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宏 || 回忆母校 平定师范的那些日子
平定师范的那些日子
作者:白瑞宏
1982年7月底的一天中午,多云闷热,和顺县温源村南街的村民在街里吃饭,邻居杨瑞芝老师从县城结束中考阅卷回村,告我父母:“你孩考上平定师范了!”
这则消息不啻为村里的重大新闻,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那一年和顺县考上平定师范的35人,是从全县1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部分同学的考分甚至超过了省重点高中——榆次一中的录取线,殊为不易。我走在街上,会迎来很多羡慕的眼光和啧啧的赞声,长者孩童、伯叔姑婶皆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因为一个农家子弟从此以后就会立刻变成吃供应粮的市民、且三年一过就是挣工资的国家人员了,这对于农村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能够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走向。
很快接到和顺招生办的通知,去县城面试。记得1982年8月初的一天,艳阳高照,暑热逼人,四十出头的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我去县城,行走在207国道上,土质路面坑洼不平,父亲满身冒汗,水珠不停地从他的脸颊淌落。
到了县城,到和顺进修校(现和顺职中)报到,招生办的赵福寿老师和梁占荣老师负责分组面试,梁占荣老师领着我们到体育测试的场地,一一点名,核对身份,在和顺一中、和顺二中操场分别参加100米、1500米、引体向上等体育测试,在和顺进修校接受了平定师范老师的面试,(记得要守文老师、袁体方老师是面试成员之一),看个子高矮,用普通话念一段文字,看看是否口吃,当面试老师问到,“为何报考平定师范”,我们几乎都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了革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最后,还是按照文化成绩的高低顺利录取了。后来凭通知书去李阳粮站办理粮油迁移手续,去和顺公安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一切都很快乐顺利。
母亲是个巧裁缝,为我缝制了一蓝一军绿两套新衣服以及内衣内裤,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1982年9月7日,母亲给我做了香喷喷的荷包蛋揪片饭,父亲领着我去“洋道”等客车,(村民把南北方向的207国道叫做“洋道”,因为这条路最早是美国人在民国九年即1920年修建的),那时候,和顺去往阳泉的客车很少,一天就是上午三四趟,不是和顺始发,而是过路车,远远望见红色的客车到了,早已客满为患,售票员吆喝着买票,记得到平定的票价是1.7元,(到阳泉是2.2元),父亲拿着被褥行李,我抱着大提包,只能站在车门口,过了北李阳村,客车行驶在九曲十八弯的蔡岭山路上,第一次出远门的我,很快就晕车,把母亲早上辛辛苦苦给我做的荷包蛋揪片全吐在车厢里,让我心疼了好多年。
客车悠悠行驶三个多小时,中午时分到达平定县城,当时也没有接送车,从平定县城东南处一直到西北制高点的平定师范,大约要穿行平定县城一条长约三公里多的老城街——城里街,八十年代,这条街是整个平定县的商业大道,百货商店人民饭店旅店电影院剧院照相馆粮油店澡堂等都集中于此,街道狭窄,人流密集。
一路上看到很多来报到入学的家长和同学,都是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步行二十多分钟,左拐后,一道长约五十米、足有30°倾斜角的大石坡横亘眼前,(传说这道石坡是淮阴侯韩信的训将练兵坡),我气喘吁吁地爬上石坡后,看到西侧是一个操场,往南走十几米向西一拐就是上城街,正北面南的平定师范就坐落于此。
(1982年考入平定师范的和顺籍学生有:
王守青、卢贵斌、张宪书、王永生、郭立志、李跃红、药瑞芳、张晓红、李瑛、杜悦青;赵国豪、马迎军、张海荣、祁爱军、贾海江、李珍、李青梅;韩宪忠、张兵柱、李广彬、韩森林、代海靖、王善忠、李文爱、杨白琳、李彦凤、白兰香;赵松涛、杨世英、武慧英、霍秀梅、侯世友、李仲斌、温兴爱、白瑞宏;)
一、师范校园
平定师范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才荟萃的古州平定上城榆关门内,东接榆关,南临流杯,西眺冠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的榆关门是汉代名将韩信攻打赵国时的屯兵之处;这里是“文献名邦”古平定州风行教化的冠山书院旧址;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平定县特别支部。
平定师范的大门古色古香,大门前东西两侧有两株生长茂密的古槐,大树两侧后面的向内倾斜的墙上红底白字楷书横写“勤奋俭朴(西)、敬业求实(东)”,这是平定师范代代传承的校训。师范校门的门楼是歇山式单檐九脊殿,正门两旁红底白字毛泽东草书竖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两扇朱红色的大门虽然斑驳陆离,但高大威武,令人肃然起敬,门楣上方挂一白底黑字的横幅木匾,上书遒劲有力的大字“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门前的两根红色木柱历经风雨沧桑巍然屹立,两尊石狮,忠实地守候着这片教育圣地。
