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20余起学生跳楼,心理干预老师揭“自杀排查”为何无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情报局 Author 沙林
文/沙林 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核心提要:
1. 11月15日晚,江苏省启东三名女生跳楼,震惊了学生和家长。九月份至今,共发生60多起坠楼事件。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成为许多学校排查与预防的一个重点与敏感话题。
2. 上海学生心理普查问卷中的一些题目有明显的自杀诱导之嫌,此次事件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医疗事故。因为学校是防范校园青少年恶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心理调查不能冒失,需要怀着一种爱心,进行普查、反馈、面谈等诸多步骤。
3. 学生真实的自杀比例比10年前略高。心理教育专家李刚表示,其实在学校里预防心理恶性事件有一定难度。预防心理恶性事件上不仅需要学校的参与,家庭的氛围和教育也至关重要。
启东三名11岁女孩子跳楼内情?仅九月就有20余起公开报道的学生跳楼事件,自杀排查为何引发争议
11月15日晚,江苏省启东市一小学六(一)班有三名11岁的女生从5楼坠楼。几天之后,孩子从启东人民医院转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1月21日,坠楼孩子家长对媒体表示目前仍在ICU,需要做一系列后续手术,但已无生命危险。
这起学生坠楼事件,震惊了学生家长,也使近年困扰家长与学校的学生跳楼事件,再增一桩新悲剧。
启东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三个岁数还不到能感受生活之艰难的女孩子相约跳楼,完全漠视死亡的痛苦,给人的感觉十分蹊跷。事情的原委至今不明,有关部门进行了初步排查,排除了他人所为,没有教师体罚、校园欺凌等现象,没有发现和网络传闻的游戏有关。
现在三个女孩还在进行抢救,没有办法由她们自己说出真实原因,但肯定她们遇到了巨大的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九月份至今,就先后有无锡一初三女生坠楼、合肥十岁男生坠楼、杭州一名四年级小学生跳楼、南京、湛江……坠楼事件将近60多起。这其中还不包括选择上吊、溺水等其他方法自杀的学生。而在这些选择自杀的10岁至15岁学生中间,尤以跳楼自杀最为流行、最为惨烈,也最为痛心。
而在江苏启东之前,引发大规模社会关注的,还曾有更为惨烈的5月份成都49中一名16岁的学生坠楼身亡事件。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 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学校作为许多孩子人生中的安全港,其保护功能似乎正在消退。这些孩子选择自杀的原因,绝大部分与学校发生的事件有关。
青少年自杀问题,成为许多学校排查与预防的一个重点与敏感话题。
11月中,上海长宁区某学校的一份“自杀排查表”,尤如一根导火索,在家长与社会中引发巨大反响。
江苏启东三名女孩跳楼事件与长宁区中小学的“自杀排查”,这两件事在一周之内几乎同时发生,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青少年自杀,甚至低年龄自杀。
“自杀排查”是诱导还是关注?这是一个重大心理医疗事故
上海学生心理普查事件说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但如何关注更重要。
据悉,这次问卷题量挺大,计120道题,或更多,据说有的学校近200道题,其中第58~94题跟自杀相关。让家长愤慨的是,这些题的问句表面客观,但并没有表现出讳隐和关怀,一些题目明显有诱导之嫌。 有的家长说,这是直接从国外心理测题中翻译过来的,而没加以中文修饰(英文的客观是在另外一种语境之下表现出来的,如果原封不动拿到汉语环境下来就会显得冷漠)。
长宁区对此事已经进行反馈,此事是因为工作疏忽导致问卷错发——医用成人问卷被误送到中小学校。
“这样的题大人做下来也会发疯的,何况孩子。”家长的愤怒情有可原,因为疫情以来,各地都爆出自杀事件,家长、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敏感到风声鹤唳的程度。这些诱导性很强的问题无疑是向表面上平静的深潭扔出了砖石,激起了波澜。
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家委会至长宁区教委的一封信,“关于长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调研的建议”在网上曝光,信中说:问卷的合理性、问卷的隐私性、问卷的前期和后续跟进工作都有问题。
一些学校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包玉刚小学的外方校长已经向家长们发了致歉信,安排家长代表跟学校、当局和问卷设计者当面沟通。
有的学校对这次事件进行了善后,请了心理医生给做过问卷的孩子做心理辅导。
华南地区某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家李刚说,这样的问卷如果确实是针对中小学生设计的,肯定是有问题,这是预设小孩已经有了抑郁倾向而进行的诱导性设计。
“显然没有经过更有经验的心理专家进行讨论审核就进行大面积的应用,应该算是一次心理医疗事故。”
心理专家李刚一直在某省中小学心理教学和咨询领域进行探索,与许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者有近距离接触,并有许多面谈咨询的积累。
对这次“心理医疗事故”,他也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冒失,没有以深殷之心态去对待娇嫩的青少年心理。
“如果我们做这样的心理调查的话会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普查,先试探摸排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压力呀、同学关系、焦虑指数等——学习压力一般是最安全的问题,焦虑甚至焦虑症也不会引发极端问题,比如说自杀等,也相对安全,所以用在普查中。”
“第二步,普查发现哪些同学有问题苗头会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可以在班里通过谈话、学习情况、周边反映等进行较近距离观察,发现确实有问题会重点关注。”
“第三步就是由专业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面谈,这时候才会去碰触敏感问题,但是也不是以直接方式进行,可能会这样询问,‘近期你的整体状况怎么样呀’、‘感觉到什么压力没有’……今年就是以调查新学年适应的名义,把重点问题人邀请过来,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先是问学习怎么样?然后是人际关系怎么样啊?最后谈到情绪怎么样?这个时候才触碰到最核心的问题。”
“孩子如果说情绪不好,就趁机问怎么个不好法,会不会有一些负面的想法等。谈话中一定要注意用词,不能用赤裸裸的词如‘自杀’等,而是用更加中性的,比如‘负面想法’等。
“学生如果已经打开了一定的心扉,我们会接着问,这个负面的念头是怎么样的一个负面啊?学生这时候可能就没了拘束和伪装,说出活着很没意思这样的话,这样我们就对问题学生的严重程度比较清楚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地去剥,最后把问题带了出来。”
调查者对青少年的心理调查是怀着一种爱心,而不是纯粹冷冰冰的科研。当他们打开学生的心扉后是要对他们进行救治的。
“我们不是说把它打开来就完了,而是要把这个伤疤给包扎好,然后去淡化它。我们会告诉这个学生,人生总是有起起伏伏的,出现一些负面的想法其实很正常的,甚至老师有时候也会有的……这样就让他(她)有一种归属,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不是特别另类。”
“如果评估过来风险很高,比如学生自述过去14天之内,每天都情绪非常差,每天都觉得很痛苦,时常想死,而且我们看出学生是真诚的没有欺瞒,这就告诉我们危机等级很高了,要跟父母和班主任进行反馈,一起商量。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你很真诚帮助他的,对心理老师的这些举动他们也会理解。之后就是请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具体的医学治疗已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围了, 但是我们肯定是防范校园青少年恶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
学生真实的自杀倾向是怎样的?如何可以发现?
