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别成永决

靳轶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A shoemaker, by no fault of his own, had become so poor that at last he had nothing left but leather for one pair of shoes. So in the evening, he cut out the shoes which he wished to begin to make the next morning, and as he had a good conscience, he lay down quietly in his bed, commended himself to God, and fell asleep. In the morning, after he had said his prayers, and was just going to sit down to work, the two shoes stood quite finished on his table. He was astounded, and knew not what to say to it. He took the shoes in his hands to observe them closer, and they were so neatly made that there was not one bad stitch in them, just as if they were intended as a masterpiece. Soon after, a buyer came in, and as the shoes pleased him so well, he paid more for them than was customary, and, with the money, the shoemaker was able to purchase leather for two pairs of shoes. He cut them out at night, and next morning was about to set to work with fresh courage; but he had no need to do so, for, when he got up, they were already made, and buyers also were not wanting, who gave him money enough to buy leather for four pairs of shoes. The following morning, too, he found the four pairs made; and so it went on constantly, what he cut out in the evening was finished by the morning, so that he soon had his honest independence again, and at last became a wealthy man. Now it befell that one evening not long before Christmas, when the man had been cutting out, he said to his wife, before going to bed, "What think you if we were to stay up to-night to see who it is that lends us this helping hand?" The woman liked the idea, and lighted a candle, and then they hid themselves in a corner of the room, behind some clothes which were hanging up there, and watched. When it was midnight, two pretty little naked men came, sat down by the shoemaker's table, took all the work which was cut out before them and began to stitch, and sew, and hammer so skilfully and so quickly with their little fingers that the shoemaker could not turn away his eyes for astonishment. They did not stop until all was done, and stood finished on the table, and they ran quickly away.Next morning the woman said, "The little men have made us rich, and we really must show that we are grateful for it. They run about so, and have nothing on, and must be cold. I'll tell thee what I'll do: I will make them little shirts, and coats, and vests, and trousers, and knit both of them a pair of stockings, and do thou, too, make them two little pairs of shoes." The man said, "I shall be very glad to do it;" and one night, when everything was ready, they laid their presents all together on the table instead of the cut-out work, and then concealed themselves to see how the little men would behave. At midnight they came bounding in, and wanted to get to work at once, but as they did not find any leather cut out, but only the pretty little articles of clothing, they were at first astonished, and then they showed intense delight. They dressed themselves with the greatest rapidity, putting the pretty clothes on, and singing,"Now we are boys so fine to see,Why should we longer cobblers be?"Then they danced and skipped and leapt over chairs and benches. At last they danced out of doors. From that time forth they came no more, but as long as the shoemaker lived all went well with him, and all his undertakings prospered.There was once a poor servant-girl, who was industrious and cleanly, and swept the house every day, and emptied her sweepings on the great heap in front of the door. One morning when she was just going back to her work, she found a letter on this heap, and as she could not read, she put her broom in the corner, and took the letter to her master and mistress, and behold it was an invitation from the elves, who asked the girl to hold a child for them at its christening. The girl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but at length, after much persuasion, and as they told her that it was not right to refuse an invitation of this kind, she consented. Then three elves came and conducted her to a hollow mountain, where the little folks lived. Everything there was small, but more elegant and beautiful than can be described. The baby's mother lay in a bed of black ebony ornamented with pearls, the coverlids were embroidered with gold, the cradle was of ivory, the bath of gold. The girl stood as godmother, and then wanted to go home again, but the little elves urgently entreated