跨过高高的木门槛,是一个整洁的小院落,西侧有一钟楼,上挂一口大钟,古人曰晨钟暮鼓,乃言使人警醒之语或言时光流逝之速。拾阶而上,是一个逼仄的过厅,两边是小卖铺和传达室,一个说话难懂口齿不畅的大爷值守,年纪在六十上下,身量滚圆,腿脚不便,如果停电,要负责敲大钟发号施令的。
进入校园后,干净整洁,视野开阔,门房的后墙(面向校园)有一水泥黑板,写通知之类,这里通常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如表彰名单、重大活动安排、各班补考学生的姓名科目等,或者用白纸书写对违纪学生的处分决定,我在写着109班的一张红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1982年9月,平定师范的校园布局是这样的:
东部院墙外,是运动区,250米跑道的土操场和平定师范附小。
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校园平面图(1982年)
校园的西部是生活区,有一个大院子,西面有西七排宿舍,南面有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等,北面是后勤楼的延伸部分,东面是大礼堂,东北角是水房,院子的中间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
以大礼堂为界,往东又是一个大院子,属教学办公区,北面有两层的单面办公楼和单身教工宿舍,东面是图书实验两层双面楼(此楼的东面还有东三排宿舍),南面是教室,大礼堂的东面有一个水泥硬化的高质量的灯光篮球场。教室的分布实在不好用语言来描述,以操场东小门进入校园的甬道为界,暂且把甬道以北称为上院教室区,甬道以南称为下院教室区,上院区靠东有两排平房共六个教室,隔着过道往西,于此平行有两排高台重檐教室,共四个;下院区靠东有两排平房共六个教室。这样算下来,平房教室12个,高台教室4个,共计16个教室。其实,平定师范的教室是很紧张的,我们1982级入学的五个中师班,到1983年升师范二年级时,把106班拆分到各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室不够,老师也严重短缺。
八十年代,平定师范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比赛,有日语培训班(韩永前、霍秀梅等参与),星星草文学社(107班米乃平,笔名米粮川,诗歌名气很大),“新苗”书画社(祁培忠参加)、无线电兴趣班(刘玉林参加,学习组装收音机),校园合唱团,音乐特长班,美术特长班,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体育训练队(张奇林参加篮球训练队);有普通话朗诵比赛(105班兰玉萍用甜美温婉的声音讲述的“狼和小羊”的故事),各种节日主题演讲比赛,百科知识竞赛(我曾参与为班获奖),周末平定球友和师范教工队学生队固定举行篮球友谊赛,各种书画比赛,各种乐器比赛,各种辩论赛等等;许多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各领域杰出的人士。
1982年,记忆中平定师范的领导有:校长刘梓恒,五十岁,晋北定襄人,初师2班留校,高大魁梧威严正直的一个人,讲话时一本正经,场下鸦雀无声,1984年卸职校长担任书记;书记王三海,阳泉人,五十四岁,参加过绥东、平津、抗美援朝等战役的团长,有职业军人范,声如洪钟,给我们做过有关战争的报告,1983年2月离休;教导主任毛英杰,四十五岁,晋南夏县人,山西大学毕业,数学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话,水平很高,多才多艺,爱好篮球运动,书法造诣深,“振兴中华”的大字笔力雄健,1984年任平定师范校长,1993年英年早逝;教导副主任师国梁,四十多岁,晋南临猗人,山西师大毕业,主管教学,数学老师,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前动员会,铿锵有力地强调“考试规模大、严明考风考纪、成绩真实可信、作弊的下场、挂科的后果”,听了之后,杂念全无,1984年任平定师范副校长,后担任阳泉市教育局副局长。
在2000年之前,晋中各县的教育界领导和不少政府官员都出自平定师范,一度被称为晋中的“黄埔军校”,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二、宿舍生活
平定师范的校园是东西较长的长方形区域,占地面积近100亩,分为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生活区,学生宿舍区在校园的最西端,从南往北建有七座砖木结构的瓦房排房(坐北向南),分别是西一排至西七排,统称“西七排”,每排的入口是砖砌的月亮门,一排至四排住男生,五排至七排住女生。一排房子共有七个宿舍,每三间隔成一个宿舍,中间有个两间的小宿舍。宿舍门前都有一个水泥质地的方形下水池,(晚上成为男生们的小便池,但学校是严格禁止在此小便的,有些运气不好的同学就被学校值班人员逮住通报批评过),每排宿舍前架有晾晒衣物的粗铁丝。三间的宿舍住14个人,在东西两面支着木板大通铺,一个通铺睡7个人。比起我在和顺一中上初中时的通铺显然要宽松许多,起码褥子不用对折能完全铺开了。
宿舍除放置了一个饭盆架之外,其余的活动空间较大,手提包之类的行李可以放在通铺东西墙面固定的木板上,通铺下方也能放不少东西。我分在西四排的404宿舍,西铺是杨永信(平定)、温东生(榆次)、李耀东(榆次)、杨世英(和顺)、李常青(盂县)、张献诰(盂县)、祁红卫(昔阳);东铺是岂鸿飞(昔阳)、张海宏(昔阳)、白瑞宏(和顺)、单维祥(左权)、雷建林(左权)、王云龙(寿阳)、祁培忠(寿阳)。
