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 | 今天,我买了一束花
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壹
那日我问朋友,“对于你来说,何为仪式感?”。
他说,仪式感就是,“反方三辩xxx,问候在场各位”。他说,当他穿上这身西装,走上辩论台,迎面便是大战在即的感觉。
我一瞬有些诧异,但很快明白,于他而言,这场浩荡的仪式自打他初中接触辩论的时候,便拉开了帷幕。
而如果你问我,仪式感是什么?我会回答你,“我很喜欢花。”
今年五月初我结识了一位朋友。返校后,我给朋友寄去了学校的文创品并附上随信。但很遗憾,后来我并没有等到他的回信,这段友情便无疾而终。现下看到他朋友圈的小作文,我还是偶尔会忍不住想评论。在这一秒请允许我自作主张地认为他是很需要仪式感的人,或许,还能够理解,他何故喜欢在晚上创作,执着于独坐到天亮,而后将纸张撕碎。
因为我也同样需要这些“疯病”来活着。
贰
喜欢写字句赠予他人,由来已久。高中给朋友们写信时,喜一气呵成,甚至雕琢字句,颇具几分模仿大文豪创作“家书”之嫌。愈发熟练起来后,我将信纸置于桌面,随想随写,漫不经心,言语间是小日子里的“真实”。那时候的“喜欢”总是暗流涌动的,但我的心动似乎总能来得汹涌澎湃。高一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孩子,于是我买了整整一盒的明信片,三十张,悉数写满。倒不是说“喜欢”很充盈,非得如此承载不得,实是浪漫基因作祟,想送给自己一场盛大的“明恋”仪式。
去年趁着假期,我独自去广州旅行。抵达,首要之事便是寻邮差。说来奇怪,我虽性子急,却没由来喜欢这种慢慢悠悠的分享方式,喜欢想象朋友们收到明信片时惊喜的表情。
只是可惜大多时候,生活并无轰轰烈烈与惊涛骇浪。疫情几年,我好似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时常抱怨它的无趣。甚至,偶尔一天只吃一顿饭。
我似乎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也是,成年人的世界本来就是一地鸡毛,哪里还有心思玩浪漫?但我当我很想给自己买一束花,抑或是为了出门而费劲洗头、化妆、搭配衣服种种时刻,我恍然明白,因为我也同样需要这些“疯病”来活着。仪式感之于生活,并非徒增负担,反而让疲惫心跳动,让现下那一刻的自我以一种端正的态度去“生”、“活”。
今年是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节,现在只记得那晚的月亮依旧是很圆,其余的,似乎并无他。
年岁渐长,我似乎越来越不喜开口,不喜凑热闹。传统节日的繁文缛节逐渐演变为只是大人们的仪式,我的束缚。我对节日说,现在过节都没有味道了,而她却对我说,其实是你不再全身心投入其中了。
好似有理,十年前,我甚至会早早洗过澡穿上新衣,搬上小板凳,心情在终于盼来云层后的月娘后雀跃到九霄外。
一直以来,我都没能明白母亲对于“一家人同桌吃饭”这件事情的执念。后来我上了大学,三餐不规律,甚至一日两餐,也常抱怨是因为没胃口。直到寒假时回家,透过牛肉火锅氤氲水汽,某些熟悉的感觉席卷而来,于是乎骤然间明白了不是“外面的饭不如家里的香”,而是少了那味叫做“家”的仪式感。
叁
很喜欢村上春树创造的一个词——“小确幸”,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持续时间三秒钟到一整天不等。
村上说:“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早起给自己制作一杯咖啡;定期给桌面上的空瓶插上鲜花;给蛋糕饼干摆盘,一个人好好享受周末暖阳里的下午茶;偶尔抽空为自己做一顿饭,再将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点上香薰。
但所谓的“小确幸”,可能只是今天饭堂阿姨多给的两勺菜,也可能是看到小卖部有了喜欢的绿豆雪糕,或者在夜间散步时偶遇了猫猫。
不需要多复杂刻意,这也是一种生活,以认真有趣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高三的时候,夏日,晚迟,七点钟结束晚练习课后,教室走廊乌泱泱。那会儿怕是追不上绵延山脉尽头的残阳,也赶不上大江涌动波面的余晖了,所幸没完全暗下去的天空透着晚霞的点点粉紫。四下环顾,举着相机的、拿着单词书的、与好友交谈的,每晚如此,约定俗成般,这一刻注定成为我们这些人往后回忆起高中生活的关键一环。
如果没有疫情,我想,毕业典礼也会是那关键的一环。
“不是没它不行,只是有了更好。”
以线上的方式结束了高中三年,没有情绪是假的,原先的设想被打破,我们本该拥有鲜花、校服、祝福。
疫情即将四年,“非必要”牢记于心——
“反正就是一个仪式,现在疫情也严峻,不办也好。”
我又想起了近日无聊时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张图片——
照片中,一对情侣在大雨中相拥亲吻,灯光柔美,耳根泛红。二人的头发因雨水微湿,轻搭在脸上,衣物被打湿后轻贴肌肤,暧昧至极。
很浪漫,不可否认。
翻到评论,高赞的一条是——
“你们不冷吗?”
点开回复,清一色皆是:你对浪漫过敏吗?
我点点头,没由来地有种心满意足之感。
评论者没问题,很多人包括我,下意识的回复也没问题。或许,那些对待毕业典礼举办与否态度不同的人们,也应该是这样吧。
所以你看,生活它就在那,至于它呈现出什么样,取决于心。
那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有个高赞答案是这样的: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纵使生活一地鸡毛,仪式感之于我,很多时候能够帮助我完成拼凑破碎不堪的精神世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了把难过偷偷埋起来,不让人有所察觉。
这有点像将破洞的袜子藏在干净整洁的鞋子里,至少呈现出来的依旧是光亮的一面。
我是很需要“发疯”的,不知道你是不是。
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所理解的,是干涸生活中湿润的内心与眼眶。
我们只是需要大哭一场,或者奖励自己一束鲜花,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个“借口”,一句你好,一声再见,一个可以光明正大跟过去决裂,一个似乎可以逼着自己做一些改变的时刻。
大家都有“疯病”,而仪式感就是缝补袜子的针线。
冬天快到了,烤红薯与糖炒栗子还会远吗?
哦,在广东好像还是挺远的。
不说了,买花去了。
文字 | 许楠
图片 | 许楠摄
排版 | 许楠
责任编辑 | 朱梓鹏
监制 | 楚美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