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师生-专栏】芳华落尽的宜山师范校园 / 文:展爷

展爷 教师文苑 2021-07-13


点击上方《教师文苑》 关注我们!





展爷:芳华落尽的中师校园

原创: 展爷 来源:展爷作品       


 

 晚秋的风,从龙江河翻滚的浪尖扯起,匍匐而上,嗡嗡呜咽。白龙公园围墙外的一地残叶,被席卷而起,又扑哧散落,几片零乱枯叶,粘上了我的裤角,欲罢不能。一路之隔的宜山师范校门,现在没了校牌,墙头上斜伸出一团荒草,落了一窝麻雀,一声两声,鸟儿在孤零地啁啾。校门两边曾经火爆的成排店铺,如今只留有两三间仄仄斜斜的矮房,墙泥剥落,挂着锈迹斑驳的锁头。门卫瞄了我一眼,又继续耷拉脑袋玩手机。


 中师并入了学院,曾经的正门成了偏门。读书时代,每个中师生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几乎都夹有一张相片,站在引以为荣的校门留影,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时光荏苒,流逝不息,这些泛黄的相片,大都埋进抽屉,成为尘封的记忆。


 28年前那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父亲送我到中师读书。庄稼汉走进校园,满脸喜气,但又诚惶诚恐,谨言慎行,就如肩膀上突然落下一只名贵的鸟儿,担心稍有惊扰便会冲天离去。帮我铺好被褥后,为了省钱,他在学校足球场打盹了一宿。第二天返程前,父亲昂着头,把高大的校门盯了半天,嘴上啧啧称奇,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5块钱,递了过来。我感到奇怪,说您已给我留够了生活费呀。他急急摆手,说这是照相钱,你在校门拍个相片,过后寄回去。寒假回到家,那张相片挂到厅堂上,几乎要和“天地君亲师”的神台平起平坐了。母亲说,挂相片那天,你父亲到泥塘里捉了一筐塘角鱼,没等鱼儿过夜吐净泥巴,就下锅炒了,请来三桌亲朋好友,就在这张相片下喝得东倒西歪。父亲更是满脸放光地跟我说,那晚喝酒,邻村的王叔竟然哭出一脸泪水,大骂他儿子不争气,成绩没比你好,只能去县里读高中,家里不知还要受累到哪一年呢。


 曾经令全家人无比自豪的中师校门,眼前却是空旷沉寂,门可罗雀。回想那个年代,考上中师已是了不得的大事,这就是最简单的骄傲,纯粹如透明的蝉翼。每个乡镇只有一两个名额,两百多个毕业生头悬梁,锥刺股,红了眼在拼杀,最拔尖的学生才能读中师。邮递员的铃铛在村头古榕下响起,一路欢呼送来录取通知书,父亲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屏息静气接了过来,手却一直抖个不停。直到我进了校门,寄了相片,庄稼汉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他断定这事不会再有变卦了,儿子彻底告别刀耕火种,吃了皇粮成了干部,这才大张旗鼓请客喝酒。


 

 曾经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如今长出两栋坚硬的楼房,泛着直直的眩光,刺得眼眸发痛。枝叶婆娑的大榕树也没了踪影,那地方铺上了水泥,阳光尖辣,路面发烫,一只瘸腿的黄狗,在眼前费力地跳跃。


 我们就是在这里,人生第一次穿上迷彩服,摸上步枪,参加入学军训,还破天荒地打了五发子弹。那是真枪,每次抠动板机,叭地一声,肩膀被撞得发疼,以至于多年后在梦中吓醒,还闭着一只眼睛爬起。每个学期,举行一周的校运会,全校停课,师生围着球场摇旗呐喊,这个时候,来自农村的学生跑如走兽,飞如惊鹭,往往占尽上风。每个班都有一周的劳动课,修路铺草,挖土填沟,一身泥一身汗,那片宽阔的板栗林,就是我们一镐一揪平整出来的。


那时还安排学生守夜,一个班挑出七个身材高大的男生,整晚来回巡查,天亮时保安才来接班。深夜饥饿袭来,肠胃如被狗撕咬,办公楼前有个柿子树,没了叶子,却挂有丰腴鲜红的果子。我抱着满怀柿子,一脚踩空,从树上跌了下来,六个男生紧张接住,全都嘘了声,就连咀嚼,也把动静咽进肚里。我明明记得就是这个地方,可绕了三圈,却怎么也搜寻不到当年监守自盗的那棵柿子树。反复比对,原来已换种了叶子狭窄的绿化树,叫不出名字,开着一排艳俗的花朵,盘旋了一群绿头苍蝇,嗡嗡飞舞。现在很多学校没有了足球场,体育课只是形式,断断续续,更不用说劳动和巡夜了。想起报纸上学生跑步猝死的消息,我不禁惆怅叹息。眼前就有一对青年男女,勾肩搭背,相拥缠绵,在那堆红得一塌糊涂的花前拍照,绽放出幸福的笑靥。两人热情地向我招手,我只木然点头,并不靠前。


