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 | 邱炜煌:我与父亲,从文盲到教授的跨越

邱炜煌 新三届 2018-11-16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邱炜煌,江西大学中文系77级,江西上饶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曾任上饶市委督查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文化名家、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在《人民日报》《瞭望》《光明日报》等省以上报刊发表300多篇理论文章。  


原题

希望之歌

纪念七七级入学40周年


作者 | 邱炜煌



今年是我们高考入学40周年,我们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中文系77级同学聚会南昌,回望来时的路,感慨高考奏响希望之歌,不觉怦然心动、倍感温暖。


难忘那年高考时


恢复高考之前,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祖国如同风雨飘摇中动荡不安的航船,而我则像船上迷茫无助的乘客。1974年我以总分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却无缘继续深造,插队落户又不够年龄,怀揣“留城证”开始了不知期限的待业,我在做短工、代课中蹉跎岁月,恢复高考使我于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


1977年12月初,我报着试试看的心态走上了考场。那年江西考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四门,文科的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尤其感慨《难忘的时刻》那篇作文。我另辟蹊径,抓住恢复高考这个现实主题,把对恢复高考的无限深情及挑战人生的愿望注入笔端。


记得我在结尾写道:“恢复高考,不仅奏响了我人生的希望之歌,而且由这束‘报春花’意识到祖国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高考就要结束,但人生的考场在召唤,我将把高考作为新起点,在漫漫人生路上写出灿烂的诗篇”。记得从考场出来,母校语文老师得知我写高考现场,急得直跺脚:“跑题了,应该记过去发生的事,没戏了!”要不是同学鼓励,我真会放弃后面的考试。


也是因“祸”得福,这篇作文竟因构思新颖深得阅卷老师好评,并作为范文在一些中学传抄,以致高考成绩尚未揭晓,老师同学就开始向我祝贺。 


果然,次年元月的一个艳阳天,我接到了江西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那天上午,我正在河里挑水,岸上传来小妹报喜的佳音,我丢下水桶,淌过急流,冲上前去接过那份神圣的通知书。我只恐惊喜是梦中,不住地问小妹:“这是真的吗?”她使劲地点头:“真的,真的”!


顾不得换下冰冷透湿的衣裤,我买了一挂鞭炮沿街放了起来。当晚家里设宴庆贺,亲朋满座。那天晚上不知干了几瓶酒,也记不清自己喝了多少杯,只晓得连我一共醉倒了6人。


大学同学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能不高兴吗?我成了时代的幸运儿。那年高考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不是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如果改作文的老师“保守”,如果“政审”过于较真,我就与七七级擦肩而过了,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高考激励我奋斗


高考改变人生。考场那成功的一搏,激励我自强不息、不争而争。


从目不识丁到党校教授,改革开放圆了我家几代人的“书生梦”。家里祖祖辈辈无人读过书。在我眼中,大学是那么高不可攀,我虔诚而贪婪地仰视它,却不敢希望立即拥有它,只祈求它能像海上不灭的航灯,指引我慢慢靠近。


全班郊游合影


高考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成功的一搏,激励我不断奋斗、积极进取。大学毕业后我先后担任中学老师、机关科长、市委台办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6年调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即评上教授职称,虽几易岗位,但始终坚持 “我手写我心”,在人民日报、瞭望、光明日报、红旗文稿、党建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00多篇理论文章,后入选江西省文化名家、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即便今年退休,仍被省委宣传部聘为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知识就是力量,时代造就人才,我与父亲之间实现了文盲到教授的跨越。


从“打工仔”到“座上宾”,那幢大楼见证这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江西上饶市信江河畔矗立着一幢电信大楼,每当路过那里我都心生感慨: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高考前我作为一名待业青年,就业无门,便在建筑工地打工,这幢城市地标式的大楼承载了我的汗水和梦想。记得那时通宵赶进度,我和同伴挑沙石扛水泥,咬着牙忍着疼,一层一层地往上爬,梦想有一天成为这里的正式职工,站在电信大楼顶层眺望远方畅想未来。


在尊重知识的年代,只要不断做梦追梦,一切皆有可能,这幢大楼见证了我人生的华丽转身。1982年我分配到中学当老师,陆续在报刊发表文章,被信州区委宣传部“挖”走。区委在电信大楼召开报刊发行会议,我代表区委宣传部向各单位部署工作。多少年过去了,我虽然记不清当时讲了什么,但那种由“打工仔”到“座上宾”的惊喜常在心头激荡。我深切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实力书写人生,成就梦想还需要任人唯贤、促人成才的环境。


从自荐未果到主政有成,我的“党校缘”表明有奋斗就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中学当老师,曾带着成绩单和毕业论文到信州区委党校“毛遂自荐”而未能如愿。无心插柳柳成荫,34年之后我居然主政更高一级的市委党校。


我是个普通工人的儿子,亲戚中最体面的也就是“党员”,没有任何“背景”,也不攀权附势进“圈子”,在仕途上跋涉确实不易,但社会存道义,仕途有温暖,我遇见一些公道正派的好领导,激励我以一颗感恩的心做工作。在市委党校主政十多年,我校荣获全省综合评比第二名,科研工作第一名,我本人连续五届获全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最近我办了退休,虽然职称到顶,职务到头,但我仍继续做个“思想者”,不为谋生写作,不因功利笔耕,执着地表达思想,骄傲地抒写快乐。


江西大学中文系77级人才荟萃,成绩斐然,我只是普通一员。作为一名“七七级”老大学生,我们的成长经历或许对今天的年轻人有所启示:多元的时代更需要信仰,功利的社会要不忘初心,荒村听雨,看淡功利,积极进取,不争而争,或许这正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密码。



而今我们还年轻


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大学时团支部合影的题词为“我们正年轻”,如今我们还年轻。年轻是心理与生理的主客观统一,它属于风华正茂的青年,也青睐成熟丰稔的中年,甚至拥抱壮心不已的暮年。很欣赏那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如今我们虽然奔6奔7了,但依然年轻着。学军在海外弘扬中华文明,不断给我们惊喜;曹放把做官与做事做人做文统一,在官场释放出“不一样的烟火”;少华对训诂情有独钟,不断推出学术新作;智宇潜心文史研究,作品不时海外刊出。同学中大多当了爷爷奶奶,但依然不减当年、活力四射,而且多了份成熟、自信和淡定,正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别人看来这个年龄的同学会大概了无生趣,谁知我们纪念入学40周年聚会还是大碗吃饭、大杯喝酒、大声说笑、大步流星,聚得很“嗨”。亚平同学谈起鹅湖之会、连史纸海阔天空,意气风发,那记忆、那思维、那投入、那真情,不佩服不感动不行。尤其令我怦然心动的是那个早晨,风乍起,十几位女同学不约而同围起红丝巾,伫立在风中,个个红得生动,笑得灿烂,依稀看见当年青春的倩影。


我们还年轻。道别时我们互相祝福:珍重今天,相约明天;我们彼此勉励:要开心,要运动,要活出价值。你不许老去!


40周年聚会在母校南昌大学合影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

梁刚建:感谢1978,补录分校改变我人生轨迹

送别林乎加:新三届扩招的首功之臣

林乎加:40年前高校扩招的大功之臣

感谢林乎加,新三届分校毕业生的再造之恩

王惠生:感恩林乎加,扩招上大学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严明人: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入秋后,肚脐放一物,活血祛湿!

睡眠好了、便秘没了、大肚腩消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