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首发!《2022数字藏品研究报告》出炉,读懂NFT中西方价值捕获的分化之路
随着NFT火遍全球,国内市场也闻风而动,作为一个舶来品,NFT进入中国市场后,更多是以“数字藏品”的身份出现,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在显现,炒作泡沫和炫技猎奇现象不止,合规监管亟待共识。
正本清源,NFT数字藏品之于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本土化的生命力?这场“归化改良”的实验,会碰撞和发酵出怎样的落地成果和商业反应,因此,算力智库《2022数字藏品研究报告——NFT:中西方价值捕获之路的分化》首发出炉!试图通过总结数字藏品在国内国外的发展脉络,揭秘NFT中西价值捕获之路的分化和差异性,国内数字藏品的特殊性和产业生态图谱,以期为NFT数字藏品的交易落地以及未来行业合规提供一些思路。
一年前的同一天,2021年3月12日,英国佳士得拍卖行以6940万美金的价格成功拍卖了一幅名为“Five Thousand Days”的NFT作品,这是佳士得拍卖行历史上第一次拍卖NFT作品,加密艺术浪潮也因此拉开序幕。
NFT这种新兴的艺术载体和虚拟表现形式,为艺术家提供更多元场景,来拓展人类创造力的新边界,也让其迅速“荣升”为艺术圈的“宠儿”。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展览馆以及原创艺术家尝试在NFT领域探索作品的更多可能性。
2021年6月23日,支付宝联合敦煌美术研究所,在“蚂蚁链粉丝粒”的支付宝小程序上全球限量发布了16000件名为“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NFT皮肤。腾讯紧随其后地在8月2日上线了国内首个NFT交易App并取名为“幻核”,首期限量发行300枚“十三邀”的黑胶唱片NFT。这三款NFT作品的发布,也宣告了国内的头部公司正式在NFT赛道开始布局。而在10月23日之后,支付宝的“蚂蚁链粉丝粒”以及腾讯“幻核”上发售的NFT全部改名为数字藏品,这也标志着NFT的本土归化,从命名的改良开始,数字藏品一称奠定了中国将走向无币化NFT的基调,弱化了NFT 的二次交易属性和金融特征,更符合国内监管要求。
(1)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从买卖方市场来看,海外NFT市场暂时供大于求,处于买方市场。相对简易的NFT发布流程和完全放开的二级市场,导致海外NFT的铸造数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且项目销售热度往往取决于项目内部因素。国内市场由于目前对数字藏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并不完善,为了避免国内数字藏品出现和海外NFT作品一样的虚拟货币的连带关系及二级市场炒作,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目前采用了PGC模式发布的模式,即定时限量发布。鉴于国内市场巨大,PGC数字藏品完全处于卖方市场,通常藏品一经推出,即刻售罄。
(2)作品种类和创作方式
从作品种类和创作方式来看,国外绝大多数NFT作品以个人原创为主,新用户创作NFT作品的自主性很高,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NFT、设置交易版权费比例、作品的数量、格式等。而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的创作则以平台与历史博物馆、知名艺术家合作为主,普通艺术家的作品占比相对较少。
(3)定价方式以及二级市场
以Opensea定价方式为例,创作者在完成创作之后,发布在Opensea平台可以选择:一口价,竞价,或者捆绑销售。最终作品经OpenSea平台审核过后便可处于待售状态。OpenSea为了进一步激励用户创作热情,提高市场活跃度,推出了 Collection Manager (作品管理器)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在首次发布NFT时无需缴纳Gas fee,而等到NFT成交之后用户再缴纳相应的Gas费用,并且用户出售NFT的Gas费用会随着成交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而且降价幅度明显。与此同时,Opensea完全放开二级市场,并且鼓励用户进行二次交易,NFT价格更多是会随市场行情和供需关系而波动。
而国内市场为了防止投机炒作数字藏品,以及潜在的洗钱风险,平台同批次发布的数字藏品采用统一的市场售价,而藏品的定价权通常掌握在平台或者机构的手中,即平台“主导型”议价,且绝大多属平台并不开放二级市场交易。
估值定价的转变便是重要体现,艺术产品将由平台主导型议价模式向“市场化”倾斜,即所谓“创作者经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头部NFT交易所更注重活跃的用户氛围和独特的社区机制,例如 Foundation 采用创作者邀请入驻制,以保证平台藏品的高质量;SuperRare 焦点对准社区用户积极性的调动,提高数字藏品供给质量。
创作者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容创作者的地位,减少中心化平台的抽佣分成。通过数字藏品(NFT)内嵌的智能合约,创作者能从后续的流转中获得持续的版税收益。从某种程度来说,分解了垄断和权威,艺术行业的上下游分工更趋向于公平,创作者的话语权提升,人人皆可“出圈”,而不再是画廊独大、平台占重头,对构建健康的创作生态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数字藏品领域隐藏的巨大价值吸引国内企业纷纷入局。据报告统计,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的发行平台多达38家,而依据藏品的发行质量,数量,文化内涵,平台自身流量及区块链底层技术性能等综合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梯队。
(1)商业模式:数字藏品的核心竞争力将由发行方背书向内容品质、运作机制等多要素转化
随着发行渠道的多样化,平台发行数字藏品的核心竞争力会慢慢转移到藏品本身,因此提高数字藏品本身多样性以及艺术品质将变成影响销量的核心因素。
(2)基础设施:数字藏品的二级交易市场、发行渠道、跨链交易有望进一步开放,文交所或可成为二级交易试点第一站
由于我国正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市场需要同步加紧监管机制的建设,防止数字藏品的投机炒作及藏品金融化。但伴随市场以及监管体制的日益完善,预期国内也将会逐步放开数字藏品的二级交易市场、发行渠道、跨链交易等,而文交所等官方指定的文化产权交易场所或可成为数字藏品交易落地试点的第一站。
(3)监管机制和合规政策逐步完善健全
国内现阶段对于数字藏品的基本共识为“严防炒作”,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这一点并不难实现,由于绝大多数平台采用的是联盟链技术,确保了各个平台对藏品交易以及数据处理方面处于可控的范围,能够有效的防止市场炒作行为。但即便如此,市场上依然存在着投机行为的隐患。
依靠企业的自我约束对数字藏品的市场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尽早“明确数字藏品和相关业务活动的本质”并“建立健全应对数字藏品交易炒作风险的工作机制”“加强数字藏品交易炒作风险监测预警”,参照虚拟货币相关部门的立法体例,完善数字藏品立法规制体系,确保数字藏品行业处在一个安全可控的发展轨道之内。
END
● 往期推荐
欢迎投稿
hehaohua3h@163.com
文章所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敬请注意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