 绕过花圃,踏上曲幽小径。芭蕉树林里,红墙灰瓦的琴房已不复存在,当年对面林子里有一排矮房,竹溪书社、阿涛画社、山花文学社,全都消失了,留不下任何蛛丝马迹。眼前出现两个尖顶飞檐的凉亭,有顽童在抱着红色柱子,攀爬嬉闹,高声喧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一代中师生恪守的行业标杆和人生信条。不仅要塑造品学兼优,更要锤炼方方面面的技艺,在偏远村校,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科目,往往是一个老师在教,农村小学教师就是“万金油”。对师范生来说,琴乐书画,都是必修科目;吹拉弹唱,要求样样在行。农村来的学子,从“砍柴耙田”到“体育技能”,从“墨砚不识”到“书画考核”,从“简谱不知”到“五线谱清唱”,从“满口俚语”到“普通话过关”,从“朝夕只闻蛙声虫鸣”到“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一个中师生,三年时光,寒暑交替,就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生磨砺。


每天30分钟的说话训练,哪怕是胆小木讷的学生,也都训练成口齿伶俐的画眉鸟;毕业班里,你随手拉一个学生推上演讲台,想让他结巴一句话都很难;体育课、运动会和劳动周,打磨品性,锤炼体能,校内学生步履匆匆,绝无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之人;进入小实习和大实习阶段,中师生背起行囊,进驻乡村小学,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半年时间,周末帮家长打谷收米,犁田翻土,欢声笑语响彻山谷,再也没有比这更接地气的生活了。我想,随着学科纷繁,专业细化,当前世上,已经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够如此全方位地打磨学生了。


 也可以说,中师生已成硕果仅存。

 或者断定,中师生已是世间绝版。


 

 岁月沧桑,世态冷暖。18岁左右就走上讲台,曾经风华正茂的中师生,由此饱尝人间苦难和艰辛挫折。作为中师生,是人生幸运,还是倍受坎坷?是忙碌充实,还是茫然无措?是蓦然回首山花烂漫,还是潸然泪下青春尽失?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在古代西洋,每逢有人失踪,大家说,这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现在读起,仍是两眼迷茫,伤感不已。


这是每一个中师生,心中难以言表的疼痛。为了一张公家粮票,为了一个干部身份,中师生提早融入社会,过早担当重负,甚至可以说,中师生是被牺牲了的一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国家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从初中毕业生招收出类拔萃的学生就读中师,全国近400万人就此走上讲台。


 这是一群消失母校的人,却终生饱含中师情绪。为了学生走出大山,不被野草淹没,一代又一代的中师生,殚精竭虑,无怨无悔。时光流逝,城镇扩展,农村萧条,韶华老去的中师生,成了乡村小学最后的守望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守寂寞,甘于清贫,乡村教育的广袤苗圃,中师生在用毕生心血和汗水,默默浇灌,静静培育,心无旁骛,周而复始。积少成多,聚沙成砖,筑成了一块块厚重的基石,一代代中师生铺垫底层,支撑起共和国教育大厦。


 芳华落尽,秋风萧瑟。穿过黑暗,走出校门,龙江河畔已是霓虹闪烁,满城灯火。白龙公园的山道逶迤而上,阶台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站在会仙山顶远眺夜空,东侧校区星光点点,灯火荧荧,那是曾经的母校,如今隐于夜色之中。“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唐代诗人崔涂的诗句,不禁涌上心头。当年中师校园的挑灯夜读,就如瘦瘦的一缕亮光,穿进不经意的梦中,牵扯着中师生潮湿的目光,由近及远,愈拉愈长。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展爷,本名覃展,壮族,1975年1月出生于广西大化县百马乡红水河畔,在《广西文学》、《北欧时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100多万字,作品获省、市征文比赛10多个奖项,著有作品集《本乡无事》等。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广西宜山师范1990级81班,现于广西罗城县工作。


来源: 。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来源。在此向原创者和来源平台表示感谢!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投稿邮箱:  zhongshisheng2018@163.com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欢迎加入下列交流群:


   1. 教师交流群:

   2. “英语同行”交流群:

   3.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教师文苑》征稿启事《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师范生活 / 文:馨 怡【中师生-专栏】我的民师情结 / 作者:孙银亮
【中师生-专栏】难忘母校民权师范三年 / 文:史恪仁【中师生-专栏】难忘我永远的滑县师范!/  安俊彩
  [中师生-专栏] 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荷塘月色【教师文学-专栏】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 念慈
【教师文学-专栏】散落在蝉声里的回忆 /作者: 曹广然《我不是药神》之:《我不是教神》/ 文:陈俊华 郎咸平教授:河南,是高考最委屈的省份!!
【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恶狗频频伤人,呼吁文明养狗! / 作者:醉卧蘭亭 富人雇保镖送孩子上学,我们该咋办/  作者:醉卧蘭亭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教师文学-专栏】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微信改变生活   作者:彩霞满天【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儿童文学-专栏】丝绸之路之春蚕记 / 卢一丹【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欢迎中师生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主编简介】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