时停放点,面临着或退市或报废的命运,涉及到吉利、北汽、滴滴、美团和曹操出行诸多品牌。个中原因既有政府加强了营运车市场管控、也有运营商取消了高额补贴导致从业司机赚钱难,以及制造商早期推出的新能源车辆性能落后不得不淘汰等多种因素。
而如此同时,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以及腾讯、阿里、苏宁等更大的实力资本正摩拳擦掌,准备进入。
这或许是又一个资本异化而成的无处安放的景观。
△ 南京永华一号
△ 杭州新沙三号
▼
《户外烤火》
赵孝堂
在山东菏泽黄店乡的一些村庄,公路旁,小院子内,田地里,随处可见火堆烧剩下的灰烬。户外烤火是当地人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他们通常找一块空地,从田里、路边拾些木材、玉米杆,点燃火堆,他们围着火,一坐就是一整天。
北方的冬天,取暖是生活的重要内容,除了山东,这样的场景在河北、河南安徽北部等地的农村也很常见。这些地方是取暖“三无地界”,“煤改气”工程浩浩荡荡,但主要集中在城镇街道,天然气管道的铺设还延伸不到人口凋敝的农村腹地;电费又让这些农民“吝啬”望而兴叹。
“户外取暖的村民,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差,根本无法承受取暖费用,也没有取暖设施”,摄影师赵孝堂说。
过去,室内燃烧煤碳是大部分农村家庭主要的取暖方式,如今这一传统的取暖方式也因价格和安全性逐渐被抛弃。2016年《齐鲁晚报》报道,在去产能的背景下,煤矿行业减量生产,供暖季煤炭供不应求,价格在半年内翻了近一番。据了解,在菏泽当地和部分皖北地区,只有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才会选择烧煤这样的取暖方式。
安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1月3日,山东省应急厅公开消息,近段时间山东省共发生3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13死亡。12月,菏泽巨野县一农户屋内取暖就造成6人死亡。山东省政府据此专门下达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农村冬季取暖安全工作。该地区政府也要求村民夜间尽量不在家中使用煤取暖 “怕发生类似事件”。
“除了柴火取暖,根本没有取暖设施”。囿于有限的取暖方式,当地村民转而寻求室外烤火这一古老的取暖方式。木材、杂草、桔杆……无需成本的柴火,空气足够流通的室外天地庇护了这些农民,让他们得以暂离寒冷。
有趣的是,“户外烤火堆”变成了一个社交磁场。烤火堆一般从每天上午8点开始点火,晚上9点熄火,火堆旁人来人往。人群不断朝此聚拢,走走离离。土地和作物给农民提供温饱,他们之间存在紧密的亲缘关系,他们围着火堆唠嗑聊天、打麻将、跳广场舞,用自己朴素的方式抵御寒冬。
但是,目睹这些照片的时候,人们或许又容易产生一种“心酸感”,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农民的生活依然跟整个经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固然是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但是作为管理者,当地政府是否可以多做些灵活的政策安排,让老百姓的取暖问题有更妥善的保障方案。(文 | 蔡家欣)
△ 村民在自家院子里生火取暖
△ 因家里没有取暖设施,室内外温度差不多,家里清闲的年轻人想娱乐一下,干脆搬到外面生火取暖
△ 左邻右居都端着碗到火堆旁边吃饭,边聊天边烤火非常惬意
▼
《驴》
王丽英
△ 2017年9月,河北涉县王金庄
△ 2017年9月,河北涉县王金庄
△ 2018年4月,河北涉县王金庄
△ 2018年4月,河北涉县王金庄
▼
《同学》
徐小曼
摄影师徐小曼与出生于1951年的200位同学,于1958年共同走进了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开始了他们同学生涯。特殊的群体身份背景、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军事化的管理和生活方式,以及革命般的同学友谊,使徐小曼群体的同学情结更加深刻、持续至今。值此同学60周年之际,喜欢摄影、并具有广阔视觉艺术经验积累的徐小曼,琢磨着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首一下同学们共同走过的这些年。经过群体意见征询、个体逐位沟通,最终推出了展览作品《同学》,以示纪念。
《同学》主作品由四幅拼贴、叠加而成的巨幅影像构成,旨在思考:每个独立、鲜活的个体,因某种身份、时代背景组合到一起时,便形成了一个集体——同学。而将人生各年龄段的“同学”照片,叠加在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招贴画中,时代的烙印将深深地镌刻于每个群体和个体,没有例外。
△ 我爱红领巾
△ 我是海燕
△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 尊享晚年
▼
《街头烟客》
盛德久
▼
《“织”》
刘冬兵
▼
《俯瞰》
黄以观
△ 田野
△ 乡村
△ 都市
▼
《乡村社火上的青少年》
夏丽欣
▼
《茶具·时代》
张雯
△ 1950-1960年代
△ 1970-1980年代
△ 1990-2000年代
△ 2000后年代
▼
《幼师的背影》
覃潇潇
▼
《香菇培养基原料生产》
边卫民
△ 香菇种植基地的工人在生产香菇培养基原料,河南舞阳李斌庄,2017年7月4日
▼
《湖贝村》
舒蔚萍
△ 湖贝村,深圳,2015年9月27日
▼
《流浪狗》
邹京耀
△ 流浪狗,北京,2018年11月15日
编辑 | 陈衍勋
2019丽水摄影节 · 罗大卫其他策展
▶ 妈妈,我不想吃烤山药了!想去邹京耀个展《网红打卡》现场打个卡
往期「风面·报道/直播/对话/Youth Talk/速览/图文」(部分)
· END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