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黄河”对话“长江”》,讲透文学名著中的河流故事
在文学作品中,特定地域文化中呈现的河流不但会成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活的展示物,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河流会承载着创作个体的审美情感,表现创作个体的艺术个性以及对特定地域文化的思考。特定的地域文化包含着因该地域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性的生存状态,此种生存状态潜在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地域文化与河流意象关系为突破口,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整体观照,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积极思考,能有力地展现出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河”对话“长江”:地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河流书写》
作者:孙胜杰
责编:李月华
定价:66.00元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从文学的具体生成来说,所有的文学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这正是地域文学现象或地域文学史研究能够成立的现实基础。《“黄河”对话“长江”:地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河流书写》着重关注20世纪中国作家如何将特定地域的社会现实、生存状态、文化传统、风情民俗、自然风物、语言特点转化成创作资源的内容;20世纪中国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创作意识、表达方式等带有哪些特定地域性的文化品格和特点。全书共分九章,分上下篇围绕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来讨论地域文化与河流文学的书写,即河流在作家的生命中和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主要阐释了秦淮河作为逸乐空间,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大众民间;红水河在少数民族作家笔下呈现出有别于江南河流的蕴味;黄河的家园与灾难双重变奏;运河风骨与柔情的并置融合;齐鲁文化与芦清河;浪漫荆楚与湘西;对黄佩华和百越境界作家的对比,突出叙述新旧文明冲突中的带有传统岭南地域特色的红水河;巴蜀文化与“洄水沱”式的生存方式。
孙胜杰,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在线学术论坛
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微信公众号ID:zxxslt)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