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陈侃章,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下海经商。曾出版《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古往今来说西施》《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等著作。
作者: 陈侃章
题记:林彪和胡宗南是国共两党斗争合作史上无可回避的重要人物。曾有文章说中共在解放战争后期,如何策反胡宗南,而从近年出版的胡宗南日记反映,国民党策划分化林彪还要早几年,胡宗南在蒋介石指导下,与林彪闭门深谈四个小时……然而峰回路转,中共在历史风云中更显示出坚韧不拔,从容厚重。
大概谁都不会否认,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而当中黄埔一期与四期出了一批如雷贯耳的将领。国民党军内黄埔一期的胡宗南尤为出色,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授予军衔,黄埔一期只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授予中将,其中胡宗南又是第一个担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最早独当一面的黄埔生军事将领,抗战胜利后,成为加上将衔的第一个黄埔一期生,直到落魄台湾。黄埔四期将星如云,如林彪、刘志丹、段德昌、李运昌、谢晋元、胡琏、张灵甫、高魁元等,其中的佼佼者又非林彪莫属,他一直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指挥员。至于后来的不归之途,又另当别论。由于胡宗南是黄埔一期,林彪是四期,故尔他们在军校内没有交集。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史上,也甚少见到他们面对面的交锋。历史的吊诡是,自前几年台湾出版了《胡宗南先生日记》后,胡宗南、林彪、熊向晖、胡公冕等历史人物似卷入了是非乃至事实与否之争。一、熊向晖回忆“胡宗南瞧不起林彪”,遭学者质疑,然熊的说法有印证。质疑声是针对熊向晖所著《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开始的。此书篇幅不大,但内容厚重,书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彪及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等国共两党重要人物,书中所记是国共两党转折中的历史大事。熊向晖卧底胡宗南部是周恩来直接安排的棋子,对中共情报工作贡献甚大。毛泽东曾称赞:“在这个时期,凡胡(宗南)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这是情报工作最成功、最模范的事例”(见《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第1页)。加之熊以后的人生经历较为辉煌,因而该书出版后,广受读者关注,在海峡两岸产生较大影响。该书出版说明评价:“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且内容精彩,引人入胜。”熊向晖著《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2016年6月20日,大陆一家深有影响的报纸发表了《熊向晖的回忆录有误》一文,有些媒体在转载时将其提炼成《熊向晖回忆录作伪,称胡宗南瞧不起林彪》,把用词级别提高到“作伪”上面,令人惊讶不已,从而在客观上使广大读者对全书的内容都产生了怀疑。由于文章作者是研究民国史的专家,又著有胡宗南传记,因而此文(下简称“此文”)相应地产生了较大影响。然经核对原著,“此文”与事实有些出入,且还出现了新的错误。“此文”首先引用了熊向晖的回忆,并阐述了自己的存疑,现直引如下:据胡宗南当时的机要秘书兼侍从副官、中共潜伏特工熊汇荃(后改名熊向晖)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回忆,胡宗南当时还决定:“不请林彪。林彪是黄埔四期生,1942年从苏联疗养回延安路过西安时,曾见过胡宗南,态度甚卑。胡宗南瞧不起比他低三期的黄埔同学林彪。”我回想当年初读熊向晖《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时,读到这段文字,就心存疑虑,觉得不太可信,不近人情。因为从中国社会多年一贯的迎来送往的人情,从当时民国官场的礼仪,从胡宗南多年待人接物的性格……胡宗南不会瞧不起他。但我当时没有可靠的史料作证,只能存疑。2015年7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胡宗南先生日记》厚厚两大册……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此文”主要反映了三点:第一,林彪1942年从苏联返国回延安路过西安;第二,胡宗南决定不宴请林彪,原因是瞧不起他;第三,作者当时读到此段文字时就有疑虑,现在出版的《胡宗南先生日记》为此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此文”为证明熊向晖回忆有误,引用了《胡宗南先生日记》以下几条:即1943年7月9日、7月10日、7月11日、7月12日、7月13日(为免重复,内容略)以作说明。