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鹏君:一所自然而真实的学校是怎样的?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扫码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备注“入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近日,“2021未来学校设计创新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成功举办,和平实验小学宋鹏君校长应邀参加,并发表主题演讲。



宋鹏君,一位教龄即将满30年的校长,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名师说(mingshishuo)”曾多次发文谈到和平实验学校以及宋校长的一些事迹。在这次论坛上的发言,宋校长不改直言本色,金句频出!


她说:

  • 教育工作,得懂孩子,也得懂课程设计,设计的起点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了解孩子的现状和需求,终点是通过评估孩子上完课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更高的需求。


  • 深圳市没有任何一间学校的孩子,能够天天看着,从打桩、到基坑、到建筑,看到一个学校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 未来教育是什么?是不受学校围墙的限制,热爱教育的社会精英和家长,都可以走进学校,参与教育。


  • 在童年阶段,学校就是一个比家大一些的地方,一个彼此熟识的大家庭,儿童情绪情感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 如果把孩子保护得安全,就是最大的危险,让孩子适度探险是很重要的事。


  • 人员密集的地方,行为准则就得是为大家的舒适方便,控制自己的舒适方便。


  • 头脑反应没那么快的孩子,最初只是“愚钝”一点儿,看客和听众当久了,就不再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成了“愚昧”。


  • 美,是个性化的,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能重复,在学校教育中是匮乏的。

……


在宋校长的演讲中,和平实验小学被赋予了更多教育目的,每个角落都承载了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园是师生的大家庭;校园是喧闹而又平静的;校园是孩子适度探险的地方;校园还是孩子感受美、学会爱的场所。


独特的校园设计与教育理念深深打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大家纷纷为学校“用设计挖掘校园灰空间的价值”这一探索与实践点赞。


从校长到建筑设计师,宋校长都有哪些思考与探索?又是怎样的一所学校打动了设计师们?今天,师说君为大家分享宋鹏君校长当日的演讲全文,一起探寻其富有思考的校园设计理念。


空间的改变对教育关系的影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设计师,大家早上好!


再过三年,我从教就30年了。应该说,我很懂孩子,不能说很懂教育,至少很懂孩子,怎么懂呢?基本上是站在教室门口看两三分钟,哪几个孩子是老师头疼搞不定的,就基本知道了。多年和孩子打交道,脑子里有大数据。不但看到今天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个孩子以前的教育过往,也看到孩子以后步入社会,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都是时间和样本的积累。


教育工作,得懂孩子,也得懂课程设计,设计的起点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了解孩子的现状和需求,终点是通过评估孩子上完课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更高的需求。


今天在这里说的是建筑设计,这方面我是个小学生,我开始接触建筑设计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时我轮岗到南山外国语学校科苑小学当校长。这所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深圳湾,春茧体育馆的正对面,2005年建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24个教学班的规模。


到了2014年,这所小学里装了多少个学生?整整装了四十几个教学班,两千多名学生。深圳这座城市发展快速,人口大量涌入,教育这一块欠下了不少债。8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000多学生,老师被挤到了天顶上,搭了一个轻钢工棚的临时建筑办公。


学校改扩建从立项、设计、招标、到开工,整整3年。改扩建动工,操场和小花园圈了起来,拆掉操场边图书馆的二层小楼,学校就只剩下6000平米的一栋教学楼。一至四楼的教室全部腾给学生当教室,没有什么功能室。老师上完课就回楼顶,为了安全,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到楼顶加建的办公室。


师生之间的交流全靠在课堂上。家长们可以说是总体学历素质最高的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达到60%以上。学区的房价在全市也算顶尖。家长期待这么高,学校硬件条件不像样,教育满意度可想而知。


把学到的全部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引导孩子有一种积极的正向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毕竟,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遇事保持积极正向的态度,是可以为孩子养成的。