一年后(1983年秋),宿舍的通铺被拆除,改成了铁管高低床,管缝固定不稳,床板的质量很差,是竹板拼接,上铺的同学翻个身吱吱扭扭响个不停,有时候半夜,上铺的同学床板突然变形弯曲就整体坠落了,下铺的同学受点疼痛,然后其他同学一起帮助再把床板安装妥帖。到了放暑假寒假前的晚上就和通宵熬年一样的欢乐,然后早早把被褥捆扎好,统一放到学校的大会议室存放。去阳泉坐火车回家的同学,学校安排用大卡车送到车站。
每到星期天,在宿舍广场上,就会有个钉鞋匠人摆摊,生意颇为兴隆,人们刚从文革时代解脱出来,苦日子过怕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能勤俭节约。那时候,学生们大都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多数同学穿军绿色的解放胶鞋或白色运动鞋,价格都在四元上下,八九元钱的回力牌白运动鞋是大家的奢望,少数同学开始穿皮鞋,夏天穿塑料凉鞋的人较多,男生的泡沫底凉鞋风行一时。现在大街上摆摊设点的钉鞋铺,主要就是钉鞋掌或用机器缝几道线而已,我们在平定师范的钉鞋,与现在钉鞋几乎不是一个概念,直白地说就是补鞋,补窟窿钉鞋帮,花上几毛钱,能使一双几乎失去使用价值的鞋起死回生,让我们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
在西七排宿舍的西北角有大厕所,到了夏天,有些男生(穿戴很少)半夜内急,如厕归来,记不清排数只记房间号,匆忙间会发生错入女生宿舍的尴尬之事。(有一男生,夏天半夜闹肚子上厕所,回来时记错排数,误入同位置的女生宿舍,恰好那个女生宿舍没关门,恰好同一床位(下铺)没人,这个男生躺了一会,感觉不对,赶紧出逃,女生们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引为笑谈。幸亏是误入,要不在那个年代是要接受开除学籍处分的)。大厕所的旁边有猪圈,饲养员是左权人席师傅,是个有点智障的中年人,说话很不利索,嘴角上总冒着唾沫星,但为人却忠厚善良。大约是1983年冬天,在西七排后的空地上,早上卖过老豆腐,七分钱一碗,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拌有韭花辣椒的老豆腐,以前在家里腊月做豆腐时吃过豆腐脑。
平定师范的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在西一排宿舍的东侧院南,一长溜平房组成,有二十米长,看起来是我们入学前新建的。比起我的初中时代,平定师范的伙食有了很大的改善,入学的前两年是份饭制,伙食标准是每月15元,统一发早午晚的饭票。早上小米饭,每天中午差不多吃一顿白面馍馍,偶尔吃白面杂粮做的金银卷,晚上是发糕和河捞汤或抿格斗汤菜饭,还可以凭借校医务室的病假条打病号饭,每周每班中午轮流吃一次花样饭(专门印有花样饭饭票,后来我们还伪造去混饭),即肉菜油条烙饼之类的好饭,比起我在和顺一中上初中时(1979-1982),每月9元的伙食费,中午隔天吃窝头的饭食不知好了多少倍。大约到了1984年秋,我们升入师范三年级,改为食堂买餐制,第一、第二为学生食堂,第三食堂是教工食堂。我们每月发15元-18元的饭票菜票,男生略有不足,反正饭票也不退钱,女生们把多余的饭票就给了男生。这时的伙食水平迅速提高,中午主食有河捞面大米馒头油条麻花烧饼糖包肉包,有肉炸酱西红柿炸酱过油肉炒豆腐炒鸡蛋炒土豆丝炒白菜烩菜等,不过伙食费也就上涨了,(记得最贵的过油肉菜一份是三四毛钱)。
1980年代,中国无论是本科、大专还是中专,学费全免,还有就餐补助,我们属于师范类院校,学费书费全免,作业本配发,管吃管住,中秋节发一个月饼一个水果,有几块钱的医疗费,每学期发两三张澡票,每月发票看一场电影(电影院从平定师范下了大石坡西拐,很近,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在这里观看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由周里京和吴玉芳主演的电影《人生》,心底善良忠贞不渝的刘巧珍成为我们那一代人心中的女神),还免费配发一套校服(一种浅米色的翻领上衣和深蓝裤子,我们谑称“麻袋片”校服),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申请助学金,自己只须购置一些文具及洗漱用品,基本不用家里花钱。条件稍好的家庭每月还给孩子五六元零花钱,我们通常去小卖铺买个七分钱二两粮票的油丝饼充饥,或者在周末和同学到晋香楼饭店花六毛钱买一盘肉丝炒饼打打牙祭;到了冬天,去平定汽车站附近的粮油门市部买上几把挂面,在宿舍火炉上用饭盒煮熟,然后用酱油拌面吃,晚上到学校食堂的菜窖里偷红薯和土豆,在火炉上烤熟,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特害怕有领导突然来检查宿舍。
1982年9月,平定师范招收了七个班,其中,五个中师班,两个民师班。五个中师班的班号为:105班(班主任崔珍琦,历史)、106班(班主任要守文,美术)、107班(班主任王李金、语文)、108班(班主任独加礼,数学)、109班(班主任赵义荷,语文),110班和111班是招收民办老师的,学制两年。这些民办老师都有几年教龄,岁数在20以上,但这个群体中蕴藏着许多有才华的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文史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是造诣深厚的人,到了冬天,宿舍因为生火炉,为了防止煤烟中毒,要求各宿舍必须在门顶窗户上安装一个风斗,一般的风斗就是用白纸简单糊起,民师班一个宿舍的风斗上画着干枝梅写着“吐故纳新”四个字,非常引人注目,崔锁镇(原榆次一中校长)、杜东贵、袁文华、温守诚等,是民师班中富有个性且多才多艺的代表。平定师范招生的范围是晋中东北范围,即盂县、平定、寿阳、昔阳、和顺、左起和榆次县,(当时盂县和平定属晋中地区管辖),太谷师范招生范围是榆次市、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