her to stay three days with them. So she stayed, and passed the time in pleasure and gaiety, and the little folks did all they could to make her happy. At last she set out on her way home. Then first they filled her pockets quite full of money, and after that they led 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her out of the mountain again. When she got home, she wanted to begin her work, and took the broom, which was still standing in the corner, in her hand and began to sweep. Then some strangers came out of the house, who asked her who she was, and what business she had there? And she had not, as she thought, been three days with the little men in the mountains, but seven years, and in the meantime her former masters had died.A certain mother's child had been taken away out of its cradle by the elves, and a changeling with a large head and staring eyes, which would do nothing but eat and drink, laid in its place. In her trouble she went to her neighbour, and asked her advice. The neighbour said that she was to carry the changeling into the kitchen, set it down on the hearth, light a fire, and boil some water in two egg-shells, which would make the changeling laugh, and if he laughed, all would be over with him. The woman did everything that her neighbour bade her. When she put the egg-shells with water on the fire, the imp said, "I am as old now as the Wester forest, but never yet have I seen any one boil anything in an egg-shell!" And he began to laugh at it. Whilst he was laughing, suddenly came a host of little elves, who brought the right child, set it down on the hearth, and took the changeling away with them.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2.《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3.《抉择》    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间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等等伤脑筋的事情。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哪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   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已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哪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4.《人就这么一辈子》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5.《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6.《生命》 生命,也许是宇宙之间唯一应该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生命像音乐和画面一样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卷,当它听到号角的催促时,它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当然,这本质更可能是卑污、懦弱、乏味的;它的主人并无选择的可能。   应当承认,生命就是希望。应当说,卑鄙和庸俗不该得意过早,不该误认为它们已经成功地消灭了高尚和真纯。伪装也同样不能持久,因为时间像一条长河在滔滔冲刷,卑鄙者、奸商和俗棍不可能永远戴着教育家、诗人和战士的桂冠。在他们畅行无阻的生涯尽头,他们的后人将长久地感到羞辱。7.《我崇拜生命》 我崇拜高尚的生命的秘密。我崇拜这生命在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时迸溅出的钢花焰火。我崇拜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崇山大河,在海洋和大陆上飘荡的自由。   是的,生命就是希望。它飘荡无定,自由自在,它使人类中总有一支血脉不甘于失败,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8.《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9.《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10.《拥 有》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2.《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3.《抉择》    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间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等等伤脑筋的事情。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哪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   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已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哪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4.《人就这么一辈子》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5.《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6.《生命》 生命,也许是宇宙之间唯一应该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生命像音乐和画面一样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卷,当它听到号角的催促时,它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当然,这本质更可能是卑污、懦弱、乏味的;它的主人并无选择的可能。   应当承认,生命就是希望。应当说,卑鄙和庸俗不该得意过早,不该误认为它们已经成功地消灭了高尚和真纯。伪装也同样不能持久,因为时间像一条长河在滔滔冲刷,卑鄙者、奸商和俗棍不可能永远戴着教育家、诗人和战士的桂冠。在他们畅行无阻的生涯尽头,他们的后人将长久地感到羞辱。7.《我崇拜生命》 我崇拜高尚的生命的秘密。我崇拜这生命在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时迸溅出的钢花焰火。我崇拜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崇山大河,在海洋和大陆上飘荡的自由。   是的,生命就是希望。它飘荡无定,自由自在,它使人类中总有一支血脉不甘于失败,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8.《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9.《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10.《拥 有》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2.《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3.《抉择》    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间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等等伤脑筋的事情。