查核这些日记所反映的内容是:胡宗南会见、宴请的主要对象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林彪仅仅是陪同出席者而已,只有7月12日,胡宗南与林彪单独见面谈话,但没有宴请。所以胡宗南不单独宴请林彪的说法应当是成立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一年半前《胡宗南先生日记》中,就有“胡宗南瞧不起林彪”和分化林彪的相关内容,且发生在1942年1月林彪刚从苏联返国之时,现将胡宗南日记中相关条目实录如下:1942年1月14日:“胡公冕先生自甘来陕,谈林彪为小资产阶级色彩极浓之人,可以分化。”(第83页)
1942年1月31日:“林彪来访,谈话四小时,中有转告校长,林彪不是并无希望之人。而对毛泽东、朱德,则直呼其名,并有訾议之处。林盖初自国外归来,思想似乎有转变之势。”(第108页)1942年2月2日:“十一时到办事处请林彪午餐,(曾)扩情、(顾)希平等作陪。”(第109页)从《胡宗南先生日记》看,他是个礼仪有序之人。职位比他高的,行文时称职务或尊称;职位与他相当的,称兄或称“会见”;职位比他低的,一般称“接见”或直呼直名。如称蒋鼎文、朱绍良为蒋长官、朱主席;称汤恩伯、宋希濂等为兄;对曾扩情、周天僇等则直写其名。因而当林彪在胡宗南面前直呼顶头上司毛泽东、朱德之名,胡认为林多有不敬,因而用了“訾议”这样的贬义词;又由于胡公冕稍先在胡宗南面前说林彪是“小资产色彩极浓之人”,让胡对林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胡宗南内心看不起林彪在日记中有不同程度的表露。窃以为,“此文”可能未看到胡宗南1942年1月至2月的这三天日记,因为若引用以上三天日记,就对熊向晖所说“胡宗南看不起林彪”有了佐证。“熊向晖的回忆有误,其因,一是记忆有误;二是,更重要的,选择性记忆有误。所以,读回忆录要当心,必须以其他可靠的档案史料证其真伪。”熊向晖著《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增订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遗憾的是,“此文”客观上也有类似问题,现试作如下辨正:1、“此文”直接引用“熊向晖回忆”与原书文字不一致。熊的回忆录(该书28页)并没有提到林彪的归国日期,其中“1942年……比他低三期的黄埔同学林彪”是添加的。林彪从苏联返国不是1942年2月,而是1942年1月(林彪的归国日期,不少资料都有误),起码在1942年1月31日林彪已在西安拜访胡宗南,这在胡的日记中有反映。2、熊向晖自1938年初应聘被胡宗南面试录取,特别是1939年3月被胡宗南任命为侍从副官、机要秘书后,成了胡宗南不折不扣的亲信,如此直到1947年7月赴美留学。熊向晖紧随胡宗南多年,知晓胡的言行举措,甚至洞悉胡的内心,概括出胡宗南内心看不起林彪(胡黄埔一期、林四期)也并非什么有误,何况“胡宗南看不起林彪”在《胡宗南先生日记》中也确有反映,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熊向晖的回忆并非空穴来风。至于胡宗南是否居高自傲,那是另外一回事。3、将熊向晖的回忆和《胡宗南先生日记》相对照,可以看出熊的回忆与胡的日记在同一事件上所载一致:如周恩来到达西安,离开西安会见胡宗南的时间、人物等要素一致。如胡宗南宴请周恩来的时间、地点、人物记载一致。如熊回忆原拟请邓颖超一起赴宴,但适逢邓身体不适,不能出席,胡宗南这天的日记也只记周恩来和林彪,而没有邓颖超之名,但在7月9日、7月13日日记中都提到邓颖超。如熊向晖回忆,本拟在7月9日闪击延安,后因故放弃,胡本日也记录道:“委座电话,对陕北暂不行动。”如此等等。这两个历史文献在不同年代,不同场景,不同立场下形成,在重要细节上如此吻合一致,反证了熊向晖回忆的可信和可靠,这在回忆录中殊为难得。前已述胡宗南经过多年观察,对熊向晖深信不疑,即或熊的家人,胡宗南也关爱有加,如将熊的哥哥安排了一份收入丰裕的工作,熊的父母也由西安迁住到首都南京。将熊的姐姐熊汇苓介绍给他身边另一位他所信任的申振民(申健,也是红色特工),又在1947年8月将申振民与熊汇苓双双送往美国留学等。熊向晖既随胡宗南参与军国大事,也跟胡或单独为胡办了家事,乃至代为祭祖。至于胡宗南对熊向晖本人不遗余力的培养就更不用多说。查《胡宗南先生日记》所记,熊向晖出现了十多次,熊汇苓也出现十次,对熊向晖有时直记其名,有时称熊副官,对熊汇苓有时称先生,有时称女士。胡宗南与熊向晖一家关系密切不必再多言了。胡宗南的二公子胡为善在《我的父亲胡宗南》一文中(见李菁《记忆的容颜》)也提到了胡与熊的关系。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发觉在河南西峡口战役中,黄埔十五期毕业的孔令晟(时任副营长)率部歼灭了不少日军,立下战功。“父亲有意调孔令晟到长官部,希望孔令晟能接替熊汇荃(注:即熊向晖)的职位,但孔令晟表示,不愿意做参谋,只愿意带兵打仗,父亲只好打消此意。孔令晟后来曾出任蒋介石之侍卫长、海军陆战队司令等职。父亲对部下非常好,所以他的手下后来也很少有倒戈的,当然熊向晖例外,他是很早被周恩来有意识安插进来的。其实当时曾有人跟父亲密报,熊向晖思想‘左倾’,但父亲不愿意怀疑一个从18岁就到自己身边来的年轻人。”这一说法为胡宗南与熊向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佐证。