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不止深情凝视 | 思想菜
碎语
写完影评后发给朋友看,他问,为什么要拍?这个疑问和我坐在影院时心里偶然冒出的念头契合。当我看到,老人们反复说道,“我说了不舒服”,“不想提了”……我开始怀疑,遗忘和记录,究竟哪个更重要?所以,朋友和我说“不打扰,腾出宁静安放她们遗忘的岁月”,我部分同意且欣赏他的理解。
但我仍珍视导演所作的这次记录,因为在他的镜头下,记录平凡老人的生活多过对历史的追问,对受害者细节的刺探。他是平静、客观、如实的,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睡过去,我甚至认为这一个多亿的票房不间断地伴着呼噜声。这样的视角,尽可能避免了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又不至于最终消逝和遗忘。很难的分寸感。
看完影片,正好回云南,陪外婆坐了一个晚上。
二十二
遗忘和记录
究竟哪个更重要
记录
本文首发于《法制日报》(2017年8月28日)
1.
温柔的记录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次温柔的记录和陪伴。8月14日上映的《二十二》,至8月19日晚上7点,票房破亿,成为内地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对于记录片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90分钟的影像里,导演郭柯重点讲述了4位老人的真实生活,她们有一个我们熟悉甚至刻板化的标签,慰安妇。
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放大人们的猎奇心和沉重感。不难想到,曾有的记录,主线多为受害者回顾曾经受辱的经历和痛苦;提到慰安妇,人们下意识蹦出的词儿多是苦难、沉重、悲惨、噩梦……《二十二》一反常态,没有低沉解说,没有历史画面,仅仅如其海报所言——深情凝视,用镜头温柔的记录着平凡老人的生活。
老人,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直观的呈现。毛银梅老人家轻声哼唱着《阿里郎》、《桔梗谣》;林爱兰老人家在养老院每天拖着粉色塑料椅挪坐到门口,伴着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声音,看着日头升起又下去……我甚至想起我的外婆,她也喜欢哼着歌,孤身在家常听收音机,也是如此般生活。
老人们面对镜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有那么多经历去诉说、声讨或控诉。与之相反,她们反复讲,“我说了不舒服”、“年级那么大了,有什么说头啊”、“不想提了”。
不禁想起,很多人以为战场上回来的人必定有很多故事要说,然而本雅明敏锐地观察到,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总是满脸疲惫,无话可说。因为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于是,重点不在于诉说,而在于活着。作为一个语词,“活着”充满了力量。如余华所说: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当影像大幕落下,黑白字幕上出现韦绍兰老人家说的,这个世界这么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命来看。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眼中无泪,却心在颤。
2.
那些无果的诉讼
影像到此,思绪绵延。尽管导演表现得安静且克制,但让我想到的不止深情凝视。这些已然过去的伤痛,仅仅是以一种忍受而存在吗?我们看到了受害者,《二十二》正是此片2014年拍摄时中国内地官方登记的幸存的慰安妇受害者数量,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并且正在消逝。那么,加害者呢?
数十年来,慰安妇幸存者多次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到2010年,包括中国、韩国、菲律宾在内的亚洲各国被害者,要求日本政府赔偿并在日本做出判决的案件至少有九个。所有诉讼无一例外地周期漫长,不断上诉直至终审阶段,九个诉讼平均判决耗时长达9年。漫长的诉讼期间,年岁已高的受害者——如今的原告当事人,一位位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在部分诉讼中,日本法院认定了侵害事实的存在,但所有的案件在终审时都以败诉或被驳回告终。败诉或驳回的主要法律依据,分别是已过诉讼时效、“个人请求权”缺失以及“国家无答责”。已过诉讼时效,是指《日本民法》规定追溯不法行为赔偿的时间若超过20年,则权利主体追溯的权利丧失。“个人请求权”缺失,是指日本法院认为“个人无权利起诉国家”。而“国家无答责”,是指国家无义务对国家行为所造成的个人损害,承担任何责任或索赔。
任何冲突,一路泣血猛进到直面国家时,就戛然而止。问题在于,“国家”真是个不证自明,天然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解释吗?我看未必。人类以国家的名义,干下的丑事,还少吗。
3.
以国家之名
战争以国家名义发动,生灵涂炭给个体造成巨大灾难后,又以个人无权起诉国家告终,这个逻辑合乎理性吗?
按照自然法学派的经典阐释,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民比在规范社会中的人民享受到的自由要少,他们会受到更多的骚扰。因此,才有将某种政府形式引入到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中的通用做法,这是国家和政府的起源。通过这种引入,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得以增加,他们各自得到比他们通过限制自己失去的要更多。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和政府才得其必要,进而具备合法性基础。
据此,国家权力在个人权利面前并无任何优越性,反而后者是前者的权利来源。有损害就有追责,这才是位阶更高的法律适用原则。
此外,慰安妇只是受害者群体之一,那些施暴者,被国家机器轰轰指挥沦为魔鬼的人们,何尝不是另一种受害者。没有人是天生的魔鬼,刺刀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对加害行为的回避、推卸、厚颜和傲慢,正是恶的助推器和培育土壤。
与此,国家不是天然正当的说辞,任何以国家名义对个体——无论是否自个主权范围内的个体——所实施的加害,都和实质上的不法侵害行为无异。承担,是获得谅解,进而可能获得尊重的唯一方式。
想起那天观影中,影厅里安静得出奇,屏幕上的影像也是安静平淡的,平淡的就像我们身边因太过熟悉而熟视无睹的场景。结束后,场灯亮起,所有人都坐在那儿,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保洁阿姨开始收拾垃圾,字幕滚动过32099位为此片公映众筹的民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观众观影结束后不离去,主动看完片尾字幕的电影。
我们在深情凝视,我们不止于深情凝视。
往期的菜
版权声明:文章系原创,转载请事先联系取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一枚中龄法学女青年
随笔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