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章振乐│新劳动教育:构建立德树人新样态

新劳动教育:构建立德树人新样态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


章振乐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富春第七小学从“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的课程理念出发,架构起农事劳作课程群、美好生活课程群、创意劳动课程群三大课程群,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在育人模式的转换中探寻立德树人的新样态,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键词】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劳动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章振乐,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富春第七小学书记、校长,德育正高级教师,新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劳动和劳动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自2009年以来,积极践行劳动教育实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样态。


一 现状思考:学校劳动教育困境

(一)自然缺失症正在蔓延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农作物的了解甚少,他们没有机会去亲近土地,造成了学生对土地、对农作物的基本知识都不了解。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称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现象为自然缺失症。在中国社会,“自然缺失症”儿童也比比皆是,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爱惜粮食、感恩自然的教育只会是“空中楼阁”。
我校曾对四年级327名学生做过关于农作物了解的调查,“从没有去过”或者“去过一两次”田地的孩子占大多数,去过田地的孩子也多是“走一走”,或是跟着大人采摘一些果实,真正亲历过农耕劳动的孩子少之又少。
(二)儿童劳动素养缺失
在提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数年后,学校教育对全面素养的培养日益重视,然而许多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素养依然没有得到提升。反思学校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以技能学习为主,学习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情境,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难以抵达学生内心,劳动素养的培养难以落实。许多孩子的生活以学习为主,参与劳动机会少,自然就缺乏劳动体验,谈何提高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的现实畸变
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劳动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然而,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出现了形式化、浅层化、薄弱化等问题,学生没有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唤起学生对劳动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走样的劳动教育缺乏成效,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


二 价值追寻: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发展

(一)在育人模式转换中创新劳动教育新内涵

新劳动教育基于田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综合育人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实践中,突破课堂教学壁垒,走向生活,实施新劳动教育,包括:改变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 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理念;改变封闭的课堂空间,走出教室;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努力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到劳动光荣,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的道理;在劳动产生成果,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展现自我才能,感到劳动有趣。

(二)在本质追求上实现劳动教育新意义

新劳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它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的主动继承和积极扬弃。新劳动教育在目标上,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学习,更是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吸纳现代社会的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在实施上,新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育人的载体,坚持在劳动中进行教育。


三 操作实践:基于新劳动教育探寻立德树人的新样态

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以手脑并重的亲身劳动为载体,在学生自主实践中, 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全面育人功能。新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在劳动中的能动性尤为重要,课程设计应以全面育人为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造回归“生本”的教育活动。以此认识为前提,富春七小充分开发“开心农场”实践基地资源,联合家校资源,架构农事劳作、创意劳动、美好生活三大课程群,创新亲近自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
(一)农事劳作:在自然中生长



“农事劳作”课程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活动,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群
特色课程学习活动。比如,参加向日葵种植,学习育种、移植等技术;开展土豆义卖,体验收获和分享的喜悅。
1.建立“开心农场”基地,搭建课程平台
学校租用了20亩土地作为学校“开心农场”。学校通过农事劳作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参与蔬菜花木的种植劳动,认识各类蔬菜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生长规律,学生观察发现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体验农事劳作的辛苦,从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
“开心农场”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不是光种菜就可以的,必须挖掘、创建更多的区块和设施,丰富农场的内容。学校从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建设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种植区、以农具展示为主的农具陈列馆、以课题研究为主的小小农科院、以现代种植技术体验为主的阳光绿谷等。在这些区块中,我们布置了各类与农耕文化相联系的宣传画,摆放了各类“开心农场”学习所需的器具。为了方便学生在各个区块进行活动,学校根据各区块的学习要求,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学校租用了20亩土地作为学校“开心农场”。学校通过农事劳作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参与蔬菜花木的种植劳动,认识各类蔬菜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生长规律,学生观察发现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体验农事劳作的辛苦,从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

