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调查|清明,来一场超越生死的对话

八津社 八津社 2023-09-18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是一个纪念逝者的日子,同样也是一个对话死亡的契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教育无疑是缺席的。以“未知生焉知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似乎更推崇人们去思考如何活,对死亡这件事则往往避讳不谈。可是,死亡如史铁生所说是 “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更如村上春树所说将“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还如欧文·亚隆所说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因此,对话死亡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邀请到几位朋友聊了聊那些离死亡最近的时刻,也谈了谈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还探讨了在意识死亡、凝视死亡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意识 / 死亡

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许多人都曾有过濒临死亡的时刻:或许是骑单车时,与疾行的面包车擦身而过;或许是大病一场,病痛的折磨让抽象的死亡具象;或许是在漂流时突然翻船,连害怕都来不及就陷入缺氧;或许是一次误诊误判,让生命进程开始慌张……


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小来谈起雨天高速上车辆打滑的那次事故时还是会一阵后怕,“在这种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我来不及去想很多,也没有时间思考网上有人说的‘死前一分钟在想什么’,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是不是要死了’。”


瞬间的濒死感直截了当地告诉亲历者,死亡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事情,它可能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



如果说第一视角的濒死感给人带来的是瞬时而来的恐惧感,那么第三视角的旁观则更像一种审视,其情感体验并不迅疾,却会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契机忽然爆发。


小A在儿时看到被包裹在纸巾里的小鸭子时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只小鸭子闭着的、布满小血管的眼睛。”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JY用“一种哽咽的缺失感”来形容爷爷去世给她带来的感受,“在我有能力记住他之前,他就已经不在了。”


那些亲密的、熟悉的人的离去,无情地打破“存在”的幻想,宣告“消失”的事实,将死亡的真相血淋淋地揭开。


这些“离死亡最近的时刻”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侵袭而来,将我们震出稳定有序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避无可避地意识到死亡这件事。而如海德格尔所说,当我们的注意力从日常模式转移至本体模式、集中于生命存在本身时,对死亡的认知便从意识走向了凝视。



凝视 / 死亡

爱、记忆与生命实感


在JY看来,“意识死亡”像是匆匆一瞥、偷偷一窥,而“凝视死亡”则意味着更长久的打量、更深入的思考。


在对死亡进行了更长久的打量、更深入的思考后,JY意识到“死亡只是宇宙变化的正常演进过程,但死亡最让人悲伤的部分或许并非是个体的消亡,而是与个体相关的所有牵绊、所有纽带的断裂。”



的确,死亡是一个杂糅了亲情、爱情、友情等无数议题的复合体,历史学院2022级本科生遥遥和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L发出同样的感慨:“对死亡的畏惧源自于爱。”我们往往因为爱所以不舍分离、畏惧告别、害怕死亡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正是爱,让我们不惧分离、不畏告别,不怕死亡。电影《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爱与记忆之间的关系作出一种新的阐释:“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爱将记忆存储,以一种超越时空维度的存在,赋予微渺如蝼蚁的人类与死亡等一切庞然大物相抗衡的力量。



小A认为,相较于“意识死亡”,“凝视死亡”需要更多的力量和决心,“凝视死亡像是直视骄阳。而要去直视骄阳,去直面强烈的光和炽烈的热,是需要主动调用许多心理能量的。”


小A对于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一书中所提到的“肉体的死亡会摧毁我们,但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我们”这一理念深表赞同,她认为凝视死亡其实也在凝视生命,“对死亡的凝视会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一种新的认识,现在的生活状态、人生的有限性等等”,在这样的一种觉醒体验之后,我们也才能重新审视生活,意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不必要的,“然后坦然地去接纳”,小A如是说道。


当动用更多的力量和决心向死亡投以更长久、更深入的注视之后,我们发现了联结生死的爱与记忆,明白爱与记忆会让人们眷恋生命,同时能帮助人们悦纳死亡;我们还感受到“死亡”这轮骄阳所辉映出的光与热,明白思考死亡实际上也是在思考生活,是去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是去重新排序自己的欲望


然后呢?在看见爱与记忆的力量之后,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那么 / 然后呢

面对死亡,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提起死亡的必然性,小来想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在小来看来,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死亡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生命周期的限定性、衰老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加深对死亡的了解,努力接受个体生理的必死性、接受医学治疗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死亡真正降临之时能更平静、也更从容。



JY也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她将生命比作一列已经有既定终点的列车,“我们每走一步、每前行一公里,就离死亡越近一步、越近一公里。”


在明白“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后,JY选择将目光从生死两点移向生死之间,“去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能体验什么、感受什么。”正如历史学院2020级本科生小风所说:“凝视死亡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当下,相反,凝视死亡正是为了活在当下。”


电影《人生大事》通过探讨死亡、家庭与爱的关系,同样向我们传达了“要去感受真正活着的感觉”这一观念。生死两点的确固定不变、不可更改,但就像JY说的那样,我们仍然可以在前往死亡的过程中决定要走哪条具体的路、体验哪种生活,去感受真正活着的感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实感



在重新审视生活后去感受真正活着、创造生命实感。那么,在看见爱与记忆的力量之后,我们要如何做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给出了答案:“首先要诚实,其次要正直,最后要永不相忘。”我们固然无法挽救任何一条必然逝去的生命,但我们却可以记录每一条逝去的生命以及生命逝去背后潜藏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无数议题。通过记录、通过记忆、通过铭刻,我们可以建造起一道跨越生死、超越时空的桥梁,用以抵抗一切如死亡般的庞然大物。


“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这是《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的,也是自身的与他人的、远方的与附近的、可以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创伤叮嘱我们的——我们要永不相忘





(文中小来、小A、JY、遥遥、L、小风为化名,特向所有受访者表示真挚的感谢)




采访 | 包青川 沈文慧 王玮璇 王楠忆 肖涵 张林慧

撰文 | 张林慧 沈文慧 王楠忆 肖涵

编辑 | 王玮璇 包青川 张林慧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审校 | 张林慧 沈文慧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