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艺术的名义——刑辩律师看电影《第二十条》
最近好几个非法律界的朋友问我:你看了张艺谋的新电影《第二十条》吗?看得我们呀,心潮澎湃!什么是正当防卫,韩明检察官的正义之声太振奋人心了!
我看了,看完也是心情难以平静。
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法律题材电影,显然,有两点是成功的,普法和歌颂。然而,熟悉的案情,熟悉的现实,让我始终无法脱离现实去看待这部电影。
故事和原型
在电影中,韩明检察官拿着一整叠的生效案例说,以前这种案件都是定故意伤害罪,甚至定故意杀人罪。
现实中确实如此。虽然在1979年制定刑法的时候,就规定了正当防卫,但却是在2018年才被“激活”,足足“沉睡”了四十年。
“沉睡”的意思是法律是法律,办案却遵循另一种司法惯例:“挨打不能还手,只要还手了,就是互殴”、“对方只要轻伤,你就构成故意伤害罪”。在这种司法惯例中,只看结果,不分对错,谁死伤,谁有理。
在韩明检察官所说的这类案件中,很多辩护律师(包括我本人)都曾经提出属于正当防卫,据理力争过,做过无罪辩护。很多刑法学者也一直呼吁,正当防卫条款应该在司法中得到遵守。
然而,这四十年来,正当防卫几乎没有成立过,韩明检察官所找来的那几个案例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就连备受关注的2009年的邓玉娇案(宾馆女服务员遭当地两官员强制猥亵,持刀反抗致一死一伤)、2016年的辱母杀人案(母子二人遭追债团伙非法拘禁、侮辱,儿子持刀反抗刺死一人刺伤三人),检察机关坚持认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虽然在舆论的影响下,法院减轻了处罚,但并未认定无罪。
直到2018年“昆山反杀案”的出现,正当防卫条款才终于被“唤醒”。
案发后,于海明即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命运可想而知。当公安告诉他对方死了时,他因为恐惧而嚎啕大哭。
很多历史的改变都源于一个小插曲。第二天,一段只有几分钟的监控视频被传到了网络上,它清晰录下了整个案发的经过。看完视频,全民沸腾。法律专业人士说这就是典型的正当防卫,民意一边倒认为于海明是无罪的,应该释放。
这个时候,和《第二十条》的剧情一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出了督导组,提前介入了这个案件,最后认定于海明属于正当防卫,无罪释放。这个案件最终导致了两年后两高一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当防卫制度才逐渐在司法实践中被适用。
看得出来,张导对于这段正当防卫的历史是有深入了解的。电影中讲述了三个故事,公交车司机大勇见义勇为打伤了小混混,儿子韩雨辰反霸凌打伤了同学,丈夫王永强杀死了讨债强奸自己妻子的流氓,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真实案件的拼凑,很能反映现实,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现实中,是当时舆论唤醒的民意拯救了于海龙。然而,在电影中,是觉醒的检察官顶住压力,勇于担当,直接宣告被告人王永强无罪。截然相反的情节设置,让人唏嘘。我宁愿相信,那是张导出于所谓的艺术创作的需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并不是不尊重现实,也不是出于其他原因而唱赞歌。一部司法沉痛史,是一个个被告人不幸的命运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粉饰。角 色
张导在电影中只设置了一位律师角色陈律师。他不是被告人的辩护律师,而是代表黑恶团伙,与村民一起在检察院门口非法聚集,出面给检察院施压。他形象猥琐,动机不纯,利用协调关系企图影响韩明检察官办案。这个唯一的律师角色让作为律师的我看得心里极不舒服。
相反,张导塑造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检察官角色吕玲玲,与陈律师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多年的刑事生涯中,吕玲玲检察官的风格实属罕见,在电影中也明显感觉到,她在检察官群体中格格不入。
转念一想,这是多么熟悉的立场,多么熟悉的工作,多么熟悉的遭遇啊!这不就是我们辩护律师的日常吗?我竟然在一位虚构的检察官身上看到了真实的辩护律师的形象。
我宁愿相信,张导对我们辩护律师没有偏见,他只是把辩护律师的形象嫁接到了吕玲玲检察官身上。毕竟,无论是在艺术作品还是在现实中,质疑的声音总要有人发出,即使位卑言轻,即使不受待见,也需要有人坚持。
台 词
《第二十条》电影的高潮部分出现在检察机关主持的听证会上。
我先解释一下检察机关的听证会的惯例。一般来说,是由经办检察官陈述案情,然后提出拟做出的决定,比如不起诉,然后再接受受邀参加听证会的监督员们的询问,听取他们的意见。
但是在电影中,韩明检察官陈述完案情之后,参与听证的人大代表、监督员、田副检察长就急切地提出了他们起诉的主张。反而韩明检察官一直在竭力反驳他们起诉的意见,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交锋。最后韩明检察官通过一段情真意切、正义凛然的总结陈词,影响了台上台上的所有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了不予起诉的决定。
这不是一场检察机关的听证会,它更像是控辩双方激烈交锋的法庭庭审。韩明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为被告人辩护。这是韩明检察官结束时的台词:
我宁愿相信,张导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电影最后,两种不同的观念需要来一场法理情交融的辩论,于是将法庭辩论的场景移植到了听证会上,把辩护律师的意见转化成了韩明检察官的台词,这样才能凸显司法正义,塑造韩明检察官的光辉形象。
《第二十条》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反思、批判、披露、歌颂是这类文艺作品表达的主题。对此,我联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宁愿相信,张导是出于商业的需要,所以花了很长篇幅在韩明和他的妻子李茂娟之间诙谐的对白上,没有时间再进一步探讨这个严肃但沉闷的话题,并不是有意回避,不敢面对。
但是,我们法律工作者有责任去深刻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写进法律的条文长期不被遵守,反而被不成文的司法惯例所取代?
宋氏律师事务所主任
songfuxin@songchambers.comALB 2015中国15佳诉讼律师往期精彩● 律师如何代理引渡案件?(上)● 刑事案件材料可以给谁看?● 我有错,但我构成犯罪吗?●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