三、109班的老师们:
我们109班的班主任是赵义荷老师,昔阳人,代语文课,平定师范毕业留校,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身量中等,肤白清瘦,身穿蓝色中山装,走起路来,大步流星, 面色严肃,不苟言笑,管理班级很是严格,讲课条理清晰,颇受学生欢迎。赵老师爱好书法,习用行楷,字体大方,每周用一张大宣纸书写唐诗一首,张贴在教室黑板一侧,让我们早自习朗读背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等,至今还记忆犹新。一年多积累下来,我们真还把几十首唐诗熟读成诵。记得赵老师教我们学会当时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赵老师很像一位给我们掌舵的年轻“老船长”!
1983年冬天,我们正读师范二年级,赵老师因故被学校调整,不再担任109班班主任,师生合影留念,洒泪分别。
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八五届109班毕业留念。白瑞宏(四排右五)
赵义荷老师不代语文后,107班的班主任王李金老师短暂代我们语文课,后来李金田老师代至毕业。李金田老师,四十岁上下,脸长瘦高,略驼背,普通话虽不标准,但讲课富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是个热心肠的老师。有一位个子不高的男老师叫赵志华,昔阳人,朝气蓬勃,也代过我们几天语文。还有平定中学的一位中年男老师代过写作课,一直让我们反复读课文,时间不长,印象不深。
这里先说一说我们109班的“代班班长”。平定师范有一个习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二年级要派出班里的班长和团书给新生当临时班长,利用早晚自习,对新生进行爱国爱校爱教教育、宣讲学校的纪律条例、熟悉学校的环境设施等,一般是一个月结束。我们109班的“代班班长”是81级104班的李建平学长和张爱红学姐,印象深刻的是教我们齐唱《共产党好》,“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李建平学长现任晋中市民政局局长。
王海宽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班主任,从师范二年级一直代到毕业,他是体育老师,太原人,那时也就四十六七岁,可是天天风吹日晒,皮肤黝黑,满脸皱褶,身体精瘦,声音嘶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十岁。王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为敬业的体育老师,他担任体育组长,和另一位体育老师郭廷煜,每天负责全校的两操一活动,极其敬业,不论严寒酷暑,每天的早操总是早早站在操场,督查各班的人数,不停地吹着哨子,满操场跑着,严格管理跑操纪律。到了冬天,王老师穿着褪色的蓝运动绒衣,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给学生示范领操。王老师上体育课,身体力行,不论身体的柔韧协调,还是高强度的对抗练习,都能示范到位,我们十几岁的学生总羡慕不已望尘莫及。现年80高龄的王海宽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化学老师叫赵朝然,是一位四十五六岁的中年妇女,小巧玲珑,穿着朴素大方,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母亲感。赵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一口悦耳流畅的京腔普通话,应该是那个时代从京城下放的优秀知识分子,化学课几乎是我们班同学最喜爱的课程,完全得益于赵老师渊博的学识,生动有趣的讲解,平和务实的态度。赵老师住在我们西七排宿舍以西的讲师楼内(校园之外),是八十年代最好条件的住宅了。
物理老师李致凯,平定人,不到五十岁,方面大耳,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大,体型较肥,操着一口浓重的平定方言,语速缓慢,讲课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知识点交代的非常清楚,本来物理是难度最大的一门学科,但在李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讲授之下,我们都会豁然开朗。李致凯老师调到阳泉或因病中途休息,没有代完我们这一届学生,很是遗憾。后来冯贵英老师接任物理课。