我通过网络直播家长会给家长说,深圳市没有任何一间学校的孩子,能够天天看着,从打桩、到基坑、到建筑,看到一个学校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我们请冯果川老师通过网络直播给全校孩子们讲建筑。冯老师热爱教育,特别会讲建筑故事,孩子们听得也是兴致勃勃。也许建筑梦就此埋下种子,下一个“柯布西耶”就在这群孩子里。原本家长是很恼火的,觉得一边在学习,一边在打桩施工,噪音、粉尘、安全,都是大问题。转变个正向的角度去看,想法就改变。


另外,改扩建三年没有运动场,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又动员家长,虽然学校没有运动场,但是孩子的体质一天都不能耽误,学校旁边就是最美的深圳湾,我们联合起来小手拉大手,以家庭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社区为单位,组织一个“小马快跑”的活动。“马拉松打卡”,一个学期积攒够一个马拉松里程,叫“小马快跑”,累计两个马拉松,就叫“小马乐跑”,存够三个马拉松,就叫“小马爱跑”。设定这样的等级,家长、孩子和家住得近的老师积极参与,生生、师生、家校之间又多了一个深圳湾跑步的链接。


我离开南外已经有4年了,现在去深圳湾的时候,还经常看到学校的孩子家长一起跑步的温馨场景。参与了学校改扩建之后,我对建筑特别感兴趣,旅行时总要去看一看当地新老建筑,视野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样子,也有了新的眼光。


这个过程,它就隐含着对未来教育的理解,未来教育是什么?是不受学校围墙的限制,热爱教育的社会精英和家长,都可以走进学校,参与教育。打开一个窗口,让孩子来认知世界,找到他们未来的、可能的梦想的种子。学校的设施有局限,可以走出去,进行社会与自然的探索、进行运动。


一期改扩建还没结束,领导告诉我说,要满足家长学位诉求,政府协调了旁边6000平方米的地,继续进行第二期改扩建。学校从24个班,到48个班,再到56个班。以我在小学工作多年的经验,规模两三千人的大学校,对孩子身心影响是不好的。孩子们应该认识学校所有的老师,孩子之间也应该互相熟识,那种情感联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很不一样的。


我认为在童年阶段,学校就是一个比家大一些的地方,一个彼此熟识的大家庭,儿童情绪情感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以我的能力,办不好大规模的学校,所以我申请调离到一间小小的小学。


大家都很关心教育。关注教育是好事,但是更多人关心的是“我的孩子”的教育,而不是“我们的孩子”的教育。建不建学校不要紧,只要我孩子读书能报上名。教育公不公平不要紧,只要我孩子能挤进名校。学位太紧张孩子读不到名校,家长会找教育局领导上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不高没关系,只要我孩子有好老师教。进了名校千方百计要分个好班,如果更换老师,家长又会来学校找校长。


今天有这么多设计师在这里,如果大家都能来关心“我们的孩子”的教育,去了解学校里孩子和老师的现状和日常,既尊重需求和起点,又关注未来和成长,关注今天和明天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就会设计出更好的学校。冼主任上一次在跟我提到,有些校长不懂建筑,也不关心教育改革,一切都希望方便学校管理。冼主任说,我们是在给未来设计学校,不是给现任校长设计学校。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是坚守理想和准则,还是向现实妥协让步,特别重要。


2017年6月份,我去筹建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设计师李伟老师说学校建设规划是2014年做的,图纸已经定了,准备招标开工。2017年11月到2019年9月,学校建设的一年半,我就成了区工务署、设计师和工程建设方最头疼的那个人。我没有要求变更建筑材质,更多是建筑空间使用的合理性探讨。


*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


在过程中,我了解了建筑规范的要求。设计师也理解了教育、学校、孩子的需求。建学校应该如何平衡国家规范、设计师的审美、学校的文化、校长的管理,或是把一切都放下,根据孩子的需求,未来的需求去建学校,这是一个问题。学校的灰空间就给了回答这个问题很多的可能性。


图纸和经费都定了,校长要做改动,总要有合理的理由。把问题当课题做,我们申报了教育部的课题,研究社会对未来学校的种种期待,空间的、课程的、家校关系及教育生态的期待。我们锁定了4组关系,要在学校建设时重点研究。



第一种是自然和人文的关系。除了材料、环保、安全之外,更有怎么样让在学校环境里的孩子更多与自然链接?学校占地面积小,几乎没有可以种树的地方,怎么办?


