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异乡客融入的乐土(《古王国的望族后裔》节选)(文图曲)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丽江古城与众不同。人们还可以在这个以纳西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边地小城里看到早已在历史风尘中烟消云散的不少中原汉文化的古韵遗音。这个古城的原住民有200多种姓氏,形成了融纳西、汉、藏、白等诸多民族文化的文化习俗(当下的大研古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依旧热望丽江大研古城能在传承的基础上焕发出当代文化的一些原创魅力)



图采自网络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位于滇西北玉龙大雪山下的丽江古城确实有点与众不同。不同在于步入21世纪的人们还可以在这个以纳西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边地小城里看到早已在历史风尘中烟消云散的不少中原汉文化的古韵遗音。古城中那无数条穿街过巷的清溪低吟浅唱,与每天古城里那些须发皆白的老乐师所弹奏的唐宋词牌古乐相呼应;许多保留着“唐宋古法”的明代建筑,气象萧森地肃立在这个“纳西古王国”的首府;那些汉传佛教、藏族佛教、道教等等的异域神灵们与出没于山野林莽高山清流的纳西族东巴教神灵们合唱着一曲曲祥和的歌。

  

  在七月祭祖节放河灯的丽江古城居民(图采自网络)


  在这个古老的边地雪城里,居住着数万居民。据1996年的统计数,丽江古城内的居民共6269户,25379人,其中,纳西族16999人,占总人口的66.7%。他们每天说着纳西话,上年纪的妇女大多穿着“披星戴月”的传统服装。你不会想到,这些如今相当地道的古城纳西人,其中的大多数原来却有着汉族的血统,他们大多是在明清两朝来到丽江的汉族移民,后来与当地的纳西人通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为纳西人。如今他们虽然还会谈到自己的先祖最初来自“南京应天府”、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但他们在说到这些家庭的历史时似乎是在讲述着一个遥远的,连自己也十分模糊的故事,他们的先祖很早就已经认同于纳西族。


图采自网络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云南在明代以前,其人口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的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于是,很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汉族人口慢慢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

  在云南土著不断地被汉族同化的明清两代,丽江的“纳西古王国”却相反地在以它一种神秘的力量同化着无数来到这里的汉族移民,据调查,丽江古城及近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有138个姓,50年代后新增的姓有89个。(1)如张、王、李、赵、杨、孙、钱、 江、蒋、桑、姚、吕、曹、曾、黄、易、赖、苏、姚、阙、邱、宣、吴、杜、傅等常见和不常见的姓氏,在丽江古城都可以找到,而这些外来户早一无例外地讲着纳西语、娶纳西妇,嫁纳西汉,穿纳西服,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纳西人。

  古城居民中,除了汉族移民之外,还有一部分在“茶马古道”滇藏贸易上落籍丽江古城的藏族和白族人,也有不少回族人。他们成为能操本族语和纳西语的古城居民,有的则完全被纳西人同化而填写族称为纳西族。

纳西妇女:图采自网络


  来自中原各地的汉族移民落籍丽江古城后,逐渐形成了各种大姓、杂姓,形成了诸如王家庄、李家巷、牛家巷、习家巷等基于宗亲关系的小社区。汉族宗法社会的家族制度也移植到了古城,过去,古城各大姓氏都有家族制度,族长对于处理族内的各种纷争有较大的权利。

丽江大研古城五一街


  丽江古城最终成为中国一个少有的将汉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为一体的古城,相当多的古城居民身上涌流着纳汉两族的血液。自明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定居古城的汉族移民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以及生活习俗而最终成为纳西人,但同时,他们带来的种种汉文化也融进了纳西古国的灵魂和肌体中。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不少藏、白等民族的民众也定居于这雍容大度、不排外的古城,与纳西人通婚,最后成为纳西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互补,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纳西族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这种不同民族相融一体的多元性。这种文化上的广采博纳和民族融合大熔炉的功能,使纳西族显示出它开放整合的文化个性。使这深藏在横断山脉雪域大江怀抱中的丽江古城,成为一个融汇着多民族灿烂文明的边城,一个来自各民族的异乡客安居的乐土。它既蕴含着高山莽原的阳刚之气,冰雪世界的空灵,又流荡着中原古文明的流风余韵。