代我们数学的老师有两位,第一位是周朝阳老师,刚刚大学毕业,二十二三岁,像个大男孩,晋南人,口音很重,可能刚登讲台的缘故,羞涩腼腆,缺少阳刚,代了我们不长时间(一个月)就调走了。第二位是独加礼老师,他是108班的班主任,平遥人,山西师大毕业,二十五六岁,我们刚入学,独老师请了婚假,由周朝阳老师代上课。独家礼老师的姓非常奇特,第一次知道这个姓氏,他身材细高,脸颊棱角分明,眼睛不大,经常笑眯眯的,平遥普通话相当拗口,点名提问,许多同学都不知道叫谁,把“雷同学”叫做“来同学”,适应了一个多月总算听懂。新婚归来,应同学们的热烈要求,独老师第一次给我们唱了首歌,是八十年代二重唱组合耿莲凤张振富的代表歌曲《远方书信乘风来》,“喜鹊那个喳喳落井台,远方书信乘风来”,“乘风来”唱成了“乘红来”,引得我们开怀大笑。
政治老师张克礼,时任教导处副主任,平定人,四十多岁,北师大毕业,大背头,细眼高颧,黝黑瘦削,知识稳健,认真细致,一口地道的平定话授课,吐字清晰,旁征博引,把枯燥乏味的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等知识,紧密结合生活事例,如话家常般地化繁为简,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音乐老师吕治平,平定人,祖上书香门第,二十五六岁,眼睛高度近视,眼镜片厚且模糊,头发乱蓬蓬,不修边幅,据说在文工团干过,有个漂亮的女朋友,钢琴手风琴演奏的特别出色,其他的乐器都能上手,嗓子普通,音乐素养极高。吕老师最拿手的曲目是手风琴独奏《西班牙斗牛曲》,经常在学校的大型晚会上掀起高潮,晚上在琴房里,吕老师钢琴伴奏,他女朋友唱着朱明瑛的《回娘家》,妇唱夫随,引来众多学生围观。吕老师后来调离平定师范,大约到晋城市工作,九十年代,山西电视台举办的“家庭音乐会”,曾看到吕治平老师一家子登台表演,并获得一等奖。
心理学老师李志霖,四十七八岁,中等身材,穿戴整洁,发型讲究,皮鞋锃亮。李老师大概属于心理学气质类型中的多血质,热情奔放,反应敏捷,情绪善变,不可捉摸。后来调到晋中师专(现晋中学院)任教。还有李向青老师短暂代过我们心理学课程,印象模糊。
生物老师胡维馨,大同市人,感觉年纪很大了,少牙缺口,耳聋眼花,其实才五十五岁,外地的口音很重,语速较快,口齿不清,再加上动不动和108班合上生物课,学生听课非常吃力,但是胡老师的授课水平高,声音浑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基因遗传变异讲得透彻明了。后来查校志得知胡老师是1945年考入北师大的高材生,1987年去世。
美术老师要守文,寿阳人,平定师范毕业留校,二十五六岁,精明强干,书法和绘画技艺突出,性情平和,待人宽厚,和我们的物理老师冯桂英是夫妻,要守文老师后来担任阳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了平定师范)副校长,现担任阳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教育学老师高毓华,毕业于中师1班,有五十岁,一板一眼,节奏较慢。地理老师李晚生,刚刚大学毕业,上课略紧张,偶有冒汗。这两位老师记忆不很深刻。
师范的老师们,身正为范德高为师,宽厚仁慈教书育人,情同父子爱生如子,几十载光阴逝去,我们这一代人已是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从师执教的我们能遵守为师之道和做人良知,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悉心培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一直对自己的师长怀有永远的尊重和爱戴。1982年至1985年,在平定师范读书期间,教过我们的老师已有多人作古,最年轻的老师已近花甲之龄,祝愿健在的老师们健康快乐。
四、学习生涯
我们1982年入学的新生,是恢复高考以来平定师范招收的第二届初中毕业生,师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小学老师,若毕业后分配到山庄窝铺等单人校代复式班,那必须是文化课全包、音体美都通的全能型教师,所以师范开设了除英语以外的全部课程: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算术及教学法)、语文(语基、阅读、写作、普通话、三笔字、语文教学法)、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法)、历史(中国史)、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学法)、物理(电学、力学)、化学(有机、无机)、生物(细胞学、遗传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五线谱、视唱、琴法)、体育(田径、球类、体操、团体操、带操)、美术(美术字、简笔画、国画、水彩画)等科目。其中音体美三科的教学课时、重视程度、考试方式几乎和文化课持平,若有任何一科在每学年末经过补考还未及格,就得留级处理,一个年级总有两三个人。
平定师范的作息时间和当时县城高中学校一样,早晨六点起床,各班体委整队代入操场,体育老师带领学生清点人数,认真登记在册,及时公布,班主任有奖惩措施。在操场跑五六圈,回教室上四十分钟的早自习,我们班一年级的学习任务是赵义荷老师安排的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接下来回宿舍洗漱吃饭,早餐是小米饭就茴子白炒土豆丝菜。
上午要上四节课,课间操基本风雨无阻,那时十五六岁的我们,身体正需营养,到了第四节课总是饥肠辘辘,特别希望老师不要拖堂。午餐打饭一向拥挤,也是一日三餐中油水大口味好的饭食,一般是蒸馍烩菜,或大米荤菜,中午是我们的幸福时光,宿舍的同学要一起欣赏每周一歌,是那时最流行的歌曲或春晚的热歌(84年后),十二点半必须收听小说连播,那时我们精力旺盛,严格意义上的午休并不多,舍友们谈论上午课堂的趣事,我喜欢在同学们的聊天声中看书。
