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小芭收到一位微友的留言:
出生5天的宝宝一醒就想吃奶,感觉不是饿,似乎是在寻找安全感。哭闹时一吸住奶头就立马安静了。请问这样以频繁吃奶寻求安全感的方式是否支持?
没错,刚刚做了父母还缺乏经验,可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母亲,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本能?
能够理解妈妈想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睡眠规律,可是,没有什么育儿理念、专家老师的话,能比你眼前活生生的孩子更能指导你。
孩子的哭声、吸吮抓握、摸爬滚打吃喝拉撒都是在告诉你,他/她作为一个“人”,有苍天赋予他/她的生命本能和发展机制,他/她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1.生命最早的一次旅行
2.物质身体的诞生
婴儿在刚出生的6到8周,发展心理学管这个时期叫“体外孕期”。
虽然婴儿离开了子宫,但他们还需要一段像在子宫里一样的生活,他们需要近距离地跟母亲在一起。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感觉自己被从水世界一下扔到一个干燥的、空间和声音全都不同的陆地世界。
婴儿的家——子宫不见了,习惯了的闷闷的声音变得尖锐起来,熟悉的心跳声、血液流淌的声音也不见了,环境刺激过于丰富,使他们应接不暇。
5.秩序敏感
婴儿对他们身体所处的环境的气息和布局,都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一开始他们还看不清环境时,他们就牢牢记住那些照顾自己的人的模式。
一个是能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裹绒毛能够给小猴子带来温暖的“绒布妈妈”。
结果显示,每天24小时中将近18个小时,小恒河猴会呆在“绒布妈妈”怀里,只有3个小时趴在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吸奶。
而且小猴子趴在“铁丝妈妈”身上吸奶时,一部分身体依旧会停留在“绒布妈妈”身上(上方右图)。
看护孩子的人爱孩子、对照顾孩子有兴趣
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小芭曾在Heidi Britz-Crecelius所著《Children at play 》一书中,读到197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的两个儿童之家的故事。
与那个昂贵的儿童之家形成对比的是,这个儿童之家的孩子都发展良好。
Heidi Britz-Crecelius在《Children at play 》这本书里讲述了她妹妹的发现。Heidi的妹妹是一个在家庭、医院和儿童之家工作多年的育婴师,她发现孩子们的早期探索总是会被不必要地打断。
一位年轻母亲坐在她第一个孩子的小床跟前(因为如果是第二个孩子,她就没那么有空了),看孩子一次又一次尝试把一个红色立方体准确放到一个蓝色的上面。过了一会儿她看够了,问孩子:“你可爱的布娃娃在哪儿呀?”
孩子放下积木,看向他的布娃娃并开始亲娃娃的脸,亲呀摸呀,直到妈妈又把泰迪熊拿过来了:“嚯嚯嚯,泰迪来喽!”
孩子把布娃娃放在一边,拿着泰迪熊,把熊在手里拧巴揉搓着玩,把一条腿上下摇啊晃啊,直到妈妈再次觉得无聊而把孩子的注意力又转向小球球。
孩子很绅士地允许自己一再被打扰,而开始玩球。
她阻碍孩子专注在一个活动上,阻碍孩子全身心投入对某样东西的持续探索。
以后她将会抱怨她4岁的孩子不能专注在任何游戏上,孩子将会一直抓着她的围裙问:“妈妈,我现在该干点啥好呢?”再往后是作业问题,孩子将会花一整晚做作业,因为他不能集中注意力,一小会儿就得看点别的。
写到这里,我更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困惑和不易,因为养育一个“人”真不是简单的事。
如大李老师所说,养育一个孩子比航天工程还复杂,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
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已经把一个“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就负有「爱、照顾、懂得和尽我们所能支持他/她的生命成长」的责任。
稚嫩的婴儿需要在母亲身边、在温暖的家庭里、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一点一点地继续他们物质身体的成长和精神蓝图的展开,认识这个地球上存在的万物,熟悉和适应复杂变化中的人类社会。
面对纷繁的育儿理念,请相信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本能,相信你自己作为母亲/父亲的本能。
小贴士
1.李跃儿老师直播回看方法:
在优酷视频搜“如何面对突发的家庭危机”,可以搜到由“樊登读书”发布的李跃儿2月25-29日直播回放;
在优酷视频搜“迈向家庭梦”,可以搜到由“樊登小读者俱乐部”发布的李跃儿4月7-11日直播回放。细心看,每一集都可以助你更理解孩子。
2.在「跃儿学堂APP」,有李跃儿老师讲关键期关键帮助的音频/视频,讲解从孕期、出生到6岁整个发展过程。
「跃儿学堂APP」里还有适合家长、教师的「听着故事学教育」和「初级班」。
初级班
首次「线上+线下」结合
适合教师,也适合幼儿家长
宅家/路上随时听
识别下方二维码便捷购买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