我们选种了三棵树,每一棵树都赋予人文故事。比如南校门口,种了一棵很老的广西秋枫。


建学校之前,它就长在这里多年。建学校时,我们把它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等学校建好了,我们再请它回来,旁边放了一块大花岗岩,也是建设时工地挖出的。一树一石,请它们站在学校门口,告诉进出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对自然要尊重,对昨天要尊重,它们是比我们更早来这里的。


*秋枫


学校中庭也种了一棵树,是跑遍了中山的苗圃,选出的一棵铁冬青。树形非常优雅,一棵分了两枝,像并蒂莲一样。学校有个课程项目叫《儿童社会情感课程》,支撑人发展的三个支柱,一是工作,二是家庭,第三个就是友谊。


但是,怎么样去选择配偶、经营家庭没人教过,怎么样去选朋友、培植友谊,没有人教过。所以,有人说:学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学校设计“儿童社会情感课程”,就是要教给孩子如何去与他人链接,建立忠诚的友谊,耕耘维护友谊之树,使之长青。


这棵铁冬青,一棵发两枝,孩子们都叫它“好朋友”树,肩并肩站在学校庭院里,每学期开学,老师照张全家福,各班拍个大合影,周五的好朋友日,孩子们自由着装,和好朋友穿同色衣服,也可以在树下拍张合影。来学校的客人,一定会在这棵树下合影。


*“好朋友”树


第三棵树叫花叶榕,种在学校的二楼平台上,苗圃的主人养了它20年,把一棵看不到主干的灌木,养成了两米多高姿态优美的大树。成不成栋梁之材,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有爱、期待和时间,没成才的树也有了优雅美好的姿态。这是自然与人文的一种连接,它不在乎你种了多少树,而是你种的每一棵树,与每个人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关联。


*花叶榕


第二个关系是“安全与探索”。有些校长为了安全,特别强调学校不能有任何碎石头,怕孩子扔。跟我们一起做课题研究的香港大学的高岩老师跟我说起,周末他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他们竟然捡了小石子想从很高的地方往下丢,他很吃惊,赶紧阻止。为什么受过好的教育的孩子都会想扔石子呢?因为学校里没有石子,家里没有石子,老师和家长都没机会好好教导孩子不能乱丢石子。那孩子到了社区里,也不知道,捡了石头就往下丢。我们学校里很多地方,都铺着碎石子做装饰。如果连孩子乱丢石头这件事都教不好,那我们就不要办学校了。


我们学校还有最传统的,那种能荡很高的秋千,底下就是水泥地,不少领导说宋校长,你要注意校园安全,万一孩子摔下来了受伤怎么办。我觉得,受伤了,旁边就是校医室。如果把孩子保护得安全,就是最大的危险,让孩子适度探险是很重要的事。学校地下正在建设攀岩墙,大型蹦床,大型攀爬架和滑梯,都是让孩子去冒险。


老师们会把安全教育做在前面,让孩子在冒险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包括体育老师,最先教孩子的就是如何摔跤,不会摔跤,一摔就受伤了,会摔跤,倒下时就会去泄力,就不会受伤,所以不能以“安全”为目标,把孩子养在一个笼子里,得让孩子在学校里有探险的机会。对于小学生的活动,都会在老师视线可及的地方,有不当的行为,或者紧急情况,保证孩子在第一时间都可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


第三个关系是“集体与个体”。传统学校是固定的人,坐在固定的教室,统一的时间,统一打开课本,统一回答问题。现在各种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孩子更期待个性化的发展,跟需要学习社会交往,探索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尝试解决复杂问题,学校的空间是不是能够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独立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讨论,社团活动学习的地方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学校,可以找到适合各种班、组、群、团和个体学习的空间。国画的布局技巧是“疏能走马,密不透风”,我们学校也是这样布局。开阔的地方,远山、草坪、秀木,给人诗与远方的遐思,密集的地方,谈话的音量都得有细致的要求。有的孩子是自带音响的“小喇叭”,我们就要不断提醒他,不影响他人,交流要用窃窃私语的一级音量。人员密集的地方,行为准则就得是为大家的舒适方便,控制自己的舒适方便。