下午三节课,丝毫不敢松懈。平定师范下午课后(夏季约五点半、冬季大约四点半)的活动时间较长,差不多有两个小时,主要是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到了冬季组织每班进行四五十分的长跑训练,三年下来,造就了学生们:知识系统深而广,能力水平高而强,身体素质键而壮。
晚餐是我们最为发愁的一顿饭,主食是黄米面玉米面掺合的发糕(平定称“钢砖”)或玉米窝头,一碗相当于“和子饭”的泡着几根玉米压条的汤菜饭,很不耐饥,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就去学校大门附近的小卖铺,七分钱二两粮票买一个油丝饼充饥。
我们的晚自习两大节(一节五十分钟左右),中间有十分钟的活动时间。没有老师值守,同学们在教室里埋头苦学,几乎看不到闲聊或扭头的现象。其实,白天的七节课,师生的任务都很繁重,学生要认真记好笔记,老师除了授课,还要提问学生给打分,每月有小测验打分,这些平时的表现得分都要以一定比例加在学期末的各科成绩里,人人争先,唯恐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师范生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学习的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程度是令人赞叹的。临近期末考试,会涌现出一大批起早贪黑、挑灯夜战的同学,校园、教室、宿舍等,到处是手不释卷或掩卷深思的同学,至今忆起,还历历在目。
平定师范一年两度运动会,秋季校运会为达标运动会,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测试每个学生在50米、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铅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跑跳投方面的体育成绩,若不达标,要进行补考测试。
1985年6月,师范即将毕业,白瑞宏(后站者)和同学合影
平定师范的春季校运会是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竞赛运动会,除了各班士气高昂的方块队入场、团体操比赛,赛场上龙腾虎跃般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钦佩不已。运动员大都是班级的体育骨干,他们体魄强健,运动水平出类拔萃,令全校师生仰慕。赛场气氛紧张,竞争激烈,堪称师生的重大节日,(最诱人的是校运会期间一定会改善伙食)。107班榆次籍魏林泰的百米冲刺快如闪电,107班左权籍米乃平的长跑如蹬火轮,108班和顺籍张兵柱的铅球投掷遥不可及,108班和顺籍韩宪忠的背越式跳高堪比朱建华。记忆尤深的是81级104班学长左权籍姚新建长跑每次都轻松自在遥遥领先,运动短裤的质量较差,时常要提裤子;83级学妹113班榆次籍王秀云是著名的短跑女将,百米成绩在13秒,至今纪录未破,一直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时候,师范生都是靠文化课成绩录取,还没有体育特招生一说,他们在体育方面的高竞技水平,着实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赞。
我们85届的同学,学校首次选拔出3%的优秀生参加1985年普通高考,有温东生、彭继平、韩森林、李跃红、李广彬、姚红兵等七人升入大学。有赵松涛、张奇林、祁培忠、高海燕、米乃平、李晓明等毕业留校工作。
五、109班的同学们
109班的教室在前院第二排西第一个平房教室(二年级后搬到前排东面的高台重檐房教室),班长赵松涛,副班长田春生,团书先是刘玉林、后为杨晋祥、再为刘福田,学习委员侯娜兼化学科代表,体育委员王华荣,语文科代表刘思聪,数学科代表赵军,物理科代表常晓媛等。
班长赵松涛,和顺青城人,质朴善良,帅气可敬,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关心同学,热情相助,就像一位邻家大哥,亲切随和。说活慢慢悠悠,写字一笔一划,做事按部就班,赢得了师生的好评。现在担任平定教育局副局长。
学习委员侯娜,女,侯马市绛县人,是班里说普通话的两个同学之一(另一是李素灵)。端庄大方,气质高雅,学习用功,成绩优异,曾获得年级总分第一名。现在晋中市教育局任副督学。
学霸温东生,榆次庄子人,禀赋聪慧,见微知著,记忆力强,虽不善言谈,但讲起民间故事来,让人听后回味无穷。师范毕业时,参加普通高考,被山西师大录取。现在阳泉市任职业律师。
运动健将张奇林,左权人,一撮小胡子,两条戴宗腿,性格开朗,善交朋友,为班级的集体活动贡献良多。师范毕业留校工作。
快乐天使王丽萍,女,昔阳人,身材微胖,圆脸喜人,性情爽快,女中巾帼,上生物课用昔阳方言说“细胞膜”,清脆悦耳,一时男生为之倾倒。校运会上,快如闪电,为班争光。现在政法单位工作。
民歌美男纪晋生,榆次人,高大英俊,温和诚实,一曲《北国之春》打动了全班少女的心扉,黑白照曾作为照相馆的模特像悬挂。师范毕业后,和本班音乐才女常晓媛喜结连理,现在榆次六中任校长。
民歌高手禹艳萍,女,左权人,一副天生的开花调歌喉,厚道朴实,集体主义观念很强,每每在班级联欢会上演唱“亲圪呆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呀,小亲圪呆”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民歌。现在晋中市农行工作。
