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名金山新城、惠州北站…这份万字报告,看穿2021惠城机遇
那么,2021年惠城区工作安排都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回顾202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862亿;预计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年均增长速度7%以上。
我们先来看看去年惠城区所完成的重点工作:
重点工作:
2、成功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活动,天安数码、高盛智谷、信利康乐创城、中南高科等8宗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新动工工业项目27宗,总投资28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550亿元。
4、完成广惠高速汝湖出口和长深高速西出口、南出口年度改造任务,启动惠博大道品质提升工程和惠博路沿江片区、江北望江片区改造更新。
5、建成德威江誉诚小学和第十六小学,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50个,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20所。
6、完成区中医医院扩建升级、麦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改造、新建水口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市三院二期、市三院横沥分院和龙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工建设。
2021年惠城区工作安排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1
全力强平台抓项目,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力支撑
01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02
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加强与市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大力推进金山新城、东江湾千亿产业园、惠州湾产业新城建设,打造成为支撑惠城经济增长、产业跃升的核心载体。
金山新城重点优化产业规划,配合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保障新会展中心建设顺利启动,打造未来城市中心、一流城市核心样板。
东江湾千亿产业园计划投入9亿元,重点推进“六横五纵”道路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加快推动优质项目建设,创建成为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湾产业新城着力配合推进起步区建设,助力国机集团华南总部基地动工,打造成为一流城市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03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安排年度重点项目76宗、总投资432亿元、年度投资74.35亿元,其中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项目11宗,工业项目32宗、总投资211.3亿元。
制定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完善项目库建设,全链条信息化分类管理,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设立驻深招商联络处,主动承接深圳优质产业项目扩张式、整体式转移。加强外出招商,重点引进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行业标杆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夯实项目支撑。
大力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依托信利康、顺丰等产业链龙头项目,积极引进更多上下游企业,做强做长产业链。打造惠城互联网孵化产业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04
全力推进土地收储
把土地收储作为强平台、上项目的基础工作来抓,全年计划收储土地3.7万亩。
做好高铁北站、金山新城、江北三新等1.8万亩市级储备地收储工作,坚决保障市级土地出让任务完成。
推进东江湾千亿产业园约7300亩用地收储,全部用于项目及配套道路建设。强化园区用地保障,完成三栋中心园、马安、横沥、汝湖、水口分园土地收储4000亩。
做好金山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惠城南站枢纽片区8000亩土地征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创新土地征收方法,突破留用地、安置房等重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征地拆迁效率。
05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消费
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跨境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大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引导中小微外贸企业借力开展进出口业务。
2
实施精细化管理,
持续改善中心区城市形象
01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市区一体共建“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02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以点带面打造“靓丽幸福”城市形象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提升长深高速西出口、南出口、北出口和广惠高速汝湖出口更新效果,加快推进惠博大道、江北望江片区和江北9、10号小区更新改造。
协同推进在中心区建设智慧停车场10个以上,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完成“惠民空间”老旧小区改造100个以上,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城市温度。完成江北安置房项目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建设。
围绕“打造城市最靓丽名片、焕发千年古城新活力”目标,配合推动西湖景区及周边区域更新改造工作,当好西湖品质提升主力军。完成东江、红花湖、金山湖、挂榜阁等区域景观亮化工程,建设“一湖两江”城市会客厅。
03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强化统筹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运用大数据、5G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市政、智慧警务、智慧城管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职责明晰、协同高效、扁平运作的大城管格局,实现“无违建镇(街)”创建全覆盖。
理顺城乡综合执法、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推动“一把扫帚扫到底”。深化城市出入口、道路沿线环境整治,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大清洁,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污染减少。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群众“舌尖安全”。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全民禁毒工程,严打各类违法犯罪,坚决守护好群众生命安全。推动信访工作从“办理”向“治理”转变,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3
深化系统治理,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01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加强污染防治
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禁养区养殖场清理整治,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实施城镇污水管网畅通工程,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清淤改造,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实施大气精细化管理,严管露天焚烧、露天烧烤、工地扬尘。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管理,推进重点危废处置企业建设,补齐处理能力短板。
02聚焦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厚植生态优势
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进“拆挡见绿”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成果,让更多群众开门见绿。开展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完成造林4588亩、抚育4140亩,建设2个森林乡村。积极参与全省“万里碧道”工程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构筑安全水网、生态长廊。
03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国土空间管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线。严把环保、能耗、安全门槛,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倡导清洁能源生产。推广循环经济,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培育“生态+”绿色产业,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示范创建。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倡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转变。
4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
01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持续深化农村“三项改革”,进一步规范乡村建设。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和农村环境水平。
抓好横沥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推进芦洲镇创建省卫生镇。创建乡村风貌提升先行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确保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北环大道、市生态环境园进场路东延线升级改造,启动横沥黄沙洞至小岚道路建设,建成芦泰大桥,进一步优化北部山区路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窄路面拓宽25公里、村道硬底化200公里,危桥改造(加固)11座。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
02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依托丝苗米、梅菜、甜玉米、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北部山区现代农贸市场,创建3个“一村一品”特色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新建3.38万亩高标农田,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加快10万吨粮仓建设,提升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03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网格化长效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贫户,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防止返贫。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促进农村就业农民增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
注重改善民生,
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01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02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打造更高水平健康惠城
03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彰显“岭东雄郡”文化魅力
04聚焦体经济推动产业聚集。
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