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 |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青山自牧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现为某央企湖南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定居长沙。


原题

百年功罪忘也难

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作者:张志鸿


原载作者公号青山自牧



林家大湾路牌



林家大湾门楼


初秋时节,驱车440公里,来到了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这里是林彪的老家。他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他的死也成为一个重大事件。

关于他的研究资料已有很多,但他的生前身后,依然有很多难解的谜。今天来到林家大湾,不指望释疑解惑,只是想来看看,借此整理一下关于他的思绪。
 
一门英烈

林家大湾不只是林彪的故乡。熟悉中共党史的,都知道有个“林氏三兄弟”。

林育南故居

1898年出生的林育南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著名的工运领袖,也是林育英、林育蓉(林彪)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他早年在武汉读中学,1917年参加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初加入中共,先后参与领导、组织了1922年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上海工人大罢工、1927年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等重大斗争。1927年6月出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大革命失败后,他历任中共湖北省委代书记、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等职,主持全国总工会日常工作。1931年1月17日,他和何孟雄、李求实等30多人同时被捕。2月7日,他和23人在龙华刑场被枪杀,年仅33岁。

这是一桩著名的公案。因为刚刚开过六届四中全会,被捕者大多是王明宗派主义的反对者。当时,就有人怀疑是王明一方故意告密。(参见叶永烈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P61)

与林育南同时被捕、牺牲的还有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左联作家。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悲愤难抑,写下了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林氏三兄弟家族世系图
 
林育英、林彪、林育南塑像(自左至右)

林彪另一个堂兄林育英又名张浩,生于1897年,1922年经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共,1924年留学莫斯科,1926年回国,历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满州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兼海员工会总书记等职,1933年1月出席国际职工代表大会后,留在莫斯科,担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1935年,一个历史重任落到了张浩的身上。他受共产国际委派,历尽艰辛回到陕北,恢复了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传达了共产党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说服他取消“第二中央”,率领红四方面军回师北上,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分裂。

立下奇功的张浩得到了重用。1937年底,红一、二、四方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没带过兵的张浩出任129师政训处主任(后改政委)。

可惜天不假年。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生。”并亲自为其执拂抬棺,这也是他生平唯一一次执拂。

毛泽东、朱德等人为张浩执拂抬棺


从陈列资料看,林家大湾参加革命的还有多人,其中至少还有两名烈士。

林彪的四弟林向荣生于1917年,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根据地。1949年攻打太原时,林向荣牺牲,年仅33岁,时任解放军某团政委。

林彪的外甥陈新壁,从小随寡母在外婆家(林家大湾)长大,1938年去延安。1942年在山西五台山与日军作战,子弹打光后,被敌人逼到悬崖,跳崖牺牲,时任八路军指导员。

白羊山下,英才荟萃。林家大湾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优秀的子弟。
 
一身战功

游人来到林家大湾,大多是冲着林彪来的。在很多人眼里,林彪是军神、战神。论战功,他稳稳地站在开国将帅的第一排。能跟他并肩的,仅有彭德怀、粟裕等少数几人。


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


军事展览馆内景


从1928年底在井冈山担任红28团团长开始,他指挥的部队就一直是中共军队的头等主力。

在战争年代,他几乎没当过副职。

他也是我军的“抗日名将”之一。抗战初期,平型关大捷打出了八路军的威信,也提振了全民族的士气。

解放战争中,四野的军歌最不同凡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

即使是在文革风暴中,林彪对于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做过贡献的。如1967年1月下发的中央军委《八条命令》,就是由徐向前和他共商、经毛泽东批准下发的。

1974年批林批孔时,人们嘲笑他是怕光、怕风、怕水、怕声音的怪物。现在看来,真不该这样嘲笑,他的怪癖源于负伤,他的负伤是光荣的。
 
其咎难辞

但功高如山,也遮盖不了他晚年的罪错。

一是大肆鼓吹个人迷信,为文革推波助澜。从1960年起,他利用主持军委工作之便,在全军发起“学毛著”、创“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活动,号召“突出政治”、“活学活用”;1964年5月,率先印发《毛主席语录》;1966年,又提出“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言论,营造强烈的个人崇拜氛围,为发动文革打下了舆论基础。

他依托军队全力支持发动文革。毛说“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借助的就是林彪的力量。没有林彪的支持,文革不可能掀起那样大的波澜。

所以,对文革造成的灾难,林彪也有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

二是搞宗派主义,清除异己,参与了对一些元勋的迫害,如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指责彭德怀是“野心家”、“伪君子”、“冯玉祥式的人物”;1965年牵头迫害罗瑞卿,1966年起参与迫害贺龙、陆定一。

有个细节可以说明问题:文革爆发后,他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但除了出面救过邱会作、肖华外,似乎没有救过其他人。

林彪旧居(帅门)


三是对老婆、儿子做的一些坏事,他必须承担失察之责。在他默许纵容下,老婆擅权,儿子张狂,结党营私,舞刀弄枪,铤而走险,终招灭门大祸。

很多老干部反感林彪,主要是反感他在1959年之后不讲原则,窥测上意,主动迎合,对文革推波助澜,把国家拉向危险的方向。

邓小平的态度就很典型。在工厂传达“九一三”事件文件时,他一言不发,不动声色。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了8个字:林彪不亡,天理不容!
 