室内空间像室外,室外空间像室内。学校的二楼有个小型的教师图书角,书架和会议桌就是在教室外的环境,为了防止雨水影响,我们就用铁箱种了一排竹子,形成一个绿色的围墙。阳光下竹影斑驳的投在桌面上,老师和孩子们的使用频次很高。开放图书角外面,是一个50平米个小平台,设计上留了白。



最初,我摆了遮阳伞和户外桌椅,希望师生交流谈心。但是因为太热,没有人愿意去。现在,我们让他飘了几朵绿色的云彩,就是做几个云朵样式的不锈钢超大盘子,上面用无纺布种上厚厚的草甸子,把草坪架高,形成几个凉亭。下面的花园用大花盆,种可以开花也可以结果的植物,石榴、树葡萄等等,地上铺上阻燃防霉处理的软木屑,孩子可以在这里看到昆虫和植物,看到四季的变化。


我到哪里学习或者培训,或者去其他城市的时候,都想着怎么样把见到的好的东西带到学校。我们最初是看到一个机场等待区凉亭的造型,第二次看到是在南京的一个公园,制作在地上的这样云朵的形态。我跟园林设计师李建波老师说,能不能把绿化撑起来,成为一朵绿色的云,有一种飘动轻盈的现代感,后来我们就真的实现了这个想法。



接下来,我们说说学校教育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学校设计时校长总是想怎样方便管控学生,为什么孩子的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而老师更多时间不是教研或与学生交流,而是批作业?


国家规定公办幼儿园师生比是1:6,就是1个老师对6个学生;公办中学师生比是1:13.5。大家猜一猜,小学的师生比应该是多少?有人猜比较好是1:8,有人猜至少也应该是1:12,答案是公办小学的师生比是1:19。


如果以学段,小学是孩子在学校时间最长的6年,没有哪个时段比这个时间更长,如果小学一、二年级参照幼儿园,那可以是1:6,五六年级孩子大了,参照中学,可以是1:13, 1:19的师生比相当于一个小的摩托车拉了一个大货柜,拉不动。


一个班级45到50人,如果一节课40分钟,请问每一个孩子跟老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有多久?我算了一下,48秒,48秒什么意思?有孩子和老师对个眼神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常常像是一种宗教宣讲活动,老师的讲课必须有很强的情绪带入,孩子坐在下面听,与老师的讨论是“聪明孩子的特权”。头脑反应没那么快的孩子,最初只是“愚钝”一点儿,看客和听众当久了,就不再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成了“愚昧”。


学校设计的建筑面积再大,设施环境再好,孩子们都是在像飞机仓一样的教室上课。课堂沉默和压抑,下课疯狂和释放。我曾经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观察,课间嗷嗷大叫的孩子,让他单独说起话来,表达都显得怯懦而不自信,不善言说,也不爱阅读。想必这些孩子上课没有机会参与讨论、实现自我展现。再看看老师,61%的时间都在办公室。


一位老师每天上三节课,120分钟。大家觉得老师好轻松,老师在改作业呀。以数学和英语老师为例,教三个班,就有150本作业等着批改。一本平均两分钟,就要花5个多小时改作业。老师愿意留这么多作业吗?不愿意,是因为在课堂上跟孩子没有互动的时间,所以才通过作业这个窗口来和每个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么可悲的事儿。所以,大家经常要求教师什么少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又能了解学习情况,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师生比降下来。


我们研究师生在校的时间和行为,改变空间格局和时间的安排。学校一楼被中文、英文、科学和艺术图书馆铺满,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教学楼二至四楼最核心的三四百平米,设计成师生共享的像玻璃盒子一样的学习枢纽,玻璃门都是可以旋开的,学生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老师可以随时看见学生,老师总是被人看着一言一行都是示范。


