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德盛:国军128师火烧幹驿小考

胡德盛 鸿渐风 2023-04-30

国军128师火烧乾驿小考

                                胡德盛


                         乾镇驿镇街

天门县县治(城关)为竟陵镇,此外还有四大镇:东为乾镇驿,西为渔薪河,南为岳口,北为皂市。


镇街,是乾镇驿当地人对乾滩古镇的称呼。


这里原本是浩瀚如海的云梦泽中一块四面环水的滩地,自古就有渔舟和商船靠岸停歇,被称为“晴滩”、“ 乾滩”。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云梦泽的范围逐渐缩小,乾滩也就渐渐成为陆地,进而变成集镇,取名“乾滩镇”,简称“乾镇”。

(清道光元年《天门县志·卷首》)

牛蹄支河是乾镇驿人的母亲河,直到清康熙年间,它都是汉水的干流。明洪武年间,以祖籍江西为主的移民大量涌入,人口快速增长,乾镇日渐繁华,成为交通要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此设置了巡检司,巡检司是县衙的派出机构,职在缉拿盗匪盘查行人;成化十七年又设立了驿站,负责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和接待来往官员,乾滩镇也更名为“乾滩驿”。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湖广安陆州(治所在长寿今钟祥市)明世宗朱厚熜继承皇位年号嘉靖,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乾滩驿是承天府通往北京的要津。时至清朝,仍然在这里设有巡检司,名为“乾镇驿”,简称“乾驿”。


乾镇驿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邑人鲁铎高中会元,始开风气之先,尔后天门人文蔚起,明清两代,进士达一百余人,其中以乾镇驿为中心的东乡士子约居其半。鲁铎、周嘉谟、陈所学、魏士前等先贤清廉自守、正色立朝的形象深入人心,“一巷两尚书 ,对面一天官 ,座后一祭酒 ,挂角有都堂”的乡言至今流传于妇孺之口。


历经清两代的积淀,乾驿镇街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格局,武圣宫、白马庙、巢云寺、贞静庵、龙镇观、万寿宫(皇殿)、大佛阁、文昌阁等名胜古迹星罗其中。


镇街南依牛蹄支河,北有长沟,总体呈西东走向一字形排列,长三里七分。其西部区域通往县城竟陵,地势较高,聚居时间也较早,称“上街”,最西头以白马庙为标志,称作“镇首”;东部区域地势较低,称“下街”,最东头以文昌阁为标志,那一带也称作“镇尾”;上街与下街之间的街区,称为“中街”。镇街有两条平行的主要街道,靠近牛蹄支河的“正街”,是五条青石铺设的古官道,宽约六尺;北面靠近长沟的街道则为“后街”。


1942年腊月初六、初八,镇街遭中央陆军第128师两次纵火,所有房屋焚毁殆尽。此后逐渐重建,街道格局大体依旧,建筑风貌却已荡然无存。


我依稀记得1970年代初,长沟已被小路分隔成若干段,尔后逐渐被填埋。现在长沟早已消失,原来的后街拓宽建成了省道“荷沙公路”。


2017年4月和2018年10月,我分别拜访了时年77岁的蒋昆鹏老先生和时年90岁的周庆武老先生,希望借助二老的回忆恢复镇街被焚毁前的建筑布局图,可惜时隔太久,只能得其大概,但愿还有其它地方留有资料,一偿夙愿。

 

128火烧乾镇驿事考


   1942年腊月初六、初八,乾镇驿遭国军第128师两次纵火,乾滩古镇焚毁殆尽。时隔七十余年,128师盘踞鄂中抗击日军、殃及百姓的各种传说仍流传于乡里。湖北省政协荆州地区联络组曾组织天门、潜江、仙桃、洪湖、监利的文史资料研究会征集与王劲哉相关的史料,于1987年汇编成《抗日战争中的王劲哉》一书,作者或受访对象包括王劲哉夫妇、原128师官兵、新闻记者、新四军干部等。此外,还有一些相关资料散存于《湖北文史资料》等刊物中。由于回忆者们当时年事已高,每个人见闻不一,今按照时间顺序,将众多回忆资料中无数个片段进行分析、推理,连缀成文,以还原这桩惨案的始末。




