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朽的师魂!著名教育家朱小蔓逝世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据《中国教育学刊》消息,2020年8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朱小蔓,1947年出生,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1993年以来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教育哲学专题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专题研究”“农村教育专题”等理论课程。其专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被评为2006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等等。


她从政多年,却始终对于学术科研有着热爱之心;

她从教多年,始终倡导对孩子情感和幸福的教育。

她是学生眼中的充满师爱的引路人,同伴心里不计名利的教育者。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南京师大学生一年多前的一篇文章,走近可亲可爱可敬的朱小蔓教授!

01





一个从政多年却保持初心的科研者

1973年朱小蔓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


在这漫漫的求学过程中,她认为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光就是和鲁洁老师等一些科研人员探讨问题时的激烈场景。彼此之间为学术科研而争论,却秉持着同样的对于学术科研的热爱之心,总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浸润于学术科研的探讨求知过程在她的心里深深埋下了学术科研的种子,这粒种子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生长成大树;在从政过程中,学术科研这棵大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从政不是她的本意,但出于自己的革命情怀,她还是选择了教育和政治双肩挑。从政的过程是繁忙的,但朱小蔓凭借教育家的敏锐观察力,从这些繁琐的事物中发现所做工作的经验、感受都可以转化为教育思考能力,使知识和实践产生联结。


无论多么疲惫不堪,只要谈及学术问题,她总能立刻变得神采飞扬;她的眼睛慢慢放光、面部表情渐渐生动、思维越来越活跃,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教育仿佛她全部的动力源泉。

与她一同求学于南师的鲁洁先生这样评价她:“让我欣慰的是,她做了三十几年行政,似乎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


对于这样一位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学术科研初心的教育者,我们肃然起敬。时光会消磨很多东西,却无法磨去朱小蔓的学术科研之心。



02





 一位伏下身来看见学生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她反对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她始终提倡着情感教育。朱小蔓教授说过:“如果学生的情感心灵没有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僵硬,那么开放的、自由活泼的心灵便是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学生心灵始终是她关注的重点。

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朱小蔓教授

她的学生刘慧(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恩师:“真正的师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中,由教师的言行表达出来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情感教育之魂不仅体现在她自己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她对教师的指导上。她倡导以发展教师的“情感人格素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倡导教师要竭力做到伏下身来看见学生。


同时,她还创建了情感师范教育,倡导在各级师范教育中,加强对师范生情感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师范生不仅在认知、技能水平上达到师范教育目标,而且在未来的师范职业中,能够与学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胜任对学生情感导向的教育工作,将来真正能够做到伏下身来看见学生。



03





一位倡导教师情感表达的教育家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这是朱小蔓在做讲座时引用过的 《学会关心—一另一种教育模式》中的一句话。


朱小蔓认为情感素质及其表达能力原本是教师专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对此缺乏关注。这种教师情感表达的缺乏即使在职后也并未得到改善。她始终认为外显的情感能力背后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情感表达的适切性在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否站在为学生提供援助的立场,做出妥帖、智慧的处理。


在《中国教师》的专访中,她说:“如果教师具备情感素质和能力,锻炼出足够和适切的敏感,就能比较顺畅地沟通和应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对教师和同伴做出关心的回馈,那么,教师也就能在职业生涯中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乐趣和价值,享受自己的劳动。”


从朱小蔓教授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表达既是自身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源泉之一。

朱小蔓教育语录

  1. 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不但他自己是走不远的,而且也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校里,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的。他常对教师说,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这句话看似平凡,其实是他的人道主义教学观、教育观的表达。


  2. 教育质量是面对每一个鲜活的学生,面对每一个教师活的生命,教育质量首先是学习者和教师自身要有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教育质量不是只培养少数尖子,只出人才,甚至大人才,教育质量也不仅仅靠一部分教师,不仅仅靠一部分教育家式的优秀教师,教师质量要靠整体教师队伍的精气神调动起来。所以,我认为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说还是培养人的道德良知和培养人的共处能力。


  3. 儿童时期的生命成长、人性的发育,一定要有与人正常、良好的关系相联结,孩子与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很重要。孩子在其中得到真实、惬意、自如的情感体验,这是人正常发育的根基,是健全人格成长的保障,是为他们的生命之树播撒下一粒饱满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原野中埋下一个壮实的根基;它也是如吉登斯所描述的“信任感是人的生命疫苗和保护壳”。


  4. 我希望,让我的研究流泻出自己对人生、对教育理解的思想小河,从此把我带到心仪之所,进行自愿的人生劳作。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中国教育学刊等

编辑:花花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2020年深圳直属学校及十区“年度教师”出炉!有你熟悉的老师吗? 2020-08-06
她,就是深圳教师中“乘风破浪的姐姐”! 2020-08-05
从民办二本生到华为201万年薪“天才少年”,他的人生太励志了! 2020-08-04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对广东考生有何启发? 2020-08-03
李镇西:素质教育妨碍高考成绩吗? 2020-08-02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为了不和我们失联走散,请大家根据下面图里的教程给我们加星标,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