我们值日和劳动小组的组长是韩永前,每学期有一周的劳动,成员有王文梅、王美琴、刘晋爱、白瑞宏、李文玉、郭斌武。有一年冬天,我们小组负责把教学区的炉灰拉倒西七排宿舍后的大垃圾池,西北风呼啸,铁锹铲起的炉灰经风一刮,全身上下被炉灰包裹一遍,我们不分男女,不顾灰尘扑面,团结一致,每次清扫运送垃圾,都能在周六规定时间内把任务圆满完成。永前细声细语却很有担当,美琴有大姐范会照顾别人,文梅是个女汉子巾帼不让须眉,晋爱心直口快吃苦在前,文玉老实巴交从不投机取巧,斌武口才一流、晋剧票友当之无愧。
我在平定师范有两位同桌,第一位是平定锁簧人冯杰,冯同桌生性活泼好动,外向热情,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第二位同桌是寿阳南燕竹人刘思聪,刘同桌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内敛含蓄,富有才情,朗诵写作,堪为榜样。
109班的和顺老乡有赵松涛、杨世英、武慧英、霍秀梅、侯世友、李仲斌、温兴爱、白瑞宏,共八人。世英潇洒英俊,可谓男神;慧英是初中同班同学,妩媚动人;世友厚道实在,乐于助人;兴爱是我初中班主任温老师的长女,就像亲人一样;秀梅性格直爽,师范毕业后和我同在阳光占中学同事三年;仲斌热情健谈,多才多艺,师范毕业分配到横岭中学,周日经常骑车相聚。
记忆中群像:
杨晋祥跑步快语速更快;耿宝华个子高挑特有气质,很像八十年代叫向梅的电影演员;白永在一直默默无闻却很内秀,现在是一名骑行客;王华荣滑稽幽默极具表演天赋;刘福田成熟稳重胸有成竹;李彦华言谈风趣歌喉嘹亮;郝宝生大方厚道助人为乐;时金娥古道热肠为人随和;栗彩萍成绩优秀漂亮多情;李素灵秀发如云颇有民国女子的清秀;邵翠英青春靓丽是男生的梦中情人;张旭红的书法大气豪迈;贾瑞卿朴实无华大姐风范;郭淑萍一说话就羞涩不已;王瑞芳质朴实在坦诚厚道;赵丽萍默默无闻勤奋上进;张银芬沉默寡言一贯低调;苗海平乐观喜人不事张扬;冯志华富有个性内秀含蓄;朱富全口齿伶俐爱好书画;孟秀齐人如其名内秀聪颖;王晓红不善言辞心中有数;赵军古怪精灵惹人喜爱;刘玉林身强体壮文体突出;杨忠义忠心赤胆人品过硬;王洪臻待人宽厚成竹在胸;李卫明性格慢悠淡泊安然;田春生机智善辩不甘落后。
我们404宿舍的十四位兄弟,三年共处一室,互帮互助,友爱友谊,我曾经根据评书《隋唐演义》靠山王杨林收养的十三太保义子,给舍友们按年龄排出十四太保,我属老七。家里带来了干馍炒面红枣核桃,我们共同分享,生病了帮助打饭买药,放假时帮助搬运被褥。中午一起欣赏《每周一歌》中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一起徜徉王刚演播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刀光剑影的生活,晚上一起悲伤地接受曾雪麟执教的中国男足以1:2负于香港队而失去世界杯亚洲区预赛的资格(1985年“5.19”事件),当然,宿舍在熄灯后的温馨“室聊”也是万分诱人的。我们称赞过老师们学识之渊博,我们评价过女生们颜值之差别,我们谈论过国家大事,我们思考过个人感情。
记得去南关永信家拿劳动工具,去盂县献诰家中作客,东生领着我第一次坐火车到榆次在昏暗的路灯下找到我姑姑家,爱微笑善思考的耀东与人促膝长谈,和顺老乡世英替我测试体育,常青的才华都展现在“三春乐四海情”中,机智聪明的维祥神侃起来不可阻挡,智慧腼腆的建林深藏不露,鸿飞的豪爽正义、红卫的诚实善良、海宏的低调达观、云龙的耿直倔强、培忠的多才多艺。
我们吃喝拉撒千余日子,起床早操、上课学习、午休晚睡、阅览读书,几乎同进共出,我们曾为一个无聊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曾偷看电视被老师批评,我们曾去晋香楼吃过炒饼和小碗面,我们曾去大众浴池泡澡聊天,我们曾坐在大石坡上休闲乘凉,我们曾跑到平定剧院看公审死刑犯打神针的李忠堂(八三严打),我们曾用五毛钱租上旱冰鞋在教导处前的水泥场上兴奋地跌倒爬起来膝盖总受伤,我们曾在毕业前的炎炎夏日到西关小学实习二十多天……
耀东的爷爷是个可爱可敬的老人,时年六十多,身体矍铄,很健谈,在当地乡办企业钢管椅厂担任业务员,来平定出差时,要在宿舍住一晚,和我们聊天,带来吃的东西总要分给每一个人。
109班就像一座山光水色的植物园,62位同学好比园中的花草树木,争奇斗艳五彩斑斓,以我零星之记忆和笨拙之文笔,很难把同学们才储八斗学富五车、国色天香冰清玉洁等完整描绘出来,望见谅。
后记一
在撰写这篇回忆母校平定师范文章的一个多月里,得到了李耀东、雷建林、单维祥、张献诰、赵松涛、耿宝华、张奇林、温东生、冯杰、杨晋祥、李文玉、张海宏等同学的大力帮助,通过电话、微信、QQ或面谈,共同回忆往事及订正人物事件的虚实。7月29日去母校平定师范探访,班长松涛公务繁忙,提前做好安排,我的同桌冯杰冒着酷暑在高速口等候,奇林领着我重走面貌焕然一新的师范校园,一一指点30年前校园每个建筑的方位和原址,中午设宴盛情款待。宝华、献诰、耀东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奇林用快递寄来平定师范的校史书籍,谢谢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如果没有你们,这篇文章将会逊色很多。
后记二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平师校友曾说“咱们这辈子含金量最高的文凭恐怕就是师范毕业证了”,那时却不以为然,因为看到很多曾经成绩不如自己的初中同学纷纷考取大学,心中有巨大的失落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产进修函授学习,相继获取了大专和本科毕业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老师,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方真正领略到平定师范造就的童子功才是我安身立命之根本,于是我以无比坚定的口吻宣布:我自豪,我是一名平师人。
