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LINK 回顾 | 杭州 · 设计 · 一体化
本次LINK由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gad · line+ studio共同举办,系“空间赋能:孟凡浩&朱培栋建筑设计实践作品展”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三场。论坛由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党委书记王国钰担任学术主持,以“一体化”为主题,集聚杭州建筑设计行业的实践者,分享探讨在过往与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如何执行与实现“一体化”设计,从而完成设计落地与价值溢出。
欢 迎 致 辞
学术主持
王国钰 | Wang Guoyu
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党委书记
王国钰:本次活动由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line+共同举办,疫情之下,我们将与会人数控制在了50人以内,促成了这次小范围的亲切交流。我们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去提升杭州整体的创作氛围,在我看来“交流”就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今天把杭州各个大院的领导与青年建筑师们召集到LINK这个平台,把在一线工作的建筑师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大家共同的提高才能带动整个群体的进步。感谢line+有这样的学术情怀来发起LINK活动,也感谢各位业内新老朋友们的到场,希望今天的交流能带给大家有关“一体化”设计实践更深刻的思考。
分 享
01
一体化赋能
△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 贵州龙塘精准扶贫设计实践
△ 某佛堂
△ 杭州灵隐寺西线地块概念方案国际竞赛
△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行业的现状让建筑师处境越来越趋于边缘化,所谓的“一体化”其实就是建筑师应该去扮演一个主动打通上下游产业的角色,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为资本保证投资回报,赢得彼此间的信任实现价值利益的共享。我们希望去回应这个时代,在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下,挖掘建筑本体之外的价值,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层领域,释放建筑应有的力量。
王国钰:孟凡浩以四种赋能分享了他的项目实践,他所阐述的“一体化”已经不是狭义上的建筑工程内的“一体化”设计,而是延伸至城乡融合,上下游产业链接的“一体化”。接下来有请两位省勘察设计大师——黎冰与姜传鉷,对孟凡浩的分享进行点评。
黎冰 | Li Bing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总建筑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回到孟凡浩刚才的分享——“空间赋能”,其中第一个“模式赋能”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建筑思考,是在做设计前期就应该设定好的项目方向、运营策略、宣传以及最终效果等等。其他三个赋能——类型、材料、形式,则是我们所有建筑师都脱离不了的问题,值得每个建筑去挖掘的专业技术上的深度。
另外我也抛出一个疑问,那就是line+是如何实现“组织赋能”的,line+这样的设计组织是如何产生的,希望在之后的讨论中可以得到解答。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第二设计院 院长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设计院 总建筑师
朱周胤:安吉余村年年有余研学中心是一个刚刚落成的项目,正好借今天“一体化”这个主题来做一个复盘。通常来说,“一体化”是在设计阶段对室内、景观、结构、设备等专业进行通盘考虑,最后以高完成度实现作品。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基于客观条件建立起“一体化”的设计逻辑,使得空间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好像为不同种类的列车建立起统一的轨道,使其抵达相同的终点。
△ 安吉余村年年有余研学中心鸟瞰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安吉的余村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当地政府想在这里建立研学中心,进而推广“两山”理论。项目基地是一个大约有十五米落差的三角地块。基于场地的优异环境与研学中心庄重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看得见青山,听得见绿水”的设计思路,并提取了“通透”与“高差”两个关键词,建筑、室内、景观等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
我们试图让建筑浮起来,以依山就势的轻度介入减少对场地的干预,正如苏东坡作诗的“随物赋形”,让设计契合场地、环境与功能,自然生成。我们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留树种丰富的现场植被,将场地内原有的溪水、植被、石头等进行整理疏导,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这个项目最后得到了绿色建筑三星级的认证,成为当地生态建筑的实体样板。
王国钰:朱周胤通过一个项目详细介绍了在特定的主题、特定的环境中,是如何把设计和环境融为一体的,非常精彩。接下来有请杨书林和蒋骥进行点评。
杨书林:我曾到余村现场看过这个项目,设计很好地回应了“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一种建筑都是有性格的、有尺度的,这个项目打破了常规党校中轴对称的布局逻辑,通过对山势的把握展开设计,在建筑立面、形体和空间生成上也做了创新变化,融入了安吉的山水环境,实现了十分精彩的呈现。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 / 总建筑师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蒋骥:今天来到LINK的活动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正能量的趋势。
第一个就是今天的主题“一体化”,这正是我们行业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想摆脱现阶段这种“小作坊”式的工作方式,就要跟材料商、工厂等上下游产业做好协调工作,最后形成一个精致的、完善的、由内到外的一体化作品。
第二个是,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正在逐渐改变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甚至在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这正是我们建筑师在积聚了能量之后,创作价值的体现。
回到朱周胤分享的这个作品,建筑师面对得天独厚的天然景观,以十分谦逊的语言回应,不受其他因素的牵扯,去表达与环境的互通,平衡客观条件和建筑创作之间的关系,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个项目也正是一个EPC项目,是各产业链通盘合作下的结果,我们建筑师要有话语权才能实现好的作品,成为建造过程的主角。
03
又见青藤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 主创建筑师