一个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哪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   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已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哪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4.《人就这么一辈子》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5.《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6.《生命》 生命,也许是宇宙之间唯一应该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生命像音乐和画面一样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卷,当它听到号角的催促时,它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当然,这本质更可能是卑污、懦弱、乏味的;它的主人并无选择的可能。   应当承认,生命就是希望。应当说,卑鄙和庸俗不该得意过早,不该误认为它们已经成功地消灭了高尚和真纯。伪装也同样不能持久,因为时间像一条长河在滔滔冲刷,卑鄙者、奸商和俗棍不可能永远戴着教育家、诗人和战士的桂冠。在他们畅行无阻的生涯尽头,他们的后人将长久地感到羞辱。7.《我崇拜生命》 我崇拜高尚的生命的秘密。我崇拜这生命在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时迸溅出的钢花焰火。我崇拜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崇山大河,在海洋和大陆上飘荡的自由。   是的,生命就是希望。它飘荡无定,自由自在,它使人类中总有一支血脉不甘于失败,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8.《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9.《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10.《拥 有》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2.《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3.《抉择》    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间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等等伤脑筋的事情。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哪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   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已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哪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4.《人就这么一辈子》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当慢慢有点积淀以后,我学着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我惴惴不安地把拙作寄往编辑部,半个月后,收到了编辑部寄还给我的稿子,上面改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那可真是画龙点睛、点石成玉啊!2005年5月,终于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现在想来,裴海安主编十五年前的殷殷鼓励、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造就,得益于在不断反思生成的状态中精益求精。写得太好了,为王老师点赞!”在裴主编的鼓励声中,我一鼓作气,辛勤笔耕,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名家名篇教学的童本策略》《童本课堂:以孩子诉求为导向的“私人订制”》《语文教学:探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之道”》……当我的文章、案例一篇又一篇地见诸《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时,裴主编和周老师又鼓励我不断梳理总结,集腋成裘,提炼升华。这二十年中,我的三本著作:《语文本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坚守本体: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根》、《从“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语文课堂》和一期语文教学人物专刊以及几册校本教材,正是在周老师和裴主编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于得以先后正式出版,同时,还先后在裴海安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同步写话教学设计》等教学用书中入选了很多案例。这二十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这些都凝聚着周老师和裴主编的多少心血啊!每每,当我由衷感谢周老师、裴主编一次又一次为我“做嫁衣”时,他们总会风轻云淡地告诉我,帮助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办刊的宗旨之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轨迹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叫做这个点的轨迹;也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在人世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我所执教过的一些课、我所发表的一些文章、我所阐述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我在三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个更小的点。这些小小的点,连在一起,就串成了我这么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段轨迹。在这段轨迹中,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关心鼓励,饱含着周老师、裴主编给予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付出;在这段轨迹中,浸透着我努力拼搏的豪情和流淌不息的汗水;在这段轨迹中,更有我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回味、记录与她的二十年不解之缘,让我总结、梳理、思考与她一路同行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对于我而言,能够在喧闹中梳理自己的思想,在繁重的工作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执着和真情,以求得小语专家、广大小语教师的指导和雅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5.《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6.《生命》 生命,也许是宇宙之间唯一应该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显示本质是一种无比激动人心的过程。生命像音乐和画面一样暗自挟带着一种命定的声调或血色,当它遇到大潮的袭卷,当它听到号角的催促时,它会顿时抖擞,露出本质的绚烂和激昂。当然,这本质更可能是卑污、懦弱、乏味的;它的主人并无选择的可能。   应当承认,生命就是希望。应当说,卑鄙和庸俗不该得意过早,不该误认为它们已经成功地消灭了高尚和真纯。伪装也同样不能持久,因为时间像一条长河在滔滔冲刷,卑鄙者、奸商和俗棍不可能永远戴着教育家、诗人和战士的桂冠。在他们畅行无阻的生涯尽头,他们的后人将长久地感到羞辱。7.《我崇拜生命》 我崇拜高尚的生命的秘密。我崇拜这生命在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时迸溅出的钢花焰火。我崇拜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崇山大河,在海洋和大陆上飘荡的自由。   是的,生命就是希望。它飘荡无定,自由自在,它使人类中总有一支血脉不甘于失败,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8.《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9.《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10.《拥 有》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


