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网约车去做金融的想象空间有这么大?

7点5度 7点5度 2019-05-06

导语:

出行不赚钱,网约车们都开启了贷款生意,东南亚这两家也不例外。


【7点5度】第299与您见面。本文共2282字,4张图片。


1

赚钱?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无形的困境,不能硬闯,只可智取。”

 

打车平台想要赚钱,除非用户都财富自由了,或疯了。

 

顺风车惨案风波还没有过去,国内滴滴又因为今年上半年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登上了话题榜。虽然很多人不相信滴滴真的在乘客和司机身上花了那么多的钱,而且亏损也没有程维说的这么高,但是小罗盘对此表示一码归一码,做网约车很可能真不赚钱。

 

大如Uber,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亏损了 8.91 亿美元,大量大量的资金花在了司机和乘客的补贴上,这可不是币圈发糖果没有成本,都是一公里一公里烧出来的真金白银,Uber十年不到,烧去110多亿美元。



对于网约车的盈利模式,美国哥大商学院教授 Len Sherman 曾解释过为什么 Uber 会无法盈利,而且从汽车租赁的历史经济学证明了Uber 的商业模式就决定了它无法盈利,他指出 Uber 虽然是想以更低的价格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但这不过是相当于让出租车行业重回无监管扩张时代,不顾后果的扩张就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在这样的困境同时也发生在东南亚两家网约车小巨头——Grab和Go-Jek的身上, Go-Jek八月份宣布营收情况,创始人Nadiem表示已经无限接近盈利,距离全面盈利已经不远了,可是要注意,这话的前提是除了还在大量烧钱的出行业务。而Grab总裁Ming Maa在6月份表示,虽然公司年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但现在还尚未考虑盈利。不过在有了前车之鉴后,两家区域性巨头在一开始就将“饼”画的非常大,而最近的重点放在了金融上。


2

Grab和Go-Jek这大半年做了什么?



从上面的时间线可以看出,无论是拿了滴滴投资的Grab还是有Google罩着的Go-Jek,都开始多方面尝试,各种布局。


3

为什么选金融?


其实出兵金融业的事情,滴滴在今年3月也发了百亿汽车金融ABS,还顺手做了个“滴水贷”,可惜这些资讯早就被淹没在两起恶劣事故之间。不难看出,通过金融变现缓解出行主业的亏损重压,可能是滴滴尝试走的一步棋招,而这步棋在互联网金融还没成型,也没有大范围爆雷事件发生的东南亚市场上,可能更加有想象空间。为什么?

 

首先,是东南亚被银行“忽略”的人口非常多。

 

东南亚地区是个拥有6亿5000万人口的巨大市场,但由于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覆盖率极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东南亚约73%的成人没有银行账户,无法完成传统银行借贷业务的各项信用评价,进行借贷时有一定的难度。而东南亚人及时行乐的乐观天性,使得这一地区的消费需求远大于储蓄需求,个人借贷的需求旺盛。

 

早在今年3月份, Grab就宣布上线金融科技平台Grab Financial,提供个人贷款和保险业务。而Go-Jek则同时宣布和印尼最大的银行—印尼国家银行(Bank Negara Indonesia(BNI))合作,为Go-Food合作伙伴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借贷,以帮助他们发展业务。



此次Go-Jek在上周刚刚宣布与印度尼西亚P2P借款机构Findaya,DanaCita(YC孵化)和Aktivaku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希望扩大其在印尼的金融服务领域。Grab则在昨天表态要加大在东南亚P2P领域的服务。

 

对于Grab和Go-Jek来说,争夺东南亚互金市场还远远说不上,这跟出行不一样,金融市场远远没有饱和,如果哪天Go-Jek和Grab能一起和平相处,一起赚钱的话,不要奇怪,他们可能在合作放贷。

 

两位东南亚小巨头凭什么覆盖到金融领域呢?

 

最最最诱人的优势首当流量,出行、社交和用餐一样都是生活中高频次、刚需的应用场景,用户群庞大稳定。Grab和Go-Jek在竞争中一路狂奔,已经积累下了数量喜人的用户。

 

Grab今年六月份公布的数据,宣称自己的应用已经有超过1亿次的下载量,并且已经拥有了超过710万的司机和小商家依附在上面。

 

而根据印尼数据分析公司ilmuOne提供的2017年12月的数据显示,Go-Jek在印度尼西亚拥有超过970万用户,覆盖50座城市。相信经过快一年的市场扩张和用户教育,现在这个数据只会不断扩大。



如果说流量是内功心法,那要打擂台的两位各有什么高招呢?毫无疑问,作为市场扩张的先行者和Uber东南亚业务的接受者,Grab 在市场占有率上领先一个身位,并已经覆盖了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

 

但是在东南亚最大的市场——印尼,Go-Jek已经建设完成了闭环,提供的服务场景可以满足印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印尼人出生后可能有三件事无法避免,那就是死亡、税收和Go-Jek。

 

流量已经有了,场景也搭建完成了,那么是不是打车巨头们转身金融就能潇洒前行了呢?


4

从打车转型搞金融?有可能吗?


首先还是要有牌照啊,先合规再发展。

 

Grab去年才面临了在印尼没有支付牌照,充值业务被迫暂停的尴尬,现在又踏入P2P领域,再看看最近天天挥舞着监管大棒的印尼金融管理局(OJK)(原创 400盘棋的溃败?印尼互金又有头部玩家被点名),小罗盘都替他们捏一把汗。

 

东南亚互金虽然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各国政府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态度差异巨大,不像打车平台一样搞定一套系统就可以推而广之。两位迫切转型的小巨头,牌照和配合监管这座大山可能就要翻一会。

 

再说,要时刻保证弹药充足。

 

网约车行业一直被人诟病的就是需要通过高额补贴来获取用户,不论是在司机端还是在乘客端,东南亚市场的流量红利虽然仍然在线,但是两位小巨头在出行业务上也都无法实现盈利。而想要长期依靠网约车用户导流而形成保险、信贷等金融业务的强壁垒和超额利润,就必须要考虑高额补贴所造成的线上获客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换句话说,年底都再融个20亿美金吧!

 

虽然转型金融要突破两个大关,但小罗盘还是挺看好两位东南亚小巨头的前景的,毕竟他们已经拥有着数量庞大、稳定可控的司机群体,特别是两家都已经早有先见之明,早早发展自己的支付体系,基础设施的铺设在火热进行中(虽然远远没有完成),但这是顺利下海做金融最大的本钱。

 

在东南亚的市场中,流量的天时还在,占据地利的本土巨头们离打下金融业的一片天,到底还缺什么?不妨在留言处写下船长您的想法。


END


推荐

阅读

我们为您准备了7点5度的文章精选,如您感兴趣,

请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