4、“此文”对《胡宗南先生日记》的出版单位记忆有误,胡的日记并非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而是台湾“国史馆”出版。二、《胡宗南先生日记》记述了分化林彪之事,且“分化”之举还是中共早期党员胡公冕建议给胡宗南的。过去多有说中共曾有策反胡宗南的举措,还说胡宗南内心如何波澜。然而胡宗南分化林彪则见之于《胡宗南先生日记》,已公之于众。前面已引述,胡宗南在1942年1月14日、1月31日记中均记到如何分化林彪之事,且是胡公冕献计献策的。胡公冕是1921年10月入党的早期共产党人,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是胡宗南的老师和上级,“二胡”关系密切。胡公冕曾参与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一段时间,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胡公冕之后潜入老家温州,组织起一支红军队伍,番号为十三军,胡任军长。期间波澜起伏,经历过成功和失败。1932年底,胡公冕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关在国民党南京监狱。后在老朋友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的保救下出狱,赴西安养病。西安事变发生后,胡公冕受周恩来委托,到胡宗南部处做工作。据说毛泽东也叮嘱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做统战工作。由于“二胡”原先的关系,再加时势使然,见面频繁,这在《胡宗南先生日记》中有明显反映。据初步统计,胡公冕在《胡宗南先生日记》中出现40多处,时间跨度1942年1月至1949年10月,长达八年。胡公冕对胡宗南有提携之恩,也有师生之情,胡宗南始终执弟子之礼,二人多有衷肠之言,这从《胡宗南先生日记》中不难看出。然胡公冕在1942年1月主动向胡宗南提出“林彪可以分化”,这个提议颇为扎眼,有进一步探求的必要。由于胡公冕这个意见,使胡宗南在1942年1月31日林彪来访时,两人深谈四个小时。谈话中途,胡宗南还将二人谈话情况直接报告蒋介石,并说林彪“不是无希望之人”,还说林彪刚从苏联归来,他的“思想似乎有转变之势”。可见胡宗南对分化林彪抱乐观态度。在同一天日记中胡宗南又记到:“胡公冕先生谈内外两事,能成一事,即妥。”并慨叹抗战以来,自己的思想似落伍了。这里有一个重要背景,林彪在1938年3月被阎锡山部误伤后,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健康大受影响。这年冬天林彪经中央批准,赴苏联就医和学习,直至1942年1月经新疆中转西安回国。由此不难明白,胡宗南分化林彪是在经西安中转延安之时,林彪此时尚未到达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见过面。根据《胡宗南先生日记》,胡公冕在1月14日就已向他面述了“林彪可以分化”,也就是说在十多天前,他们已知晓林彪的行踪,开始策划与林彪的谈话主题。显然林、胡这次见面并非礼节性,而是有实质性内容,二人整整深谈四个小时,否则胡宗南也不会在中途将他们谈话的情况报告给蒋介石。仅仅过了一天,也即二月二日,尽管这天胡宗南感受风寒,但还是在中午与林彪共进午餐,继续谈话,目的性当然明确。所以“二胡”联袂分化策动林彪意味深长,这背后到底有何玄机?过了几个月时间,胡宗南与林彪又在西安见面,时在1942年9月22日,胡的日记记述:“上午接见林彪,林彪所谈与前次似有差别。”显然,胡宗南认为林彪态度有明显变化,已不同前次谈话之时。但胡宗南在9月23日继续与林彪谈话,《胡宗南先生日记》作如下记录:“上午接见林彪,并与畅谈军队政工之重要,下午三时在总部茶会,招待林彪,并到(曾)扩情、(梁)干乔。五时送往八路军办事处。”《胡宗南先生日记》中明确记述,胡公冕是在1942年1月建议分化林彪的。而解放战争期间,胡公冕策动胡宗南起义,也有多篇言之凿凿的回忆文字。如此,这段历史更显扑朔迷离,更加多棱丰富厚重。这些文字当然还有待多种文献资料印证,但也有可能实情如此。任何人生活在内忧外患,改朝换代之际,都面临各种思潮冲涮荡涤,有时进也难,退也难,徘徊反复,思想不断变化,不足为奇,实也是人性的本能反映。写这篇小文既不是丑化谁,也不是美化谁,为的是探求在风雷激荡的时代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到底是怎样一桩本真!《历史交织中的熊向晖、胡宗南、林彪、胡公冕》文首页 (本文原发台北《传记文学》2021年第3期和天津《开卷》2021年第3期)
陈侃章专列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林彪专题
李辉:林彪最后一次出现《人民日报》
张效雄:林彪的另一面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沈志华:朝鲜战争林彪"称病不出"?
李亚宁:父亲李天佑与林彪的往事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吴新潮:说父亲吴法宪是
林彪“死党”一点不冤枉
林彪集团"二代" 的命运折痕
程光:我为什么永远感激胡耀邦
黄永胜任总参谋长期间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