项目位于绍兴古城的青藤片区,“中国泼墨山水画第一人”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就在这里。我们这个项目取名为“又见青藤”,意图完成整个青藤片区的城市更新计划,这也是绍兴古城改造行动中的重要策略。
城市尺度上,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建筑纵向五进的空间组合和院落空间,以融入绍兴古城区的传统肌理。在建筑尺度的层面,基于当地人民对机床厂的生活记忆,对原址机床厂的老墙进行了保留,成为新老建筑空间的过渡。装饰尺度实则是更加接近人类感知的尺度,也印证建筑设计从外到内的最终状态,中廊的构件其实是钢结构的外露,源于我们在设计最前期与结构专业的反复碰撞。
对三个尺度的考量是建筑、室内、景观、结构、幕墙等专业协同合作的结果。通过把握不同尺度中对边界的处理,以一体化的设计,让古老的青藤片区的历史在当代语境中延续。
王国钰:蒋兰兰分享的课题与前面两位建筑师完全不同,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展开建筑与城市、装饰三个尺度下的一体化设计。接下来我们有请邬晓明和崔光亚进行点评。
邬晓明:确实如黎冰院长刚才提到的,line+来自三年前的一次“组织赋能”,也可以说是“组织创新”。当时在gad,孟凡浩的研究能力就非常强,有非常多的创新想法,大的系统可能会束缚住他这些东西,通过当时东梓关的项目,我们也打开了视角,希望设计集团可以是一个多样的生态,擅于研究的人就要一片更自由的空间。line+名字的本身也是跨出边界的意思,从line+的组织结构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不同,由两位主持建筑师领导,再集合室内,景观团队,实现了在事务所内部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同时还有品牌部门,品牌的建设也是当下建筑师需要去做的很重要的事,我们需要把自己推向社会,得到市场的认同,在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建筑师可以在更多的社会领域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回到一体化这个话题,这几年是行业的一个大变动时期,我们现在推行的EPC就是对行业转型的一种回应,未来的组织架构也将会发展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而建筑师则要去更全面地了解市场,拓展与社会的交接面。
崔光亚:究竟什么是一体化设计呢,我们一直都在追求一体化,与景观、室内、材料、造价等的一体化,甚至是与甲方的一体化。其实“一体化”的关键就是赢得社会的信任,这源于我们自身能力的积聚与原则的坚守,也源于完整团队的建立,就像刚才邬总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徐渭艺术馆这个项目,我们也能看到,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院士工作站学术助理 / 主创建筑师
△ 厦门新会展中心中标方案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我们在上位规划中重塑了项目定位,把“起步区”提升为“核心区”,确定了“一轴两翼”的城市空间格局。“一轴”是城市商务文化轴,“两翼”分别是体育中心和会展会议中心,毗邻生态带的两侧布置住宅及公寓片区。
我们意图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传递当代的闽南形象,通过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和一个回字形的通廊串接整个功能流线。采用了两组不同造型但同样具有张力与动势的白色建筑,将体育中心与会展中心两组功能相对独立的建筑,和而不同地统一进整个新城片区的城市形象。
王国钰:听完张莹的分享我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在院士的领导下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下工作,起点很高,得以大展身手。二是在工作中的整体性思维和统筹,非常精彩。接下来有请刘珂和季怡群进行点评。
刘珂 | Liu Ke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刘珂:厦门新会展中心这个项目是非常巨大的,需要考虑地域性、当代性、材料性及大尺度空间的使用,甚至包括声光热的统筹,以及对闽南传统大厝的解读和超越,最后也是比较完美体现了设计的意图。
“一体化”实则是在不同区块的缝隙间找到生长点。一是设计范围的一体化,我们在设计中要去做超出建筑红线范围的更多层面的考量。二是各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我们风景院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多,差不多有31个专业,我们理念是“五位一体,融合设计”,通过各专业的统筹实现整体价值。三是EPC工程总承包的一体化,行业可以一体化,但是人才必须专业化,一体化与专业化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季怡群 | Ji Yiqun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集团 总建筑师
季怡群:在当下,我们建筑师应该去思考怎样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近几年我们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从单打独斗的做设计变成了各专业“一体化”的全力推动。大概五六年前,国家建设部来浙江调研讨论EPC和建筑师负责制的问题,这些年期间,EPC得到了大力的推行,然而建筑师负责制最终没有能推行起来。在未来,年轻建筑师要面对的天地将是非常广阔的,我认为如果是要做到真正的“一体化”,建筑师负责制需要得到广泛的推行,这样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都会赋予建筑师独立的地位。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青年设计师设计创作中心主任
建筑师的优势在于整合设计上下游各产业链,协调各工种时间和工序,把控整个项目进程。希望未来,我们都能成为更全面的建筑师,做更完整的一体化,以使得每个项目能更完美地落地。
王国钰:感谢陈夏未建筑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建筑师。我想在座的各位青年建筑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只不过都缺少分享的机会,所以我们以后有条件可以多举办一些这样跨公司的分享活动,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接下来就有请殷建栋进行点评。
殷建栋: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建筑师要如何去创造一个产生持续共鸣体验的建筑,按照这个维度来评判建筑的话,又有哪些作品是可以达到的。当我去丰岛美术馆的时候,导游告诉我来到这里的人,有20%的人会哭,有40%的人不愿意离开。我当时是不太信的,到了之后我确实成为了其中的40%,身在其中,已经脱离了建筑本身的体验,产生了更多基于自身的原生态的想法。
关于“一体化”的讨论,我想谈三个度,第一个是“高度”,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建筑如何在设计之初,与自然、城市和历史产生关系,使体验者有更多的代入感。第二个则是“广度”,如何协同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专项,包括景观、室内、泛光等等。第三个是“深度”,也就是如何在构造、节点等层面实现高的完成度,呈现出最佳效果。
总 结
黎冰 | Li Bing
前沿理论观点的解读
设计研究成果的分享
社会公众话题的探讨
亦或是历史文化思考的引导
在 line+ LINK · 链接我们和世界的无限可能
-line+LINK往期回顾-
Fuensanta Nieto: Memory and In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