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的必须满60岁,有的要凭残疾证,爬楼机“服务门槛”让他们犯了难

全文字数统计:2125

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编者按

在深度老龄化的上海,“悬空老人”一直是民生的痛点和难点。


早在2013年,上海就制定了电动载人爬楼机试点工作方案。各区在调研掌握辖区群体的需求后,都采取了托底保障的模式,让刚需群体可以支付少量费用甚至免费体验到服务。


然而,由于缺少全市统一规范,各区相关政策也在变化调整,部分刚需群体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这也导致他们使用爬楼机必须自行承担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些人的上下楼难题怎么解决?



#01徐汇区:肢残人士需自费使用爬楼机,每次130元


来自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的汪女士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肢体一级残疾。家住4楼的她,此前出门基本要靠爬楼机。一直以来,汪女士都是向社区助残员申领服务券,免费预约使用爬楼机的。但是,今年9月她再次申领时,却被告知“这个政策取消了”。


因补助取消,汪女士现在需要自费购买爬楼机服务。按照市场价,一次130元,上下楼就要花费260元,这对于月收入不过2000元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汪女士为此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原来免费的爬楼机服务不再免费了?



原来,徐汇区的残障人士使用免费爬楼机,主要依托区民政局购买服务:民政支付88元给第三方,残联通过服务券帮残障申请者再支付2元。但2年前,区民政局将服务范围缩小为了老年群体,民政支付90元,个人自付2元,而60岁以下的残障人士则被排除在了政策之外——汪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那段时间出行不多,相关部门还没有与第三方结算,汪女士仍在使用以前申领的服务券,没有发现政策变动。这次打算再申领时,才被告知已不在服务范围内。


#02黄浦区:百岁老人需自费使用爬楼机,每次100元


在黄浦区,记者还曾接到过市民朱阿婆的求助,同样是反映爬楼机补助取消后,使用一次爬楼机的价格,从过去象征性地收取2元公益价,猛涨到了200元。


朱阿婆家住黄浦区蒙西小区,母亲已103岁高龄,常年卧病在床。一年多前,该小区还未完全实现电梯加装,当时朱阿婆的母亲要去医院吊水,她按惯例联系了此前一直对接的爬楼机公司,结果发现过去只要4元一次的价格,变成了上下楼各要100元,双休日还要翻倍。连续吊水7天,光是爬楼机就要花费近2000元。



原来,黄浦区的托底保障归属残联体系,残障人士可享受每月最多26次免费的爬楼机服务——但是,针对没有残疾证的老人,却没有相关补贴。在一些还没有完全实现电梯加装的区域,目前只能依托街道托底保障;如果街道没有该服务,就必须由老人自行承担费用,属于市场行为。


其他区的情况如何?记者调查发现,静安区自2017年推出爬楼机公益助老服务项目,至今都是免费的,已累计服务5.8万人次;在闵行区和杨浦区,残联和老龄委联手推进,由区财政购买服务,个人只需支付2元一次,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均可享受;而在浦东、长宁和普陀,都是只有残障人士才能申请补助


#03托底服务如何帮助到更多有需求的人?


同样是居民的迫切需求,却因为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同(民政对接60岁以上老人,残联覆盖残疾群体)而使得现有保障体系下,总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汪女士因不满60周岁,只能自费260元租赁爬楼机才能完成一次上下楼;而朱阿婆的母亲则因为拿不出残疾证,也必须自费购买爬楼机服务。



事实上,早在2022年9月,上观新闻也曾刊发报道称,爬楼机服务回归市场价后,有老人直呼“用不起”。


当时,承接了申城8个区爬楼机预约服务的上海展大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0年前后,其公司开始参与政府帮助残疾人上下楼的“科技惠民”项目,“通过上海市残联的招投标后,我们成了购买服务供应商之一。”对于使用爬楼机的市场价,他解释称,是综合评估过人力成本、企业运作之后定下来的,也只能刚刚平衡成本。


残疾人凭残疾证经评估即可优惠预约使用“爬楼机”,不少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对此颇为艳羡。市级科技惠民项目三年试点结束后,该项服务在各区延续下来,并结合“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进一步落地。


报道还介绍,上海各区、各街镇仍在探索优化爬楼机服务的合作模式。比如,徐汇每年在购买服务数量时,都会基于前一年度的服务人次进行调整。闵行则干脆将爬楼机服务的选择直接下沉到了街道。比如,江川路街道就根据辖区内老年人数量多、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直接与“展大公司”签订合同,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街道评估通过)、持有肢体残疾证明的残疾人等提供服务,凭票免费使用,每年服务人次可达到4500人次左右。



爬楼机的托底服务在全市层面是否有统一规范?12月24日,上海大调研分别向市残联、市民政局进行咨询,未得到明确答复。


无论是帮一把残障人士,还是为“悬空老人”解忧,托底保障的初衷都是为了帮助那些确有需求的人。而除了老人、残疾人和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平时行动自如的中青年也有可能遭遇突发意外,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刚需乃至需要政策帮扶的群体。那么,相关职能部门是否能在政策制定上更加精细化,让更多人“用得起”爬楼机?


让政策找人,而非人找政策,不能停留在说说而已。对每一个有需求的人来说,或公益或免费的爬楼机服务,不只是生活的便利,更是城市的温度。


END



往期推荐

多倍镜下|桥梁为何封闭近一年?施工安全是否做到位?
调研手记|满足不同群体诊疗需求,“晚门诊”延时服务如何更惠民?
对话区委书记|国际大都市背景下,上海奉贤如何破题乡村振兴的未来?



本文综合自:话匣子、上观新闻

编辑:徐祯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