后记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985年7月,一群风华正茂的弱冠青年,在烈日的洗礼之下,在邓丽君《在水一方》舒缓伤感的声音里,告别了母校平定师范,放飞了期待很久的梦想,踏上了人生崭新的历程。
记得八十年代初,流行一时的歌曲《金梭和银梭》中唱到: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金梭和银梭匆匆眼前过,光阴快似箭提醒你和我,……年轻人快发奋,黄金时代莫错过,……织出青春最美的花朵。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歌曲《匆匆》里唱到“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不经意间,悠悠三十载光阴已悄然而逝,如今我们都告别了不惑之年,即将迈入知天命之龄,波澜不惊,宠辱无谓。
梁实秋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老照片记录着我们最美的笑容,老情歌感动了我们最初的情怀,让照片说话,让记忆重现。曾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些事,是时间的味道,也是青春的味道。
《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中说,“这个年代是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八十年代是我们青春共舞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八十年代,想找出一个异口同声的八十年代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平定师范,却有着不约而同的璀璨记忆。
我们这代人在七十年代的年少时期,经历了长时间乏善可陈的生活之后,到了八十年代,对于新生事物的蠢蠢欲动和发生在我们懵懂无知的青少年时期的一段时代变革,有了清醒理性达观的认知,尽管那一段岁月有它艰难的痛楚,但更有它温暖的喜悦!
岁月沉淀久了凝成了琥珀,情感沉淀久了窖成了陈酿,我们的记忆犹如彗星,燃过之后便成永恒……
谨以此文祭奠我的师范青春岁月并献给1980年代就读于平定师范的校友们!谢谢!
附: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简历
1949年,平定县师、晋中一中合并组建“山西省立平定师范学校”
1952年,山西省立平定师范学校更名为“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
1989年,山西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创建(合署)
2002年,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创建(合署)
2006年,晋中学院(平定师范分院)创建(合署)
2010年,阳泉市教育学院、平定师范学校、山西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大家阅读几篇由几位上世纪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
1990年,我考上了民权师范 / 文:醉卧籣亭20多年前的中师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中师生-专栏】记我永远的母校“永登师范” / 满庭奎【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476800
作者简介
白瑞宏:男,1966年出生,山西省和顺县温源村人。号梁余温泉,梁余者,和顺古邑名也,温泉者,温源古村名也。
出身寒门,一介书生,因举子业,入平定师范,获安身立命之本,定国俸县禄之养。生性愚钝,行事执着,有养家糊口之愿,无治国安邦之才,熟稔“夜眠八尺,日食三升”之理,淡名泊利,宠辱皆忘。
乡野初塾、县城中庠、州地大序,为国文教员,忝列师门三十三载,育桃培李,小有成效。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教书之余,喜用文字抒情怀,乐以照片凝瞬间,无贪名占禄之欲,有尽兴乐趣之念。仅此而已。
现就职与山西省榆次第二中学校,任新闻中心主任。
本期编辑:醉卧蘭亭 ;稿酬说明:请联系微信(Yf131125)领取。具体参见本刊《征稿启事》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中师生-专栏】记我永远的母校“永登师范” / 满庭奎【教师文学-专栏】浅谈贾母的性格特点 / 作者:焦彩霞 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欢迎中师生和教师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教师文苑》交流群、《英语教师》交流群。入群请联系 微信:Yf131125,并注明 “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