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我是一名中师生,1997年毕业于甘肃礼县师范/ 文:窦晓峰
原标题:我是一名中师生
作者:窦晓峰
我从小喜欢做演员、当警察,自从上学后遇到好多好老师,深受老师的影响爱上了教师职业。一九九三年六月我初中毕业参加中专招生考试,九月的金风送喜,丹桂飘香。我带着“教师梦”进了甘肃礼县师范学校。如果说一个学生能遇到好老师是幸运者,我则是幸运者中的幸运者。
刚进礼县师范的新生,首先进行入学教育,然后军训。入学教育老师说:“现在你们都是师范生,何为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你们都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听得我们心花怒放。从此,我们就挑着一份责任来学习。
礼县师范是一所四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分普师班和民教班。民教班是面向陇南九个县的民办教师招考,学制二年招二个班。普师班是陇南九个县的初中毕业生招考,学制四年,分音乐、体育、美术、文学、英语、电教、书法兴趣班。我们九三级分文学、体育、音乐、美术,四个兴趣班。分班很严格按照特长分班,我的特长是画画就被分在了美术班。
美术班每周除了和其它班同样的美术课之外还有第二课堂,周三周四的下午全校是第二课堂。校园里这儿一伙那儿一群各级的音乐班练乐器好听极了;操场上各种活动精彩纷呈;画室里有画纸发出的嚓嚓声、阅览室有翻动书页的哗哗声、微机室里鸦雀无声……各种活动像排演电视一样。我们美术班,一年级学习基础素描、速写、色彩。刘吉平老师(现为陇南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常带我们去野外写生,同学们兴喜若狂,刘老师给我们悉心指导,忙得不亦乐乎。刘老师这样教我们学习画画,既提高了我们的绘画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上二年级就开始分组,按照各自绘画能力由美术老师参照同学们的爱好分成西画组、国画组、工艺组、书法组,我被分在西画组、我们班的西画组只有六个人。
学校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我们虽然分成了兴趣班开展第二课堂,但是文化课也开设齐全。有文选与写作、语基(语文基础知识)、语音、哲学、历史、生物学、地理、思想政治、物理、化学、代数、几何、微机、体育、音乐等很多课程,各学科齐头并进,不分主副课,考试各科成绩只要达到六十分就为合格,不然升级就得补考,要是有三科以上不合格者按照自动退学处理。我们的嘴边吊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还要学习各科教材与教法,我们每天都奔忙在宿舍、教室、餐厅、画室、读书室、阅览室、语音室等功能室。
我们班西画组的几个同学每周六晚饭后进画室,夜里两点钟还在画画,三九天也是如此,不畏严寒酷暑。老师常来画室指教我们,看到我们很认真的样子也很高兴。
我们不只是学习文化课、兴趣课、教材教法、还有课外阅读,有读书室、阅览室、资料室之外,每年订阅《中师生报》、《语言文字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经典内容就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里,有语音的、汉字的、读写等小学教学有用的资料,阅读积累剪贴资料摘录资料共八本。学校还开展各项活动,有文学社的写作大赛、书画展、春季田径运动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简笔画大赛、环村越野赛、登山比赛、秋季篮球赛……我们的师范生活丰富多彩很快乐也很充实。
时间总是如白驹过隙,四年的师范生活一眨眼过去了,我们的恩师也都很优秀,尤其是带我们四年文选与写作的郭昭弟老师(现为天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我最爱听郭老师上课,内容拓展丰富、语言生动幽默、见解推陈出新……同学们都爱他学他敬佩他。
一九九七年夏天,我师范毕业回到西和被分配到离家七八十里路的边远山区任教,学校离那个乡镇十五里路,当时交通也不便。
学校如农家小院,五个年级一百余名学生,六位老师唯有我是师范生,校长性格开朗热情,老师都很团结像和睦相处的一家人。学校条件相当差,村子里还没有通电,校长找来一个大罐头瓶子给我做了一盏油灯,提来一塑料壶煤油让我放心的用。学校把三间房的教室隔开了一间用作办公室,也是住校老师的住室。
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架风琴。学校有两个住校老师,还有一个是他们本乡人离家也二十里路。我俩人白天各上各的课,每天没有一节空堂课。放学后在半间房子的灶房里同锅做饭吃。那里的人情好对我俩都很关心,有时让我俩去他们家吃饭。晚上,我俩在同一盏油灯下批阅作业、备课、编写教案。工作完成后就该同挤一张床睡觉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洗脸,用手指在鼻子窟窿里一挖乌黑的,煤油灯把鼻子窟窿熏得如同当地人烧炭用的碳窑。冬天,学校买来了木炭,白天办公室烧一盆碳火,晚上用木炭来焐床子,房间里很暖和。
两年后,我被调回家乡回到母校和启蒙老师一起工作。我的母校有十名老师,校长、主任也是礼县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其余的还都是民办老师有的已经通过考试转正了。虽然我能在母校工作当然很荣幸,但是和启蒙老师一起又有点拘束。不过,我们都很好高兴,因为我是他们培养的一个接班人。工作之余,恩师们给我传授他们多年积累得教育教学经验,我洗耳恭听。
直到今天,我已经在讲台上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这二十一个春秋说长也短,说短也长。在这二十余年中我通过成人高考又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录取,语文教育专业在职学习,已经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带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十年,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多次被县、乡,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语文学科带头人。
二十余年来,我总结阅读教学撰写《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三种方法》。当时乡村学校没有录音带也没有网络等优越条件,老师对单韵母“O”的发音有争议,有读“欧”的、有读“喔”的、有读“哦”的简直是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查阅大量的语音资料整理撰写《谈单韵母“O”的发音教学》。看到学生生活学习的习惯很差,我按照学校的安排通过校园观察、家访、家长会等撰写《微言孩子的养成教育》、《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学生作文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撰写《激发写作欲,提高作文水平》,学生作文都是陈芝麻烂谷子,我又撰写《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的考场作文《我的小伙伴》、参加学校作文大赛的作品《家乡的杏子》、现场练笔作文《春雨》等多篇习作在省级刊物发表,当时在我们这里的乡村学校学生能发表作文的确实是没有啊!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兴奋不已,我也很高兴。
时逢新课改,我通过“骨干教师中欧项目”培训学习,编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设计》并进行了公开课教学。撰写了《利用情感建立高效语文课堂》、《浅谈微课教学如何利用“合作探究”模式》、编写《<春夜喜雨>实录》、《<春夜喜雨>导学设计》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发表。有的论文被多所大学用作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总算做了一点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工作之余钻研课堂导学、板书设计、坚持写下水作文也多次获奖。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成长,回想起我的师范生活是那样美好。师范是人师成长的摇篮,师范生活是我人生的光辉岁月。有可亲可敬的老师,亲如手足的同学,我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以下照片为四年中师生活掠影,怀念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大家阅读几篇由几位上世纪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
【中师生-专栏】记我永远的母校“永登师范” / 满庭奎【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476800
作者简介
窦晓峰,甘肃西和人,1997年毕业于礼县师范,小学语文教师。作品散见于《甘肃教育》、《陇南教育》、《未来导报》、《齐鲁文学》等报刊杂志。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画画。
本期编辑:醉卧蘭亭 ;稿酬说明:请联系微信(Yf131125)领取。具体参见本刊《征稿启事》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中师生-专栏】记我永远的母校“永登师范” / 满庭奎【教师文学-专栏】浅谈贾母的性格特点 / 作者:焦彩霞 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欢迎中师生和教师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教师文苑》交流群、《英语教师》交流群。入群请联系 微信:Yf131125,并注明 “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