一 别 成 永 决  

文/靳轶


1938年4月,一曲《延安颂》在红都延安大街小巷传唱着,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这首《延安颂》的词作者竟然是一名年仅20岁的姑娘,她叫莫耶。



豪门才女露锋芒


1918年2月,福建安溪县长陈铮喜得千金,取名陈淑媛,也就是莫耶。说起陈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豪门,莫耶祖父陈纲尚为旅缅华侨,著名的建筑商,祖母是缅甸人,故而莫耶身上有着四分之一的缅甸混血。

1907年祖父陈纲尚带全家回国定居福建安溪。父亲陈铮回国后早年当过教员,后成为安溪民军首领之一,曾任东路讨贼军暂编第一师第三旅旅长、安溪县长、驻闽海军陆战队团长,少将。莫耶也算得上是豪门富家女。

在莫耶出生后的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她生活的时代正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壮大、高潮和转型期,她沐浴着“五四”的新风成长。莫耶自小有主见,敢于挑战旧的习惯势力和观念思想。丰裕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宠爱,使得莫耶自小少受约束,她慧敏好学,出口成章,是公认的才女。

随着年龄的增长,混乱的时局与父亲所代表的封建伦理核心之一“父权”,成为莫耶思考和反抗的对象。她偷偷作文讽刺父亲纳妾,同情被冷落的原配母亲,关注腐败黑暗的现实。

1932年,14岁的莫耶随父亲移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国文老师、地下党员陈海天的帮助下,大量阅读国内外进步著作,使她在尚且年幼的心里种下了向往革命与光明的种子,思想日趋激进,很快莫耶已不满足自己如饥似渴地阅读,开始将自己所思所想诉诸于笔端。

自第一篇习作《我的故乡》发表于《厦门日报》上后,她写作热情大增,期间写下多篇文章,投稿刊物还包括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姚名达和夫人黄心勉创办的民办进步期刊《女子月刊》,作品多被采用。

1933年底,莫耶随老师陈海天组织创办左倾刊物《火星》旬刊,其第一篇关注社会底层的小说《黄包车夫》,就发表在《火星》创刊号上。然而好景不长,莫耶藏在家中的部分《火星》刊物不久被父亲发现。正任福建讨逆军第七路副司令的陈铮生怕引火烧身,大为震怒,不仅烧掉刊物,严厉斥责莫耶,还关了她的禁闭。父亲的专制和《火星》遭受的厄运激起了她反抗黑暗现实的激愤之情。

1934年秋,莫耶去信求助《女子月刊》,得到应允后,在母亲和大哥的帮助下离家前往上海。


年轻时的莫耶


奔赴上海遇初恋

莫耶化名“白云”,在《女子月刊》当校对、编辑,还一度任主编。繁忙工作之余,她仍坚持创作,出版了第一部独幕剧集《晚饭之前》,在圈内小有名气。出众的才华和俊俏的外表使莫耶很容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深受“五四”熏陶的她,也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

1934年,年仅16岁的莫耶与自己的初恋偶然邂逅,他是一名年轻的记者,叫陈仓,陈仓年轻帅气,莫耶美丽多才,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人爱河。

但她不知道的是,陈仓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沈醉,后来大名鼎鼎的军统3号人物。

沈醉,祖籍江苏扬州,1914年生于湖南湘潭。幼年在家乡上私塾,15岁考上长沙辅仁中学。初中尚未毕业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因沈醉带头组织上街游行而被学校开除。为了谋求出路,18岁的沈醉于1932年秋,独往上海,投奔任复兴社特务处(军统的前身)上海特区区长的姐夫余乐醒,担任交通联络员。

沈醉被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所赏识,1933年被提拔任上海法租界情报组组长。为了掩护自己特务的秘密身份,沈醉化名“陈仓”,并假借“湖南湘光通讯社驻沪办事处”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1934年底,沈醉又增加了担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大队少校行动组组长”的公开身份。

后来被提拔为军统上海站少校行动组长,28岁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35岁当中将游击司令,参加过多起暗杀行动。

1949年,他被毛人凤强行留在云南搞破坏,很快被抓捕,关入战犯管理所,直到1960年被特赦出狱,才改造成功。


沈醉


莫耶与沈醉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一有空,两人便相约一起看话剧、畅谈文学和诗词,两个年轻人因此迅速坠入爱河。

同时被丘比特箭射中的两人并不对等。《女子月刊》为进步刊物,早就是沈醉的盯防目标,因此沈醉对莫耶知根知底,而莫耶根本不知道沈醉的特务身份。

莫耶与沈醉两情相悦的恋情却同时遭到沈醉上司和家庭的重重阻挠

第一个阻挠的是军统局长戴笠。戴笠十分赏识沈醉的才干,一直着意培养并委以重任,因而对于这位年轻人的一举一动分外注意。沈醉与莫耶相恋很快被戴笠获知,戴笠专门派人探查莫耶家世背景。在戴笠眼中,军统成员的家属必须是清白可靠的,否则容易策反军统成员成为对方的卧底,对于沈醉这样的骨干更应注意。虽然莫耶出身地方望族,其父也是国民党少将,但莫耶本人思想左倾激进,同事、朋友也多是文艺界进步人士,因而极不可靠。

第二个反对者来自沈醉母亲。沈醉父亲早逝,他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其母曾加入过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并写得一手好诗词。按理沈母也曾追求向往革命并且知书达礼,对依稀有自己影子的莫耶极为喜爱才对。但事实上其母在选择儿媳上尤为封建,仍以恪守妇道、三从四德等旧道德为准则,在见过几次新女性莫耶后,对在外抛头露面、一心追求自由和革命的莫耶大为不满。

她严厉的警告沈醉:“你不能找这样的女子做老婆!你看她那身打扮,洋里洋气的,大热天还戴双白手套,笑起来也没遮没拦的,哪像个姑娘家!你要娶了她,我就永不进你家的门!”