                     128师与王劲哉


王劲哉(1897年—1968年),字步礼,陕西渭南人。民国23年(1934年),王劲哉任杨虎城部第17路军第38军17师第49旅旅长,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王劲哉于1937年一月率领部下两千余人脱离第17路军,至河南接受中央改编,成为国民党新编第35师,由王劲哉担任师长(以上为侯若愚回忆,侯跟随王劲哉征战多年,从排长一直升任至旅长),率部转战于河南、山东等地抗击日寇。1938年秋,该师奉命开赴江西丰城、瑞昌一带,参加武汉保卫战,归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第31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指挥。武汉于1938年10月失守后,新编第35师转移到湖北咸宁附近待命,因为战功卓著,汤恩伯报请将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8师。


不久,汤恩伯升任王劲哉为第13军中将副军长,令其赴湖南浏阳训练新兵,部队另派师长接管。由于中央军惯以明升暗降、改编、整编等套路打击和吞并杂牌部队(据许中和回忆,许曾任王劲哉最后一任卫士长),加上杨虎城将军此时被扣押,王劲哉于行军途中杀死派来接替的代理师长谢靖(一说被不明身份武装袭击殉国,通电第六战区“我部坚持爱国抗日,愿在敌后游击,不赴湘省整训”,王随即自称“抗日义勇军湘鄂边区总司令”,脱离第六战区,于1938年冬从嘉鱼北渡长江,撤至沔阳沙湖、彭家场、仙桃镇,尔后转战于天门、汉川、潜江、仙桃、汉阳、洪湖、监利一带,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



128师占据的区域属国军第五战区,经与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协商,128师划归第五战区指挥,驻防原地,抗击日军,并委任王劲哉兼任“汉沔游击区指挥部指挥官”,该区包括沔阳、汉川、监利、潜江、天门五县(据闵尚志回忆,闵从西安事变前就是王的下属,历任班长直至副团长、军事教官,部队溃败后离开该部)。


                          铁血抗战


    由于在武汉会战期间,兵员、武器均耗去大半,128师进入鄂中后,立即开始有计划的整军、建军、收编、集训,动员民众,扩大队伍,抓紧训练,积极收编伪军和地方零星武装。在政令举措方面,开办行政人员培训班,完善保甲制度,清查户口,改革税赋,建立民哨,惩治贪污,严禁鸦片,肃清土匪,制订爱国训条,进行抗日爱国教育,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8师在困难的条件和复杂的形势下,与鄂中百姓一起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大小一百余仗,包括著名的陶家坝(战场在今洪湖市峰口镇)大捷,牵制、消灭了日寇大量兵力,粉碎了日军企图取道华容进攻长沙的计划,为赢得长沙保卫战的多次胜利、推迟日寇西侵四川作出了贡献。



                         为祸百姓


数年来在鄂中抗日斗争中的胜利,滋长了王劲哉个人崇拜、我行我素、独霸一方、自立为王的意识。王劲哉仇视日本侵略军及汪精卫伪政权,1941年春曾怒斩前来劝降的三个汉奸;也对抗国民政府,1942年6月陶家坝大捷、歼敌1800余人后,蒋介石派员颁发金质抗日勋章一枚,王以蒋不补充武器装备为由拒绝接受;对共产党武装也拒而远之,数次发生摩擦。虽然王劲哉勤于理政、生活俭朴,但草菅人命,杀戮无已,征兵征粮,鄂中百姓不堪其重。(《湖北文史资料》第六辑,杨惠民文)