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普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30%左右,与10年前的比例相比略有提升(焦虑、压力、短暂的情绪问题等都算作心理问题)。
而真正严重到有自杀倾向的,就今年的情况看,在人群中应该是3‰左右(千分之三),比10年前略高。
许多孩子都会口头上说,活着好累啊,死了算了这类话,这样的人占比会高一点,但是否真正有自杀意念,需要进一步去区分和鉴别。
李刚老师表示,现在学校的心理状况引人注目,而且有的统计数字显示增高不少,其实跟观察和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关。过去学校会把许多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校园欺凌等事件归在德育教育、品行问题这个层面;而现在心理建设比较好的学校,会考虑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一挖掘就会关注很多,发现其实都是可以归到心理问题上面。这当然是个进步,但对心理工作者来说,任务更加繁重,许多时候深不见底,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细敏地观察。
孩子能轻易走向自杀,肯定是不健康心理导致的,她们稚嫩的感知系统,完全懵懂不知死亡的可怕和生活的责任,在邪恶的因素引导下,非常容易步入歧途。
这个事件也进一步说明,有必要对青少年心理处置进行细分,女孩子有特殊的心理状况,多个女孩子聚集特别容易产生一种虚假的共情和安慰,以为走到天涯海角,甚至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互相扶持。三个女孩之间的唧唧我我和同病相怜,与外面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产生了一种对家长、社会和学校的畸形抗对。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为什么选择跳楼自杀了?为何在学校很难预防孩子自杀?
李刚接触到一个案例,华南某中学发生的,一个品学兼优、学校一直作重点培养的孩子,没有表现出什么心理问题,跟周围同学关系也很好,在一天下午突然跳楼自杀。这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也感到十分痛苦和难受。一个好孩子,大家对她的心理预期是另外一种样子,却以惨烈的悲剧给人看,给人的冲击太大了!
事后李刚仔细研究了这个案例,发现是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重点放在学习上,孩子误以为父母只关心她的成绩不爱她。应该是双重的打击使她做出的决绝的举动。
这是事后学校对女孩身边要好的同学做心理干预的时候才知道的。
这证明了普遍的心理筛查是多么重要,而筛查出一些特殊的原因更重要。什么特殊原因呢?家庭。
真正会引发恶性事件的,往往是他(她)的核心家庭,或者说原生家庭出了问题,父母关系破裂,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缺失,或者家庭教育方式错误,比如经常会责骂孩子:“我为什么会生你这样的小孩”,“你很差劲”,“你怎么这么笨”,“这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想”,诸如此类的,处处从最敏感处去否定孩子,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低,他的信念中就会有这样的感觉,索性我死掉了,可能对家庭来说反而是好的……
反之,在孩子走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命中注定的打击、遇到各种歧视排挤孤立、产生了糟糕的心理状况时,好的家庭环境一定是让孩子感觉,在外面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可以回家,我的爸爸妈妈在那里,我从高处摔下来,他们可以接住我。
一些家长做的可能是孩子从高处摔下来时,他们再去踹一脚,这样对孩子的支持性就很差。选择恶性事件的孩子,他的整个社会家庭支持系统一定是非常差的。
其实一个客观事实是,在同一个学校中,大家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是差不多的,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会选择过激性行为,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一定是跟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人格特质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定是跟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有关。因此预防孩子的恶性心理事件,家庭是第一位的。
李刚告诉记者,其实在学校里预防心理恶性事件有一定难度。
一些有典型表现的学生,就是所谓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那一类,即使有吞药割腕等自杀未遂行为,防范还是相对容易的。就怕非典型性的表现,像刚才说的那个女孩,一切表现都好,突然爆发,而且以恶性坠楼这种决绝的形式来结束,挽回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这就让人防不胜防。
在疫情过后,孩子的心理都有改变,有的孩子情况还比较严重,因此,在一般普查的基础上,老师尤其是专业的心理老师一定要具有慧眼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种种假象之中的蛛丝马迹。这就给学校心理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既然做了这个工作,就要像希波克拉底的医者誓言那样把一切奉献给病人。当看到一个一个稚嫩可爱的面孔时,我会不由的把人文关怀融进心理干预中。”李刚说。
那个女孩子自杀后,他的爸爸一直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