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家长注意!这种病毒5月进入传染高发期!
今天是什么日子?
除了是平(nue)平(si)无(wo)奇(le)的
520
科普君还留意到
但是,听说最近幼儿园里有不少小朋友
都被“放倒”了
有的班级被迫停课
有的同学还因为这病
烧到出现了幻觉
夏天来了
随着万物一同生长的
也有各种细菌和病毒
其中有一个病毒“团伙”
专挑这个时候流窜“作案”
它们主要找5岁以下儿童下手,一旦遭受它们的袭击,孩子们多会咽痛、厌食、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小疱疹或皮疹,别提多难受了。
所幸,这个团伙成员已经被医生们调查得一清二楚,“匪首”名为“A组柯萨奇病毒”和“EV-71肠道病毒”,它们还有一众其它病毒“小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便是它们最厉害的武器。
只是口腔溃疡?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有时候,小朋友已经长了疱疹
有些大意的家长却以为是口腔溃疡
没有放在心上
疱疹性咽峡炎和口腔溃疡
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一起来看看
↓↓↓
疱疹性咽峡炎和口腔溃疡的区别
那么手足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又是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他俩好比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毒瓜,虽然它们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是临床表现却不尽相同,有时候手足口病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好兄弟有啥不一样。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比较
手足口病长疱疹的地方多一些,口腔内疱疹没有疱疹性咽峡炎严重,不怎么发热,咽痛症状较轻,看起来症状要轻一点,但是重症比例比疱疹性咽峡炎高。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由于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大部分有重叠,导致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感染后的处理方式也相同。
1.放轻松,但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
其实不用太焦虑,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都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发病5-7天可痊愈,只要对症治疗就可以了。
但极少数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且后果严重,所以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2.居家观察,避免传染给他人
如果孩子症状较轻,无须住院治疗,那么感染期间暂时居家观察,直至所有疱疹都变干方能回园上课,一般需要1-2周时间。
居家观察的目的是阻断传播,居家期间应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3.注意卫生
酒精对手足口病病毒无效,患儿用过的东西如玩具、家具等可用含氯消毒水进行消毒,餐具可煮沸或其他高温方法消毒,衣物、被褥、毛巾等清洗后在阳光下暴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4.一旦发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平时要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当然了,防重于治。在最近这段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要如何做到有效预防呢?
个人卫生
勤洗手: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日常出行
少聚集:流行期间不宜带小朋友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家庭环境卫生
不要和别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匙等。
饮食健康
多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及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小朋友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重预防:EV71疫苗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可以接种。
家长这样做
让孩子远离5种传染病
新冠肺炎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给家长的建议
1. 应严格遵守当地的防疫要求,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2.给孩子备足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并提醒孩子,一次性口罩一般持续使用4小时就应替换)、干净的纸袋(用来放置暂时脱下的口罩)、纸巾、免洗手消毒液等。
诺如病毒感染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给家长的建议
1. 教育孩子远离呕吐物:如果同学呕吐,应第一时间远离呕吐物及污染物,不要围观。
2. 食物必须煮熟煮透,特别是生蚝等海产品,即食蔬菜彻底洗干净。
流感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给家长的建议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季节性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接种流感疫苗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季节性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
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
儿童是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未接种或未完成2剂含相应成分疫苗接种的儿童,都有可能感染。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给家长的建议
预防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别接种2剂次含相应成分的疫苗。
既往未患过相应疾病,又没接种过疫苗或只接种过1剂疫苗的人与病人密切接触后,可应急接种相应疫苗,以避免发病或减轻症状。
而除了向孩子普及以上防病技能
家长们也要以身作则
帮助和带动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起向棒棒的身体进发!
今日推荐视频
高考倒计时,备考加一餐
剩下不到一个月高考就要来了怎么吃才有助于健康?备考加餐要“慧”加才能让大脑更健康成绩更稳?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李黛审阅:马丹丽、Vicky来源:广东最生活、广东疾控、深圳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