其心难测


很多为林彪辩护的朋友,认为他多年离群索居,淡泊名利;有的则认为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不懂政治。

这些说法恐怕小看了林彪。

确实,在50年代的多数时间里,林彪夫妇主动退隐,生活简朴,寡言少语,行事低调,所读多为古史。这样做,既是因为病痛,也是明哲保身。

林彪旧居(出生地)


外表看,他和刘伯承有些相似。建国后,他们都主动交出兵权。1955年授衔元帅时,他俩都在国内(林在青岛,刘在南京),又双双请假,似乎都不愿出这个风头。

但他俩的区别更大。刘帅是真的宁静淡泊,甘于寂寞,特别是在1958年因“教条主义”受到批判之后。

而林彪却表里不一,曲意逢迎。

作为多年来深受信任的下属,林彪熟悉毛泽东的个性、作风和想法,私下里有很多尖锐的意见;但他深深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百般顺从、迎合。

以1962年“七千人大会”为例。本来,会议的基调是正视问题、总结教训,但林彪的讲话独树一帜: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据说,林彪讲话后,许多军队干部很高兴,纷纷夸他讲得好。只有他本人不以为然,说:“我这样讲是出于无奈,不这样讲,毛主席的威信受到影响,整个局势就不好维持了。”

这说明,他清楚自己没有实事求是。但他说是为了维护毛主席威信,也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在关键时刻表达忠心。

果然,他得到了空前的赏识。

他曾在笔记中写道:“谁不讲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一旦有了机会,他就出手狠辣,对得罪过自己的人毫不留情,例如对待罗瑞卿、傅连暲、“杨余傅”。

真淡泊名利,就不会这样工于心计、出手无情。

做不到闲云野鹤、无欲无求,是因为他有私心、野心,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个人认为,这才是他犯下罪错的根源。

林彪元帅塑像


帅门内景


但是,如果说他只有言不由衷、委曲求全的一面,似乎也不符合事实。

他心思缜密,深藏不露,常以“克己复礼”自勉。同时,他又高傲自负,不肯轻易低头。在1970年庐山会议之后,他迟迟不肯表态认错,致使矛盾不断升级。1971年5月1日晚,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当着毛的面,竟然不打招呼,只坐了几分钟就拂袖而去(一说因病早退)。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有他吹捧自己的儿子。

1969年10月,林彪将林立果在军内搞科技发明的报告呈送毛泽东,得到了嘉勉,毛还专门接见了林立果,竟使得林彪忘乎所以。1970年7月23日,林彪带着林立果前往某军工厂视察,黄、吴、李、邱等主要将领前呼后拥。7月31日,林立果又在空军机关作“讲用报告”,口若悬河,讲了七个小时。

林彪在家里大加赞赏,说这个报告不仅语言像我,思想像我,连讲话的声音都像!在吴法宪带领下,空军上下吹捧林立果为“全才”、“帅才”、“超天才”。

林彪真是昏了头了,难道不知道犯了大忌吗?韬光养晦二十年,前功尽弃在一旦。作为身经百战的战略家、政治家,他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即使是用“舐犊情深”、“利令智昏”等词,似乎也难以解释。
 

迷雾茫茫


与“九一三”事件相比,林彪的个性之谜也不算什么。

虽已过去近半个世纪,相关文章汗牛充栋,但这一事件依然扑朔迷离,疑窦重重,岁月深处雾茫茫。

林彪蜡像


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专机师副政委、专机驾驶员潘景寅为什么不带副驾驶、领航员、通信员等4名机组人员,就匆匆起飞?

一般认为是潘景寅误判了时间,没想到林彪的汽车很快就到了机场;再叫醒机组其他人员,已经来不及了。

但为什么带走了3个机械师,偏偏丢下了更重要的副驾驶、领航员、通信员?

劫后余生,第二副驾驶康廷梓通过回忆和研究,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潘景寅不带4名机组人员上飞机是故意的。

康廷梓进一步推测:林立果为了防止出逃中出现阻挠,下令少带走几个机组人员。

这个推测也经不起推敲。少带几个机组人员,飞行安全就会大打折扣,林立果有必要冒这个险吗?

