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培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
管培俊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充分认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教育供给的交点,形成了教育发展的轨迹。从国家维度看,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社会的维度看,从“ 上学难”到“ 有学上”,再到“ 上好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日益增长。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一直在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使得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紧迫任务。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应对人类发展全球性困境的“中国方案”。这意味着过去粗放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新驱动的发展、协调平衡的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开放共赢的发展、包容共享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意味着发展不是经济“单兵突进”,而是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所有领域的“协同行动”。近二十年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质的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正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更加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更加迫切需要知识和人才的有力支撑。本土人才的培养、科技自立自强和更大力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系统责无旁贷。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关键是创新发展。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和跨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创新人才,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在于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从“ 有学上”到“ 上好学”,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 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实现普九、高中开启普及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趋势。
二、准确把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
“ 十三五”规划关于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十四五 ”规 划的表述 是“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教育发展更高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了内涵发展的理念。更加强调质量水平,强调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是规模扩张;更加强调内涵发展,而不是外延扩张。“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了系统的理念。进一步把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教育改革需要总体规划、一体化设计,分学段分阶段实施, 上下游相互支持。这意味着教育系统各阶段、各方面、各环节需要更加有机的衔接和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强调探求高深知识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统一,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强调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深度关联、有机衔接的整体。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显著特征和丰富的本质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把握。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以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将立德树人摆在中心位置,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设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学校首责责无旁贷,但不能孤军奋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不良内容和“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所指出的,“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全社会尊师重教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社会氛围和有效机制,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必备条件。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需要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相统一,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公办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更加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人才体系支撑的教育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全社会尊崇教师,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每一个讲台上都有优秀教师和合格教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加大教育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实行教师“县管校聘”。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吸引、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体系。创新性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教育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生力军。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拓展新兴交叉融合学科。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 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对于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特殊重要作用。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信息化支撑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的变革,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新的教育形态, 建设学习型社会。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面对全球化逆潮,我国要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的国际性流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他山之石。吸引全球优才,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具有良法善治的教育体系。政府、社会与学校要边界清晰。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位,确保广大教职员创造性充分发挥、办学治校高效运行。
总之,高质量教育体系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具有显著的国家与民族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标志,应该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基本条件,各级各类学校整体质量水平在主要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中上水平;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性好,教育与科技融合创新协同性好。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治理结构,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协同高效的家庭社会学校育人机制, 健全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完备的高素质创新性优秀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显著的科研创新贡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成效最终体现为我国师生综合素质、全民素质乃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领域“ 放、管、服”改革,带动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地落实,从而实现“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
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建设一流高等学校和一流学科,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等教育实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广“两校一市” 综合改革经验,推进高等学校以完善治理结构和人事人才体制机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从青少年教育抓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深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上取得新成效。锲而不舍地推动中央《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实见效。全面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夯实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人才支撑。
在教育评价破“ 五唯”和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方面寻求新突破。以辩证思维破除“五唯”难题,坚持欲破先立、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国家、省级和学校自身的三级评估体系。要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健全完善综合评价、避免片面偏激,力戒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营造良好的教育质量生态环境。
在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上作出新贡献。教育要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回应社会重大问题和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改革人 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融合,大力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培养国家急需的,在重要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同时,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开启新局面。在内部治理方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学校组织文化。进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碍,通过高等学校内部协同,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协同,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在外部治理方面,进一步平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大学、校校、校院、校企关系。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科教融合的前瞻布局。改革科研评价激励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使高等学校教师潜心从事基础研究,以更强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积极应对信息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力促课程、教材、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线上教育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我国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运用大数据助力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科学发展,为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前所未有地展示了举国在线教育的优势,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后疫情时代,要再接再厉,使线上教学从“应急状态”走向“常态化”。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借力教育信息化,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助力增益、赋能增效,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丨《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转自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吴岩司长2021年高教处长会报告 | 夯实教学“新基建” 托起培养高质量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精品课程
↓↓↓推荐课程↓↓↓
笃行教育精品线上课程
获取更多课件、行业资讯
可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关注公众号,分别回复:关键字+数字,可下载系列课件
工程认证回复:认证系列课件1-16
师范认证回复:师范类专业认证1-15
课程思政回复:课程思政系列1-15
一流课程回复:一流课程系列1-18
教学设计回复:教学设计系列1-28
创新创业回复:创新创业系列1-1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