图采自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


  这座古城虽有融汇大千,包容百家的气度,但又卓有个性、独立不羁。它虽吸收中原王城的一些文化风度,但又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等中原城建礼制的影响,不照搬古代中原王城的模式。在总体结构上融进了纳西人崇尚自然的审美传统和生活的情调谐趣,使其成为一个自然流畅,人情味浓郁的边地古城。

  古城依山就水,不拘一格地建房布街。因此,民居建筑群随地势层叠起伏,错落有致,空间疏朗和谐。古城中没有规矩刻板的道路网,而是结合水系顺势修建道路,街巷纵横,说不尽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妙;在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中又多留出宽阔的街头空地,不仅可供社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憩,又延伸了古城的集市贸易空间。古城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结构自由活泼而充满灵动之气。

  丽江古城是个古朴而融多种风格于一体的建筑艺术之苑,纳西人素来乐于与其他民族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建筑上吸收了汉、白、藏等族的技术精粹,形成融多族建筑风格于一体,以中原古老的建筑风格为主调的格局,并保留了很多唐宋中原建筑风格。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对丽江古城拙中蕴美,朴中见秀的民居建筑备极赞美,他说:“丽江附近建筑,已完全汉化,但较昆明、大理,保存古法较多,且详部手法极富变化。”“(云南)省内中流住宅,以丽江县附近者,最为美观而富变化。”他又说:“我国将来之住宅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

     明代曾为滇西北叱咤风云之霸主的纳西族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建筑群和建构古城时,也不忘将它植根于地方和民族传统,未盲目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传统建筑模式,也不筑城墙。木氏土司不筑城墙的做法除了以口围“木”便成“困”的忌讳之外,主要与他们那种不想坐井观天困守边隅,力图容纳百川之河,海阔天空地发展的思想和广纳天下英才,博采众家精华的开放襟怀和明智策略密切相关。清廷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后,曾一度在古城筑城墙,但后来很快处处坍塌,百姓也不以为然,很快这短命的城墙就了无踪影。看来历来对外开放的丽江古城天生就讨厌中原很多古城那种困守一隅,最后导致封闭萎缩的陈腐气息。

洛克1923年拍摄的丽江古城


  由于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开明、智慧和豁达,纳西人的亲和宽容,丽江古城成为一个颠沛流离的异乡客可以安然栖居的乐土,一代又一代,有无数疲惫而又怀抱着希望的旅人走向这块位于玉龙雪山下的大地,他们不仅在此寻找到了谋生的饭碗,而且寻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他们的到来,也使纳西族的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寻常的结构,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行不悖,互补共荣,形成了“纳西古王国”灿烂夺目的多元文明形态,至今仍然在显示着它那非凡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丽江古城的孩子们欢度元宵节灯会


  我的家庭就是古城这六千多户纳西族家庭中的一个,是兼有纳西和汉两族血统的一个家庭。我的祖先杨辉是在700多年前的明代初期最早定居丽江的汉人,与本地纳西女结婚定居丽江古城,后来繁衍出著名的“杨氏家族”,这个杨氏大家族自明代以来与纳西木氏土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在医学和汉学教育方面有卓越的贡献,被学者们称为“丽江文化的桥梁”。我在这本小书中如实讲述一些我的家庭的人和事,读者或许从这个小小的家庭中,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以多民族的共融,多元文化的共融为突出特色的纳西族文化的一面。




(1)唐有为:《丽江姓氏考》,载《丽江文史》第十九辑,丽江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第1页。

(1)《刘敦桢文集》第三辑,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334页。

摘自杨福泉:《古王国的望族后裔》,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延伸阅读

母亲节怀念母亲(文、图、歌)

三兄妹与三棵苹果树的故事(文、图、歌)

清明的思(诗、文、图、曲)

感动我心灵的负重山民(文、图、曲)

八年鸽友“阿老乖”(文、图)

珍珠泉忆影 (文、图、歌)

那年深秋回乡访玉泉(文、图、曲)

丽江三月天(文、图、曲)

回眸2015年新春大雪(诗、图、曲)

春节上坟祭祖(文、图、曲)

敬拜我的雪山(文、图、曲)

听和慧琼唱纳西母语歌《远山》(诗、歌、图)

我是玉龙山上的牧童(杨福泉词,陈四才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