就算林立果下了这种反常的指令,潘景寅就会听从吗?就会只选择3个机械师吗?除非潘景寅与林立果合谋,除非下令的另有其人。

但从事后对潘的定性看,与林合谋的可能性也不大。

1980年11月15日,邓小平接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时,谈到了“九一三”事件: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因为有同样一架飞机带了大量党和国家的机密材料准备飞到苏联去,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发现问题后,经过斗争,飞机被迫降,但这个飞行员被打死了。

邓小平说的第二个飞行员是陈修文烈士,他把潘、陈相提并论,似有所指。

《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次会见。据此,潘景寅的妻子走上了申诉之路。

1981年12月23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家属出具了《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

潘景寅同志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在蒙古温都尔汗随飞机坠毁死亡,特向各位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望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而努力奋斗。

另外3名机组人员收到了同样的证明书。证明书把机组4人定性为正常死亡,既不像林彪那样属于叛徒,也没有按正常飞行事故以身殉职定为烈士。按这个结论,潘景寅的家属得到了500元抚恤金,加上搬家损失等,共得到了近7000元的补偿。

这个结论,排除了潘景寅等机组人员与林立果同谋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他们阻拦林立果叛逃的可能性。

那么,飞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些细节,也许还要等若干年才能真相大白,也许将永远成谜,像一团云雾离我们越来越远。
 

回归人间



初秋的林家大湾宁静安详,绿树成荫,果蔬茂盛。

和这里的乡亲交谈,你能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宽容;远望巍峨肃立的白羊山,你能感受到它的悲悯。

文革初期,这里也曾热闹非凡,接待过100多万前来瞻仰的四海宾客。

文革初期的林家大湾


“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家大湾坠入了另册,林彪故居等建筑被人为拆除。

到了80年代后期,情况又有一些改变。

1989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张正隆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第一次正面描述了林彪的军功;同年11月,中央军委将33人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其中包括了林彪;1991年,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上映,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林彪的正面形象;

1995年,林彪的侄子林从安修复“帅门”,重建林彪旧居,并对外开放;2005年11月,团风县政府将“林彪故居旧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林彪不再是神,也不再是鬼,重新回归了人间。

但他们9人(含4名机组人员)的遗骨,至今仍葬在温都尔汗。

这些孤魂野鬼在异国荒原上游荡,已有49年。

2011年9月13日,林彪的女婿张清林和黄、吴、李、邱的后人去蒙古扫墓,却差点找不到墓地。异国他乡,自然无人打理。
 

张清林在为“九一三遇难者”扫墓


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后人,在为“九一三遇难者”扫墓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江青已经葬于北京西山,黄永胜已经归葬咸宁老家,林彪等人是否也可以迁葬国内?比方说,让林彪夫妇归葬林家大湾?

毕竟,林彪有过大功。

林彪生前给叶群题词:“发不同青血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当年一语成谶,如今何不成全?

白云悠悠,地老天荒,世上万物,还有什么不能与岁月和解?

林彪生前爱吃黄豆


林家大湾附近的高速公路入口


离开林家大湾,在“马曹庙收费站”重上高速的时候,我想,这个收费站如果改名为“林家大湾收费站”就好了。

至少,有利于林氏三兄弟的家乡发展旅游经济。

2020年9月7日


主要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汪东兴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孙一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文革”前夜的中国》罗平汉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特别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审实录》图们、肖思科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再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林彪专机机组人员的走和留》作者康廷梓,载于《文史精华》第198期;
《林彪坠机过程的思考》作者康廷梓,载于《航空知识》2002年第2-4期。


张志鸿写字楼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大学逃课记

张志鸿:1977年高考的一篇奇特作文

张志鸿:为“四人帮”集团殉葬的那些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公号青山自牧
部分图片作者选自网络
版权事务请联系我们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十年记忆

于会泳:"四人帮"集团
自杀的正部级官员
刘传新:我这辈子也算值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李辉:姚文元如何走到政治前台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刘庆棠回忆秦城:王洪文什么都敢说
徐景贤:王洪文终于变成"刘盆子"
上海文革抢房风:
王洪文是这样住进豪宅的
金敬迈:我在秦城七年多没见过月亮
《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
钱浩亮的曲折人生
陈伯达告诉周扬:
我垮台主要是和江青发生冲突
张国男:我陪江青赴苏联治病
揭秘1968年《江青文选》流产内幕
穆欣: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李辉:林彪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
揭发林彪立功的林豆豆为何遭遇"不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惠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