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竟陵:鸿渐关的记忆

老竟陵 鸿渐风 2023-04-30

贺《鸿渐风》互动群唱和诗

网友甘良芬:
鸿渐风从天门来
高手云集公号开
此心混沌文墨短
企望乡梓爱多抬


网友嘉茗:
文化之乡赞
天门历史五千年
陆羽钟谭著宏篇
侨乡民歌花鼓乡
蒸菜九法百味鲜
古今名人创辉煌
敢闯天下为人先


网友洞庭湖:

鸿渐风里乡音同,

各有志趣话西东。

家国情怀谈是否,

人生一世真情浓。



网友张明:
 朝读感言                                

一首思乡游子吟,                

两行进言故里情。                    

远方争鸣鸿渐风,                      
声声犹如容韵琳。




           鸿渐关的记忆

                                  老竟陵


             (图片由梨子摘自乾隆年天门县志城垣图)


      鸿渐关是天门城外四处关隘中名气最大、文化底蕴也最厚重、周围环境也是最热闹的一关。从淌子街一直往南直到河边,就到了鸿渐关,他和庆云关、义水关、雁叫关与县河一起,构成了天门城天然的防御屏障。鸿渐关居中,其地位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三关。真正鸿渐关早在我出生前就不存在了,只是大家都把鸿渐关原址这块地方仍称为“鸿渐关”。


      小时候我们很喜欢到鸿渐关去玩,一是离家近,二是一老想去看洋船,洋船到底有几艘,我们小孩子是搞不清的,只知道其中一艘是“青年号”, 我和妈妈有次去汉口就是乘的“青年号”, 回来后隔壁邻居问我是不是下汉口玩了的,我听后很恼火;哪个下汉口,你才下汉口,我都这大了还下汉口?(天门称小孩晚上尿床为下汉口,我总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点后弄懂了,天门河去汉口从汈汊湖进汉水到汉口,天门在汉口上游,故称下汉口。)后来天门河不走洋船了,听说“青年号” 去跑长江了。又不晓得从哪里弄来了几艘小火轮天天停靠在鸿渐关码头,一些大人看见这小火轮就说他;不用浆不用槁,架起火来烧”! 小火轮上跑永隆河,下到老屋嘴,早晨赶船送客的,晚晌下客接客的,鸿渐关始终没消停过。


      轮船码头下迁到百多米开外的瑞兰巷后,鸿渐关作为轮船码头的使命也不复存在。后来城关镇将这里改成了城内外老百姓的亲水平台,轮船码头迁走不久,鸿渐关码头就拖来了一个木头浮子平台,我感觉这个木板台很大,反正上去十多人也不会沉,听大人讲三米见方不止,下面用元木扎架,上面铺着木板,有了这个木板浮台,城内外的老百姓都利用这个浮台挑水、洗衣洗菜,大大方便了附近居民!


                                                           梨子摄于2009年


      淌子街往南走,过了与东正街交叉的十字街口,再往南走有条约50多米长的街,随着街上历史的变迁,街坊们先后将此段街称为华侨街、甜食街、最后成了瞎子街。


       50年代印尼反华时天门回来了几家华侨,基本上都住在鸿渐关这条短街在,所以城关人将这里称为华侨街,这些华侨大多以镶牙为生,有家华侨的儿子在四中读书,个子高高的,他国外亲戚经常有信来,所以他会给些邮票我。他有个姐姐长的很漂亮,脸型有点象印度人,也和他父母在做镶牙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几家华侨都走了。


     后来饮食服务公司在原理发店开了家甜食馆,居民们又称此为甜食街,本来这甜食馆开得好好的,生意也不错,突然外面传出甜食馆X师傅睡懒觉,晚上就用澄清的洗脚水合面,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提起就恶心。从此甜食馆生意一落千丈,反正我是再也没进过甜食馆的门。


      甜食馆关张引发甜食街不复存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也破了好些算命瞎子的封建迷信。瞎子失去谋生的“技术手段”, 但他们谋生办法很多,不许测字算命,这些算命瞎子就在鸿渐街十字路口各摆一个摊子专卖针头线脑,在我的印象中,凡属生活小物件,基本到瞎子摊上都买得到,什么挖耳勺、肉毛镊子、指夹剪子、橡筋...... 都有卖的,兴许有的小东西你在城关跑一天都不一定买得到,如果去瞎子街寻找说不定就能买到!长年累月在鸿渐关摆摊,也懒得回各自家了,索性在这条50米长的短街上各家搭了个棚子,吃饭睡觉都在这里,白天出摊,晚上收摊也简单,一顺就收好了。年深日久这里就成了有名的瞎子街!