                          王、古反目


古鼎新,绰号“古瞎子”,陕西商县人,本为商洛惯匪,武汉失守前率四个营投靠128师(据王劲哉回忆),被王劲哉任命为384旅旅长,1940年春天,又被王委派为“襄北游记司令官”,率部驻扎在天门县乾镇驿、马湾和汉川县田二河一带,成为襄北(指鄂中襄河以北的区域)的土皇帝。古酷嗜鸦片,生活腐化,与其属下官兵滥杀无辜,擅作威福,鱼肉乡民。当时百姓编了歌谣“天见古,日月不明;地见古,草木不生;人见古,有死无生;物见古,化为灰烬”,以表达古的残暴,另有一幅对联“一目高悬,全然不顾两片;双亲不见,割下只有九斤”,用“鼎新”二字拆解而成,咒骂古是“一只眼”,可见其祸害之烈。


1942年春,128师已经拥有8个旅、一万余人的实力,由于队伍成份复杂,初到鄂中时颁布的政令逐渐得不到执行,王劲哉为了维护他“令必行,禁必止”的军威,便试图撤掉胡作非为的古鼎新,而古对王也有离叛之心。此间,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鉴于王劲哉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欲采取以毒攻毒的计策,密令古除掉王,事成之后由古接任师长之职。王觉察后,认为古为人诡谲,决心将古除掉。(据闵尚志回忆)


                    古鼎新投敌


王劲哉几次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诱捕古鼎新,古都借故没有到场。王怒不可遏,写了一道密令,派师部传令兵直接送到襄北游击司令部交给副司令官潘尚武本人收阅,指令潘将古干掉并取而代之。传令兵从位于百子桥(在今洪湖市戴家场)的师部出发,通过递步哨在天门县麻洋镇渡过襄河,途经万鹏举(一说为古的老部下、同乡,时任独立第二旅旅长的赵天时)的驻地,万本来是古的走狗,发现传令兵后便仔细盘查,逼出密令,见信封上写着“内密令一件,交襄北游击指挥官潘亲启”,立即产生怀疑,认为既是密令,为何不是写给指挥官古鼎新,而是给副指挥官潘尚武?万鹏举胆大妄为,拆看密令后,当即派心腹连人带信押送到古鼎新处。古得信后,惊惶不安,派人暗中杀死传令兵,再施诡计应变。他将原密令销毁,制作了一道假密令,然后一面约潘尚武面谈,一面派参谋黄莺到汉川县脉旺嘴与日军勾结,准备率部投降。(关于古鼎新得到密令的过程,众说纷纭,有周仁的传令兵泄露说,有干驿政协小组的王密令李德新处决古、古窃取密令说,上文是据邹东俊回忆。邹于1942年在中共天汉中心县县南办事处工作。)


1942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潘尚武赴约与古鼎新会谈,古出示了假密令,告诉潘,王劲哉要古除掉他,潘大惊失色,跪下求救。古于是与潘计议投降日军,潘开始并不愿意,但在古的威逼下不敢不从。第二天中午,古、潘两部集合,一起向脉旺嘴日军驻地逃窜。两部途经田二河镇时,被新四军天汉指挥部独立11团拦腰截击,古鼎新的部队仓皇应战后逃到脉旺嘴投降日军,潘尚武的队伍则退回天门县西部的观音湖老巢,不久率部到县城竟陵投降了日军。


                        火烧乾镇驿


王劲哉自传令兵出发后,深恐情况有变,随即派参谋长李德新率领六个团的主力赶赴襄北,部队到达乾镇驿的前一天,古部已经投敌,李部暂驻乾镇驿待命,王劲哉命令李德新,如古鼎新企图折回乾镇驿、田二河,我军宁死不退。李德新见形势复杂,害怕于己不利,不愿久留襄北,决定采取“焦土政策”,火烧乾镇驿。(另有王劲哉下令烧毁乾镇驿之说,此据邹东俊回忆。)


