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成都“赵姐”和五角星轨迹图:黯然的隐私权|思想菜
图片来自一个App
摄影|Osman Rana
WINTER
1.炸开锅的成都五角星轨迹图
有网友说她连去了五个场子都没被人带走,一定是长得不行。
有网友说青羊区领导该反思下所辖地界出了啥子问题,娱乐产业这么拉垮。
总说高手在民间,对于事物之间的关联,那奔放的想象力我对网友一直很服气。段子生产线、笑料制造机,尽管这些评论除了调侃,还有几分对女性的恶意,也不算性质多么严重的举止。
毕竟,公共环境下的个体表达空间已经很有限,在表达的自由和轻微的冒犯之间,有可以被包容的空间。
直到看到那张所谓的“初步调查情况图”,我愣住了。
姓名年龄居住地址身份证号,没有脱敏没有打码,就这么赤晃晃的在不同群之间飞传。发送的人甚至有几分得意,言下之意大概是“看我多牛,能搞到这么多信息”。
全网在骂这位“赵姐”(其实也就20岁)我都没那么大反应,但和她相关的个人信息全网传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2.隐私权是个多大的事?
有什么问题呢?在新冠疫情严防严控的形势下,要搞清患者的行为轨迹,不是再正当不过了吗?
确实,行为轨迹要核查,但核查为什么要披露患者的全部个人信息呢?为什么可以漫天散步随意转发没有任何顾忌呢?说到底,还是两个原因:一个,根本不拿隐私权当回事;二个,根本不拿侵犯隐私权的后果当回事。
民法典不是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写入人格权编了吗?各地普及宣讲民法典的活动不是热热闹闹成果卓著吗?结果呢,今天和昨天一样,这次和此前一样。
这次是成都,之前是上海,哪次不是患者信息满天飞。
宣传普法,不要总搞诗朗诵,搞讲座,唱赞歌;在网络热点传播中,能传递隐私权保护的意识,效果也许比宣讲来的好。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网络热点更好的案例教学了。
另一方面,权责分明是最好的执法方式。从源头追溯,从信息传播的源头问责。否则,在法不责众的朴素观念下,什么个人信息保护,什么隐私权,永远没有全民吃瓜来得汹涌快乐。
3.人的成长,是不断规则化的过程
老实说,对于转场泡酒吧我也不太喜欢,咖啡才是我的心头好,小酒不是我的爱。
但我不喜欢,不等于ta不可以。我不这么做,不等于ta这么做就是不正常。
在小孩子的眼中,整个世界只有自己,她/他是没有自我和他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区分的。这就是为什么小朋友玩躲猫猫总喜欢把自个眼睛捂起来,因为在她/他看来,这个世界只有我,我没看到就等于那个物体不存在,“我”就是整个世界的衡量标准。
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意识到:
(1)除了自我,还有他人;
(2)在某些情况下,“我”也会成为那个场景中的“他人”;
(3)不是只有我认为或我行为这一种评判标准;
进而接受广泛的行为样态或生活方式,接受多种多样的评价标准。法律要做的,就是:
(1)为多样性划出行为边界,你可以多样,但不能越界,这个界限通常是人们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
(2)为行为交往设定规则,你可以多样,但不能侵害他人,否则就要承担某种后果或代价。
所以,一个人成长,其实是不断规则化的过程。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简单,今天是成都的赵姐,明天就可能是哪哪的谁谁。哪哪哪都有可能,谁谁谁都有概率。
不用说什么同理心、共情力,道理就这么简单。4.隐私权,几时才真正拥有姓名
说回民法典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杰出的法治成果,目前还不用加之一。
1260条,苦死今年法考的同学。
还有23天,就要正式施行了。
民法典中明确写了“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在这排着队的各项权利中,隐私权并不是民法亲生的。早年在《民法通则》中,没有隐私权的概念,只有侵犯公民肖像权、“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这两种与公民隐私权有关的侵权形式。实务中,一般将公民隐私权问题归入名誉权中进行间接保护。
今天,民法典都明确规定给予直接保护了,还保护成这样。不难想象,当年的间接保护=没啥保护。
一直到2010年《侵权责任法》施行,隐私权才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真正在法律文件中拥有姓名。
《侵权责任法》写着“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5. 法条记不住,提点能做到的吧
民法典除了明确公民享有隐私权,也对个人信息保护画了一些基本规则,整理如下:
这些规则,我知道你也不会细看。
总而言之,就是规范各种获取和处理个人信息行为的。对于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不仅属于个人信息,更属于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保护程度和要求都更高。
我身边甚至有朋友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担任了其他公司的监事职务。这种情形,通常就是身份证号泄露了。
所以,全网谩骂和恶意中伤,对于当事人是第一重伤害;而个人信息尤其私密信息的泄露,是第二重伤害,极可能导致某些高风险的法律后果,比如身份证信息被恶意使用。
远的不说,最后提点能做得到的吧:
今天的网络绝不缺乏段子和笑料,遇到公共事件/新闻事件,不要擅自传播当事人信息作为娱乐,尤其带有个人身份信息的文字、图片或视频。
各种App的使用权限瞅瞅再决定开放还是关掉,别一股脑默认全开放。
不要浏览、点击或注册乱七八糟小网站的信息、广告啥的。
吃个饭要登记个人信息、注册会员送个小礼品的,别注册或别老老实实全填清。
最后一个,兔子清也做不到,但我爸做得特别好:快递上的个人信息撕掉再扔纸壳。撕不掉的,兔爸会用小刀把姓名电话刮掉。这就是一名40年老公安的自我修养。
学习。
往期推荐
时间贴现和法律写作的有限创新 | 思想菜
私募股权投资协议控制性条款详解|业务菜这是一本给律师新鲜人的小蓝书 | 乐趣菜
版权声明: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兔子清取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关注清的菜园
法律|投资|阅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