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柬埔寨前部长:倡议理念相似,中国与东盟合应合力破解“信任赤字”

波·索提拉克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4-05-21




导读

多年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然成为地区和平与繁荣的驱动力。但近期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地区国家的安全忧虑上升,南海形势紧张加剧,中国-东盟关系面临挑战。双方对于地区发展有着相似的愿景和倡议,应当在正常的地区秩序之下继续建立信心,增强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波·索提拉克
(Pou Sothirak)

柬埔寨前工业、矿产与能源部部长
柬埔寨区域研究中心杰出高级顾问,退休学者


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系是东盟所有伙伴国中最持久、最具活力的关系之一。这种关系经历了明显的演变历程:冷战结束前,双方由于相互猜疑未能建立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彼此间的战略互补性,中国与整个东盟地区积极推动了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在当今世界局势下,中国与东盟将彼此视为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一致认为合作对地区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


促成了双方合作的因素有很多:东南亚国家希望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则希望与东盟达成战略合作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对抗潜在外部威胁,并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推动自身发展。


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历程中,中国-东盟关系创造了大量机遇。2021年10月,东盟分别与中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主体的多边框架,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等,在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和减少安全威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东盟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正通过不断扩大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然而,中国-东盟关系也面临种种挑战。中国的崛起被一些东盟国家视为对该集团的威胁,此种忧虑在安全和地缘政治领域上尤为凸显。除了在体量和影响力不对等的差异外,在南海领土主权争端上,中国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使得部分东盟成员国担心,若无法妥善解决,此种紧张局势可能引发冲突。部分东盟成员国通过与域外大国接触以平衡中国的崛起,这也导致了中国南海紧张局势的加剧。 


为了维护东盟与中国之间蓬勃发展的伙伴关系,双方都必须应对世界秩序政治分裂所带来的后果,处理好一触即发的地区热点问题;双方都应该以共同维护区域及全球和平稳定为目标,从可靠的互利伙伴视角出发来正确看待双方关系。 


双方应当在正常的地区秩序之下继续建立信心,增强互信,共同铺就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未来道路,共同破解“信任赤字”,恢复国际秩序的稳定。东盟与中国应形成共同立场,与东盟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全球发展倡议相契合。达成此目标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东盟与中国应当以双方的地区合作倡议为主导,努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构建包容的多边合作框架。双方应采取兼顾不同国家和不同需求的均衡方式,强调不断发扬国际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实现各国的共同安全。此外,还应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共同框架,既要符合各自国家利益,也要符合全球范围内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 


中方表示,中国永远是东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因此,中国政府应协助东盟,保持其作为西方世界之外最有效的区域组织的地位。此外,东盟模式与中国旨在鼓励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和安全合作的地区倡议非常契合。对中国来说,东盟是地区安全架构的重要参与者,是亚太事务中的积极力量。一个团结、独立、强大且不断发展的东盟,也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 


中国-东盟关系的前景取决于双方是否有能力把握住目前已创造的机遇,进一步激发更大的合作以及协同效应,从而为彼此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进一步加深互信,增强信心,合作营造更好的战略环境,东盟与中国有望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迎来双方合作关系的黄金时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takeholders in stabilit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朱士琦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印尼学者:RCEP已成开放包容合作典范,其他国家快来“抄作业”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以包容精神对抗零和逻辑

打造“一带一路样板间”:中国与东南亚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双目标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