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文学-专栏】向斜杠老太刘姥姥学习: 物质匮乏时,尤其需要保持“心灵小康” / 文:曹高举

曹高举 教师文苑 2021-07-13


点击上方《教师文苑》 关注我们!





向斜杠老太刘姥姥学习:

物质匮乏时,尤其需要保持“心灵小康”

原创: 曹高举 来源:心理高参 


刘姥姥物质生活匮乏,但是她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有自知之明、平常之心、幽默之感、乐观心态,早已达到“心灵小康”。

 


1

刘姥姥是一位苦命的老人,出场时已是古稀之年。

《红楼梦》记载:刘姥姥是一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无子,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女儿女婿因两个孩子无人看管,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

自从刘姥姥住进女婿家,她就“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

因没钱过冬,女婿狗儿借酒浇愁,惹事生非,给老婆脸色看。

刘姥姥数落女婿:“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女儿女婿吵架,吵得过分了,丈母娘出来劝架。刘姥姥劝架的手法十分高明,为了保护男人的自尊心,她把所有损女婿颜面的话都省略了。

换成其他岳母,绝对不会想到省略括号里的话,劝架的语言多半应该是这样的:姑爷,(你撒酒疯也撒了半天了,也该消停了,我要是不说你两句,只怕你要闹个没完!)你别嗔着我多嘴。(你就知道羡慕别人发大财,吃香喝辣,那也得有那个本事!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你这算咋回事儿啊?)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没好好学本事,不会赚钱),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不怪自己没出息,反倒拿老婆出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

刘姥姥数落女婿没本事不会赚钱时,反而为女婿没本事找借口,怪他父母对他太溺爱让他养成了公子哥习气。

刘姥姥的劝架非常成功,女婿没有恼羞成怒,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怎么弄钱上去了。

接着,刘姥姥又积极出谋划策,“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刘姥姥的主意,女儿觉得不靠谱,女婿不愿去。

刘姥姥顺水推舟:“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

这语言既体贴又担当,刘姥姥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家庭矛盾,而且照顾了女婿作为男人的自尊心。

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刘姥姥绝对是一个优秀的丈母娘。

2


面对窘迫生活,狗儿游手好闲,终日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济,没有任何动力去改变现状。

但是,刘姥姥从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寻找机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常言说,侯门深似海。刘姥姥既非贾府丫环、仆人,也不是贾府的近亲,是名副其实的“千里之远,芥豆之微”的人。

但是,刘姥姥抱着“大户人家拔根毛也肥死乡下人”的想法,竟然顺利的三进三出壁垒森严的荣国府。

不仅如此,刘姥姥离开时手里拎着没见过的点心,车上装着绸缎衣物。

一进荣国府得现金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按照当时粮食购买力换算,约合现在的2.4万人民币。

二进荣国府得青纱一匹、绸子两匹、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两斗御田粳米、两件袄儿、两条裙子、四块包头,一包绒线,银子108两。这收益堪比一线网红女主播的收益!

这勇气这智慧,刘姥姥若生于现代,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推销员,自行创业获得天使投资绝非枉谈。


3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有幸见到了贾府的最高首脑——贾母。

寒暄过后,贾母问:“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

贾母:“我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不能。”

要知道与“大人物”聊天,你既要聊他们想听的话题,又不能有拍马屁的嫌疑。

刘姥姥聊天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不轻不重地挠到痒处”。

凤姐鼓励刘姥姥:“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刘姥姥吃了茶,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给贾母听,果然,贾母越发得了趣味。

凤姐见此,让刘姥姥晚上吃了饭,洗了澡,换了衣裳接着聊。

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与富甲一方的贾府“董事长”畅聊三日,宾主尽欢,这水平绝对是一流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4

王熙凤把一整盘子“横三竖四”地插到了刘姥姥的头上。

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自己年轻时也风流,今日老风流。”

这略带“犯贱”的乡野话逗得大家乐不可支。

贾母设宴秋爽斋,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刘姥姥的表演效果,参加“笑傲江湖”的选秀,绝对是冠军相啊!