“开心农场”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不是光种菜就可以的,必须挖掘、创建更多的区块和设施,丰富农场的内容。学校从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建设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种植区、以农具展示为主的农具陈列馆、以课题研究为主的小小农科院、以现代种植技术体验为主的阳光绿谷等。在这些区块中,我们布置了各类与农耕文化相联系的宣传画,摆放了各类“开心农场”学习所需的器具。为了方便学生在各个区块进行活动,学校根据各区块的学习要求,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比如,农具陈列馆,搜集展览了风车、牛车、石磨、锄头、蓑衣等几十件农事用品,这些东西是大部分孩子没有见过的。每个学生在参观时都兴致勃勃,对这些用品充满了好奇。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用一用的过程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也产生了对农业劳动的兴趣。蔬菜种植园里,学生们个个都是农场主。他们在农田里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花卉,收获时节采摘成熟的果实。这里成了学生们名副其实的“开心农场”。2.年级“项目驱动”设置,推进课程实施为了使课程有序、科学地进行,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学科教学的内容分布,农事课程群的设置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的方式推进,每个年级各有侧重。学校对项目课程进行了年级分布:一年级的“‘豆’蔻年华”;二年级的“呀!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花开金灿灿”;五年级“朵朵葵花向阳开”;六年级“嗨!小兔”。“开心农场”的种植区每班一畦,实行承包制管理。每个班的学生可以根据承包方案,制定种植计划,合作开展种植活动。各班的几十个学生,分别参与蔬菜种植的全部过程。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锄草等劳动过程中,全体同学互相协作,完成本班的种植任务。农事劳作课程群形成“开心农事”“农场探秘”“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五大版块,“田园古韵”“节气课程”等十多门特色课程。这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课程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课程体系。如“田园古韵”课程将古文、古诗中的乡村美景,田园赞歌融入“新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吟诵、表演古文、古诗中领略传统文化,感受田园风光,了解劳动乐趣,培养劳动情感。同时,古诗文中深刻的哲理和中华传统礼仪,还能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方面有更广泛的传统文化学习。“节气课程” 则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劳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农事中了解节气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到农作物生长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感受劳动与自然、与传统的依存关系,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激发劳动中研究的热情。(二)创意劳动:在探究中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做研究。创意劳动课程群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劳动机会。课程群包括“现代小农夫”“小小农科院”“智慧小鲁班”等子课程。在创意劳动课程群的实施中,学生领悟实践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创意劳动。如“现代小农夫”课程中,科学课老师胡华英开发了 “伟大的细毛”课程,胡老师从课前收集到的学生问题单入手,设计了用放大镜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开心农场八种蔬菜的叶片等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细毛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细毛的伟大。课程主要运用科学课的知识开展新劳动教育,但也用到了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手段,整合是有机的、综合的、深度的,是人文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显微镜下发现植物的神奇,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在“创意劳动”课程群的学习中,不仅仅参与劳作,同时也参与探究、合作等学习活动。该课程群以体验认知为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主要以土壤、种子、蔬菜、果实等为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各种问题的研究。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能力的不同,可以是植物认知方面的研究,可以是对土壤进行分析对比的研究,可以是对植物生长问题进行研究,等等。在观察、对比、研究、思考、总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创意劳动”课程群中,学生自主开发了许多有趣的选题,如孵化小鸡、蚕宝宝、向日葵死亡之谜等。这种做中学、研中学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多元能力。(三)美好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快乐生活课程以完善儿童品格、培养社会公德为目标,设置了有生活整理、开学课程、成长30事、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等子课程。在美好生活课程群的实践劳动中,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服务社会,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比如,收获季节,组织学生“爱心义卖”。学生在合作完成割菜、清理、撰写倡议书、组织义卖、售后理财、存入基金、组织爱心捐助等义务劳动过程中,由衷感悟到了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 养成了“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四 实践成效:实现劳动教育的时代创新

“新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赋予这些课程丰富的内涵,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一)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新劳动教育”中,学生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培育,学习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也有对植物生长的科学观察、记录、描绘,从中感悟生命的变化,把课堂与田野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更有劳动果实的义卖,并把义卖的收入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从中收获爱的愉悦。“新劳动教育”超越了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与丰富。相对于传统的劳动教育而言,“新劳动教育”乃是基于土地展开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生命活动,是学生在田野上发生的一系列创意活动和体验过程。(二)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不仅要重视劳动教育,更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使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流下汗水,体验艰辛;而且满足好奇,体验发现。与传统的劳动教育相比,“新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孩子们不仅参加劳动,而且在劳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审美发现、艺术创作,这样的劳动教育无疑会激发孩子们参加劳动的兴趣,并且沉浸到劳动的快乐中去。(三)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旨趣“新劳动教育”中,孩子们喜欢劳动,有了正确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习得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多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劳动中健康成长了。他们亲历了一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体验到了创造的欣喜和幸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用童心绘就了一幅幅诗意的蓝图,写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劳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丰盈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来源:劳动教育评论

申明: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笃行教育大讲坛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推荐阅读

笃行教育历届德育专题研修回顾

精彩回顾丨聊城市首届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会议圆满成功

精彩回顾丨西安中层干部管理创新与领导力提升深度研修

线上体验课丨管理研究与管理者专业成长系列课

最全“收心”指南,教师、家长、学生必看!

新学期,教师需要修炼的10项教学基本功

思政课素材丨古今穿越,对话先贤,《尚书》“火起来了!”

推荐!200本适合教师的寒假阅读书目来了!(收藏)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