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先知书店 头牛大观 2023-07-15



他从小就被嘲笑长相“太丑了!”,是家中4个弟兄姐妹中最不受重视的孩子,他性格孤僻、喜欢发呆,就连他的外婆和母亲都管他叫“傻波子”。

他生前落寞,一直徘徊在主流文创圈之外,他用心打磨20多年的知青文学作品,因口味太重,被多家出版社拒之门外。

他内向孤僻,行为怪异,一直被同伴当成是“异类”,在人大任教时,他迷上了计算机,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代码,朋友劝他多与外界接触,可他却说,生活应该有一些新奇和有趣的东西。


然而,谁都不曾想到,这样长相奇丑、性格古怪的孩子多年后会成为一代代人追崇的“一代文学教父”。在离世后的数月,他的作品便奇迹般的集结出版了,更是掀起现象级的阅读狂潮,一时间供不应求,一再增加版次,无数读者都为他的作品着迷,渴望见他一面却再无机会。在今天,他甚至逐渐被浓缩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有趣”的代名词。

他就是王小波。

▲王小平、王小波兄弟童年合影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他的家庭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父亲被错划成“阶级异已分子”,在那个年代,这是一项非常沉重的罪名,足以让全家人抬不起头。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小波的诞生更是给全家添上了一大笔开支,家人为了盼望风雨早日过去,“大浪化小波”,因而,给他取名——王小波。

然而事实上,王小波的成长过程并没有“大浪化小波”,反而因家庭变故,在娘胎中受到惊吓,从小身体就极为虚弱,加上身边人时常的嘲笑讥讽,更让王小波的性格底色上多了一份幽默与叛逆。


▲1969年元旦,17岁的王晓波(后排右二)送朋友下乡时留影

17岁时,王小波被莫名其妙装上火车,被送往云南的一个农村插队,插队期间,他喂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别的猪都默默接受了人们的安排,唯独那只猪,一直反抗。大家因此都痛恨它,想尽各种办法逮住它,但谁也办不到这件事。那只猪依旧我行我素,春天到的时候还要谈谈爱情。


这只猪后来成了他永久的想念,成为他对自由、独立思想的一种精神映射。


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忽然感到烦闷疲惫,不像是二十一岁的人。他走在大街上,汇入滚滚的人流。那一刻,他想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很快就会变老。


当时王小波是个年轻人,他坐在傍晚时分的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他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他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1978年,当运动的阴影逐渐褪去,高考恢复,26岁的王小波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之后的他,远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回国后的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技术型的课程。直到1992年9月辞去教职,正式开始做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自嘲:“我40岁突发奇想要正儿八经写小说,中国的作家里没有这么晚开始写作的。”


写作的人是孤独的,王小波的孤独来得更加冷冽。王小波时常会听到黑暗时期的记忆与伤疤在召唤,有时沉默,有时叫喊,往往没有回声。他试图在黑暗中寻求自由,进而捍卫这种自由,让身体与灵魂得到解放,洗去贫乏。

他在沉闷的现实中找寻着有趣的生活:“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王小波(左二)

1993年,是许多文艺创作者的黄金时代。可这一年,却不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他写作完成并试图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一直寻找出版机会,却始终无果。没人知道他是谁。在生活的反复“强奸”中,王小波早已参透游戏规则: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去世前9天,落魄的王小波给好友李静看刚办好的货车驾驶执照,说:“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干这个。”李静后来回忆说:“我看见他走路的脚步很慢,衣服很旧,暖瓶很破。”王小波留下了一个寂寥、孤独而决绝的背影。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


正如他所处的那个荒唐年代,他用荒诞的文字来诠释世事,他用前卫的自由思想去打破藩篱,直到去世前,他都在用牙齿撕咬墙面做最后的挣扎......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王小波,这个离群索居者,不因异见而焦虑;不因落寞而悲伤;他的不合群,恰恰成为他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先决条件。

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往回看,尽管王小波依然时不时被大众提起,他的名字也化为一个“接头暗号”,然而特立独行的头脑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沉默的大多数依旧不会看他的作品。正如刘瑜所说:王小波代表的精神,在中国很缺乏。

▲1986年,王小波与妻子李银河驾车横穿美国时留影


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林,是这个思想沙漠时代中的绿洲。而我们是这片沙漠中的旅行者,虚无的沙子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王小波这片绿洲就是一处必不可少的精神栖息地。


为此,诚挚推荐一部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最好的王小波传记《王小波传》——


这部书对于尚未阅读过王小波的读者来说,是读懂、读透王小波的最佳入门之选;对于熟悉王小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对王小波及其作品与众不同的深刻领悟,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小波;即使是因王小波身上种种争议的而一直对他望而却步的读者,这本书所描写的王小波平实、质朴却又诗意的人生故事同样让人感动。


本书绝版多年,本次全新修订版新增梁鸿导读序言。我们有幸邀请到作者为本书签名,数量有限,长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内一并收藏《王小波作品全集》):


延伸阅读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权力与财富: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自由、权利与良知:三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文明的六个特征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现代人的五种痛苦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