受“五四”开化的一代,来自封建伦理、家庭长辈的阻挠只会成为青年追求个人幸福的注脚,外界的阻力反而更易拉近两人的距离。

莫耶和沈醉感情经过一段时间沉寂后,因沈醉受伤再度出现转机。一次沈醉在抓捕行动中,从楼顶意外摔了下来,身受重伤,左眼差点完全失明。不明真相的莫耶得知情况,回到沈醉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其生活起居。于是沈醉对母亲和戴笠的反对置之罔闻,干脆和莫耶同居起来。一年后,莫耶为他生下一子,沈醉欣喜异常。但毕竟顾忌母亲和戴笠的意见,于是,沈醉想借此机会劝其在家相夫教子,不再出去工作。

但莫耶很干脆地拒绝了,她直率地说道:那不行,想把我关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靠男人生活?我办不到。如果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也不能不工作。”

无奈沈醉只好将孩子托给一个姓苏的部属代为抚养,莫耶回杂志社继续上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外滩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刚刚回到上海的莫耶立即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担任编剧和文字宣传。

此刻,沈醉也接到戴笠的命令,将率领一潜伏组秘密进入日本人集居的虹口区,收集日军情报。临行前,沈醉想对莫耶的生活做些安排,便打电话约莫耶去黄浦江边——他们谈情说爱时常去的地方。

两人刚刚见面,莫耶的话令沈醉大吃一惊,“我们一起去延安吧!”

随着淞沪会战爆发和国民政府对进步人士爱国活动的刁难,陕甘宁边区成为众多热血青年向往之地,莫耶所在“第五队”想转至西北大后方进行抗日宣传,寻机前往延安。

莫耶自然想让沈醉随她同离开,却不知此举让沈醉陷入窘境。因为沈醉真正职业是捕杀危及蒋氏政权的共产党人及反蒋人士,眼下让他前往延安,岂非自寻死路?沈醉立即表示坚决不同意,并竭力劝阻莫耶也不要去。

莫耶希望一家三口同往延安的想法,沈不可能接受,无奈之下,二人分道扬镳了。

来到延安后,“白云”改名“莫耶”,不久以一首《延安颂》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红色女作家。她还曾把与沈醉的恋爱故事写入小说,由于她一直不知道陈仓的真名叫沈醉,因此,直到1986年去世,莫耶也不知道她曾经的恋人、孩子的父亲竟是军统三号人物。


延安时期的莫耶


一别自此成永诀


再说沈醉,与白云(莫耶)分手后,由于他精明能干,二十八岁时,就当上了戴笠直管下的总务处长,最后成为有少将衔的高级特务。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四大金刚,与周养浩,徐远举并称军统三剑客,并逐步成长为地位仅次于毛人凤的军统3号人物。

1938年底,他被派往湖南临澧特训班当教官,在临澧特训班上,他认识栗燕萍。栗燕萍也是湖南长沙县望族之女,叔祖父栗康时,曾出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次长。她从小就被母亲送进长沙城唯一的寄宿学校,读书,受教育。后来,栗燕萍考入胡宗南所创立的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1938年初,转入了湖南常德的临澧特务训练班。栗燕萍就是在训练班当学员时,被该训练班教官沈醉所看中,猛力追求,双双坠入爱河。

按照戴笠的规定,作为学员的栗燕萍是不准谈恋爱的,发现后必受严厉惩处。因为沈醉已升为训练班的副主任,另有姐夫余乐醒的关系,终得戴笠默许。

1938年10月,栗燕萍从临澧训练毕业,分配到军统长沙站情报组当情报员,成为职业女特务,并与沈醉结婚。婚后栗燕萍不再工作,靠沈醉养活,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并为沈醉生养了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毛人凤接任军统局长,他将沈醉安排到云南,出任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少将专员。

