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奇石圈】关注我,每天为你推送有价值的信息!
关于如何赏石,相信绝大多数石友随口就能说出不少相石法的口诀来,诸如传统的“瘦皱漏透”,现代的“形质色纹”,舶来的“三要素”、“四条件”,看人物的“站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等等。这些口诀不仅被人们记背于口,而且也在日常赏石实践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越来越多石友的共识。然而,若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让人朗朗上口的赏石理论所注重的只是石之表象特征,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古人有云:天地分,混沌初开。明轻者上浮成天,阴沉者下凝成地。又有云:天者父也,地者母也。有天地之灵气聚于其中,始有体,地为之外肤,天为之内魂,为人也。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开篇即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壮为奇怪……由此可见,包括人与石在内的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一个“气”字。万物有了“气”,才会生发活力。而气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儒释道三大家无不着力于气——儒家养正气、佛家养静气、道家养清气。故此,相石、赏石亦不可忽略气韵。观雅石之气需明理,中国古代赏石之气韵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气韵。静心养正,法天地正气,与古为徒,循章观变,正心于中,方能万物得度。相石之气韵具有厚拙、凝重、圆浑、空灵、玲珑、谦恭、姸秀、劲挺为上的法则。佳璞之气,定气聚而成形、有发有收,成中正之气。而恣意张扬,超出法度之外,则必气散而神离,那只能是林隙间的野石而已,绝非符合文人审美之佳石。若一味盲崇于玲珑剔透、险峻飘飞的相石标准,或只注重于表面的形质色俱佳,往往会沉迷于浮华、轻佻的俗套之中。如此一来,所藏之石必是呆板而无生气、迂阔而无灵气的。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佳石,多以古拙自然见长,又有内敛、淡泊与清远的韵致。相石如识人,正道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是德行俱足后的虚心与包容。大巧不易,真拙更难,唯巧拙互济,拙巧兼施,质朴坦诚,顺乎自然的心态才为中正之气。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欣赏
若支持原创,别忘了点右下角的【在看】鼓励一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