行酒令时,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

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

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刘姥姥妙语连珠,逗得众人恣意开怀,这效果连本山大叔的小品都自愧弗如。

刘氏幽默不是颓废的“黑色”,不是浅薄的“黄色”,而是庄户人健康清新的“绿色”。

连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典故,这品牌传播效果比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都好。

5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面对人生的挫折,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终香消玉殒,真应了那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但是,刘姥姥顺其自然,不与自己较劲、不与他人较劲、不与自然较劲,是“一株永不凋零的山花”。

刘姥姥的顺其自然,不是像女婿狗儿那样,躺在炕上睡大觉,指望天上掉馅饼,而是积极主动,自告奋勇前往荣国府“拉赞助”。

丈夫早逝,常年守寡,刘姥姥独自承担起抚育女儿的责任,为女儿挑选女婿,为女儿、女婿“照管”两个外孙,帮女婿一家想办法改变生活窘境,刘姥姥的人格坚强独立。

作为一个农村老太太,刘姥姥衣食温饱都解决不了,来到贾府这样的豪门望族,面对那么多人的鄙视、冷眼和嘲笑,刘姥姥从不自卑。

面对贾府小姐丫头们的捉弄调笑,刘姥姥一笑置之,给大家讲笑话,逗大家开心,这心理素质绝非林黛玉所能比。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刘姥姥的心理素质,堪称我们人生励志的心灵导师。 

6


冯仑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鼓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肩膀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罗曼·罗兰有一句刷爆朋友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

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能执著地热爱它,要有多大的勇气?刘姥姥就是如此,她不仅热爱生活,而且乐观阳光积极。

“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堆面粉,洁白、纯粹,却没有力量,风一来就吹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家庭的问题林林总总掺杂进我们这堆面粉,不断地揉搓,面粉慢慢地就变成面团了,拥有了强度和一定的内涵。之后,更多的问题,各方面的力量和困难不断拉扯这个面团,慢慢地面团变成了拉面,变得更有韧性和拉力,开水煮也煮不烂了。”

俞敏洪悟出的人生感悟,其实非常恰当的注解了刘姥姥的人生。

面对物质生活匮乏,刘姥姥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有自知之明、平常之心、幽默之感、乐观心态,早已达到“心灵小康”。

作为优秀的丈母娘,伟大的推销员,一流的心理师,卓越的段子手,人生励志的心灵导师,刘姥姥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斜杠老太,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曹高舉:1993年毕业于上蔡师范学校,现为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询师、管理培训师、总裁教练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幸福心理学》主讲教师。(本文转发自曹兄个人公号:心理高参,感谢曹兄授权!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投稿邮箱:  zhongshisheng2018@163.com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欢迎加入下列交流群:


   1. 教师交流群:

   2. “英语同行”交流群:

   3.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教师文苑》征稿启事《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师范生活 / 文:馨 怡【中师生-专栏】我的民师情结 / 作者:孙银亮
【中师生-专栏】难忘母校民权师范三年 / 文:史恪仁【中师生-专栏】难忘我永远的滑县师范!/  安俊彩
  [中师生-专栏] 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荷塘月色【教师文学-专栏】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 念慈
【教师文学-专栏】散落在蝉声里的回忆 /作者: 曹广然《我不是药神》之:《我不是教神》/ 文:陈俊华 郎咸平教授:河南,是高考最委屈的省份!!
【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恶狗频频伤人,呼吁文明养狗! / 作者:醉卧蘭亭 富人雇保镖送孩子上学,我们该咋办/  作者:醉卧蘭亭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教师文学-专栏】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微信改变生活   作者:彩霞满天【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儿童文学-专栏】丝绸之路之春蚕记 / 卢一丹【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欢迎中师生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主编简介】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