      和别人家小孩一样,我蛮喜欢过节气,除了生活有点改善外,更多的是节日期间的鸿渐关,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周各店铺,总能搞些新板眼,来增添节日气氛。50年代初期,尽管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老百姓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努力打理各自的工作和生意。当年国家对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节日较为重视,所以这最热闹的商业繁华地段,不管是国家机关、国营企业、还是私营商家,在这三个节日里都在自家店门前张灯结彩,特别是结彩,各商家都选一些有一定艺术天赋的能人参予其中,从策划、设计、备材上都由他们负责,从人力财力给予一定的支持。材料一般是柏树枝、松树枝,没有鲜花,大多用纸花代替,这时候我们满街跑的看热闹,看哪家的彩扎的好看。对各家的扎彩指手划脚,什么这里扎歪了、那里扎密了、一边宽一边窄.....,大人也乐于接受我们的意见。在我的印象中,对比各家商铺而言,扎的喜庆漂亮、用材适当、搭配合理、私营商铺应该是同昶、童保泰,国家机关人民银行应该是扎的最好的,春茂永虽然有个会扎各类花灯、风筝和杂七杂八东西的哑巴,因门面太宽不好扎,在我印象中只扎过一次。哑巴一般被附近商家请去帮忙。各门面的彩扎好后,城关镇和街道领导检察一遍,以便迎接节日的到来。这时的鸿渐关至庆云关(扎彩的商家一般都集中在这段街上,俗称“十八家”) 整条街上都被这些商家点缀得万紫千红,如寿昌福、裴瑞昌、春茂永、卢益昌、谌万兴、同昶、邓万兴、强发合、东豫丰、黄仁和、童保泰......年年都参加这一活动。


                                       梨子摄于2009年


  另一种烘托节日气氛的是花队踩街,花队也是全城关各行各业自发组织的,每当踩街游行时,从鸿渐关开始,街道两边坡子上、柜台上都站满了人,临街店面楼上也是人头攒动,我们小孩为了抢站有利地势,互相挤来挤去,互不相让,我鼻子右边有个人字形的细微掐痕,就是一次看踩街游行争地方,被本家幺叔留下的。

 

     游行的节目除老五样(腰鼓、龙灯、狮子、彩船、蚌壳精)外,还有些尖板样,如虾字、(一般有上十只虾子,玩虾人一手举着虾子,一手拿着绑在一起的两片竹匹不断晃打,竹匹发出叭叭声,)鳌鱼、高跷(高跷上多半是戏剧中的人物,)、大头娃......!印象最深的是罗汉(或称箩筐,就是搬运站的搬运工),他们的表演很恃别,一个用圆木扎的十字架,因要起杠杆作用,直杆前短后长,横杆两边用人抬着,直杆前坐一人,手拿一把夜壶,走几步直杆被人撬起,直杆前面持夜壶者在半空中作喝水状,滑稽得很,惹得看踩街的街坊们笑得前俯后仰。记得参加这个表演的全部都是穿清朝服装,一身黑衣大沿帽。


     当时的青石板街虽然很窄,但踩街队伍表演好象并没受到影响,龙灯照样玩的风生水起,彩船划的溜溜转,各类节目都玩得开,不象现在,一旦有这类节目,保管围观的人让你玩都玩不成!

                                                        

     鸿渐关伴我渡过了难忘的时光!鸿渐关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现在有时也会站在鸿渐关十字路口北望南门桥头,似乎看见了南薰门前的护诚河上的吊桥,往南看,我又见到了一河清水的天门河,往西看仿佛胡家花园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往东看一条青石板古街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各家商铺穿梭而行!这种乡愁伴随了我几十年!

                                                                                                                                      


前期精彩回放:

《鸿渐风》关注者:大家都来打油

雪梨子:天门蒋状元的“同学会”

曾凡义:大哥的婚姻悲剧(之二)

天门山:我的被盗经历

小熬浆糊:那些年我们唱过的歌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下一期的留言精选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