陶行知先生说:“大做样儿,小学样儿。”学校的教辅岗位,多由学生家长和全职妈妈兼任,比如几个图书馆的馆长,校医室的医生,电教人员。学校外请了艺术家参与艺术课程开发和社团。人员的活水是开放的。


*学习枢纽


为了让学习的时间更加整块,让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以发生。文艺学院语言和艺术课60~90分钟,操作类课程90分钟,还有些老师讲解或学生练习为主的课15~30分钟。取消学校整体上下课铃声,各班级自设上下课铃声。一个班下课,其他班在上课,窄窄的走廊不再拥挤了;狭小的洗手间不再拥挤;喧闹的校园慢慢安静下来了。为了不影响别人,不打扰别人班级上课,孩子通过音量自控和行为自控,提升了自制力,理解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张扬自我才是无害的。


15年前,我工作的学校是经常有学生磕破了头,磕掉了牙,怀孕的老师下课时间不敢离开办公室,最离谱是一位年轻数学老师,曾被下课疯跑的学生撞倒骨折,拄拐三个月。


这样的事情,在和平实验学校都不会再发生,因为下课的必经通道,就是那个叫学习枢纽的玻璃盒子,孩子一激动,行为失当是能理解的,每一位老师看到、听到,都会马上提醒、引导和帮助。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家长,都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和平实验已经是共识。


我们希望继续模糊下课和上课界限。上课向下课靠拢一步,课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而学习的路线图和资源包教师提前就下发给学生,学生有了更多时间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准备课上的发言和讨论。课上不要求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讨论交流的习惯,是老师花大功夫培养的。


以交流、讨论、展示为主的课堂,学习的地点也不限于在教室,学习枢纽、一楼的图书馆、庭院的大台阶,只要不干扰别人的学习,教室可以无边界。下课也不能肆无忌惮的疯狂撒野,公共场合公共秩序的学习,就是在每一个课间养成的。


今年2月份,我校图书馆的窗户边,放了一幅水墨写意《春笋》,窗外是个小花园,因为位于两个图书馆之间,园里就是铺着碎石,种着萱草、蕨等安静植物,花园的角落种一丛竹子。


我经过小花园,忽然发现有两根高高的嫩竹,在水墨竹笋的正前方发出来。太神奇了!根连着角落的那丛竹子,它们穿过了整个花园,在国画正前方,从碎石里钻出来,直直地站着,与画中的春笋互相欣赏。



教育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反应,陶行知先生说的大做样小学样。这两棵竹笋也是在提示我们,孩子随时看到老师,与老师建立情感联结,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美,也能影响植物美,是个性化的,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能重复,在学校教育中是匮乏的。我们生活的街区,生活的日常,也缺少美。以至于大家对审美的要求,对美的感受力很低。建和平实验,除了为孩子们营造美的学习氛围,也会到博物馆和艺术馆上课。我们把艺术课分为基础、选修和社团三个阶梯,每个孩子每年可以选择两门艺术选修,如果从中发现了自己的艺术兴趣,再进入社团,进行特长培养。


*艺术选修


学校最美的是孩子与老师柔和的目光,温暖的笑脸,良好的行为。最好的学习空间就是师生能在一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自由学习、自由对话的机会,这空间是温暖的,是互相支持的,是有归属感的。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灰空间”。灰度,能让每种色彩都不再刺眼跳跃,和谐相处。灰度的空间,个性化生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空间。在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前提下,生命就有了更多可能性,有了绽放色彩的机会。我希望除了教室之外的空间,都是师生共享的灰空间,都是可变的,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我对“灰空间”的理解。


本文转自:Happy和平学园

编辑:柳柳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一位小学校长的反思:我们如何造就了“空心病”的孩子?

2021-01-05

这位深圳女校长录了一节“反对网课”的网课,获赞无数!

2020-02-24

那位火遍全网的深圳女校长又开讲了!为啥作文里没有爸爸的爱?

2020-04-08

网红校长再开讲:想让孩子“自觉”,得从三方面抓起

2020-09-1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