1949年12月,沈醉被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扣押,在此期间,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特务,有当时在重庆执行完大破坏任务后逃至昆明,等候飞去台湾的军统大特务徐远举,周养浩、郭旭等。

后来沈醉被卢汉当成被俘战犯,囚禁在昆明陆军模范监狱,云南解放后,被转移至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战犯管理所,后转去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失去沈醉这个保护伞的栗燕萍,移居到香港居住,在沈醉断绝音信一年之后,栗燕萍便在香港改嫁。栗燕萍与沈醉所生的子女先后去了台湾,只有一个女儿沈美娟回到了大陆。

1960年,沈醉在北京获得特赦,即向香港去信和托人传话,希望栗燕萍再回到他的身边,换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

沈醉于1965年8月,与40岁的天主教堂修女杜雪洁登记完婚,这是沈醉的第三次婚恋了。



虽然,沈醉经历过三次婚姻,他最为念念不忘的还是莫耶。当年,他被派往湖南临澧特训班当教官时,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寻人启事,寻找莫耶下落。莫耶很快和沈醉取得联系并开始通信,虽然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但延安需严加排查敌特,戴笠也反复告诫特训班师生,不得与延安亲友通信。

沈醉在信中多次提及希望莫耶离开延安,重续旧情,均遭拒绝。俩人不久便中断书信往来,从此人各天涯,沈醉才娶了栗燕萍。


秘密深藏老泪横


1948年秋,莫耶随《战斗报》调回延安,不久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她与《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


方唯若、莫耶与子女

1986年,莫耶在兰州军区总医院病逝,她至死都不知道她的初恋、并与其育有一子的沈醉是军统3号人物的真实身份。

那么,沈醉是否知道当时在上海的初恋“白云”就是莫耶呢,当《延安颂》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莫耶就是自己的初恋白云。

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有人找沈醉佐证莫耶在上海时是否加入特务组织。沈醉当即否定了,也就是这次,沈醉才知道自己的初恋情人是改名后的莫耶。

当年,沈醉除了对莫耶隐瞒了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外,单就其对莫耶的情感而言,应当说是诚挚的。沈醉在著作中写道:

在我内心最深处始终铭刻着她那可爱的身影,始终不得不钦佩她的人格和意志,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杰出女子。”

当沈醉得知莫耶去世时,便在日记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40多年前的知心,而未能再见一面。一想到上海分手时的情景,禁不住老泪横……”这是沈醉发自内心,对莫耶迟了半个世纪的真诚道歉。

1980年经有关部门调查证实,沈醉在卢汉的起义通电签字,并亲笔颁布命令,要下属特务组织上缴特务器材并到指定地点报到。他的身份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

在莫耶去世10年后,1996年沈醉在北京去世。

莫耶出身豪门,与国民党特务沈醉有婚恋;投奔延安,创作出红色经典,莫耶的人生历程令后人感慨唏嘘。

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对这段感情,沈醉放在心底默默怀念多年,咬牙咽下思念之苦,为了保护曾经的爱人,直到莫耶去世后、他即将离世时,沈醉才将这段往事公诸于众。也多亏他做到了多年守口如瓶,才保护恋人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与委屈,这份最初的挚爱,埋在沈醉心底,变成了沉默的守护和遥远的相望

怀着对初恋的深深遗憾与追思,沈醉写下了他与莫耶的故事。

沈醉1996年去世后,与第三任妻子杜雪洁合葬。


【附录】

                延安颂

        词:莫耶  曲:郑律成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抗日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责编:皇尝饼)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天门八字垴才女陈迦林

芷若:不妖不蔓自安娴

吴建平 /童正祥:茶食与茶食贴

真实的潜伏

喻训天:我的三个老同事

穷人家的富二代

因荷藕然:为红尘作对  向黑夜寻光

全民超声波运动

飞鱼:父亲和我

雷志超:想起母亲

为了渺茫而认真的理想

小熬浆糊:从京城名媛到“封建余孽”


敬请赐稿,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