1942年腊月初六(公历1943年元月11日)深夜11时许,李德新率一个营的士兵荷枪实弹,手持火把,在乾驿镇街挨家挨户敲门砸户,把梦乡中的百姓惊醒,士兵们一路举着火把从大门闯入,一路持枪堵截后门,强迫百姓交出金银财物,再驱赶至户外的牛蹄河堤上,然后从下街胡月甫家的轧花铺开始纵火。当时正刮着4、5级北风,镇街上顿时烟火弥漫,烈焰腾空,一夜间烧毁民房六百余栋,包括当时有名的大财主刘洪升的宅第,以及恒生乾(疋头店,即布匹店,老板匡樵夫)、万兴发(杂铺,老板万东成)、顺茂仁(杂铺,刘耀庭)、顺茂生、涂公和(药铺)、朱和丰、傅隆盛(老板傅菊芳)、张恒茂、宋保盛(疋头店)、金德鑫、张宝盛(疋头店)、罗宝兴(银匠铺)等二十余家大商号。初八晚,128师再次围烧乾镇驿,仅有保寿堂药房(据说其老板与王劲哉交好)及附近几栋民房幸存。明朝初年就颇具规模的古镇乾镇驿,就此化为灰烬。(据《抗日战争中的王劲哉》所载干驿政协小组的文章整理,其中部分商号的详细信息由周庆武老先生于2018年10月回忆,老人时已90高龄)。



1943年2月13日日军动用了以4个师团为主力的五万余兵力,由古鼎新带路,分为三路,对128师实行大规模包围进攻。2月25日,王劲哉受伤后在监利柳关镇官湾附近被日军俘虏,1288000余人被俘,仅383旅一部在旅长薛豫屏率领下成功突围,在各地进行游击,最后197师收编。



                           余音未绝


王劲哉,被俘后誓死没有降日抗战胜利后,王辗转返回陕西三原家中,又遭胡宗南逮捕,准备解送南京再次伺机逃回渭南老家,由中共陕西省工委派人接陕甘宁边区,历任陕西自卫军纵队司令员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参议陕西省政协常委、省参事室参事等职,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冲击,1968年3月去世(据王夫人孙仲铭回忆)


古鼎新,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丢下军队逃回老家陕西商洛藏匿,1950年代又躲过了镇反运动, 1953年前后病死,竟然逃脱天谴。


万鹏举,大约于1947年在天门被国民政府处决。


李德,被日军俘虏后一直关押在武汉抗战胜利后,身无分文,家里卖掉四亩土地寄来路费才得以返回渭南务农,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1985年去世


                     梦回乾镇


根据老人们星星点点的回忆,可以大致勾勒出浩劫前古镇的模样:

历经清两代的积累,乾驿镇街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即武圣街、油榨街、太平街、天泰街、财神街、黄陂街、万寿街、馆驿街、文明街;左码巷、鄢家巷、简氏巷、天门巷、复兴巷、朱集巷、陶家巷、魏家巷、书院巷、陈家巷、衙门巷、邓家巷、肖家巷、下鄢家巷、马家巷、馆驿巷武圣宫、白马庙、巢云寺、贞静庵、龙镇观、万寿宫(即皇殿)、大佛阁、文昌阁等名胜星罗其间。


一条主街依着牛蹄支河的北堤渐次舒展开来,西起白马庙,东到文昌阁,蜿蜒三里七分街心铺设着五排白麻石板,每块石板长约三尺、宽一尺许、厚逾五寸纵向排列首尾相衔,井然有致,成为官道的重要标志。街道两旁,店铺作坊鳞次栉比楼阁、寺观竞势争奇


镇街的建筑别具风格雕梁画栋,重檐亮脊,高耸的风火墙错落有;高楼低厢,长屋深宅,方正的天井接地承天。上街老财主“李主茂的后花园,筑有亭台楼阁假山莲池,古树葱茏,曲径通幽,颇具江南园林韵味。中街“深巷子”东边的“六合当铺”, 房屋十二天井十一重,纵深近百米厅堂里的园柱大到两人才能合抱。临街的高官富商的广厦豪宅,大都是五、六个天井的规模


这个梦一样的景象,定格在了农历1942年腊月初六,公历1943年元月11日。



 前期文章回放:

铃兰: 渔薪河追忆

尔也:曾家祠堂的回忆

寄燕巢诗抄:故园花向梦中寻

雪梨子:我看金庸

因荷藕然 :在布达佩斯做房客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敬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