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苏:文科课堂教学应该少用多媒体
文科课堂教学应该少用多媒体
——在华中师范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会上的发言
晓苏
晓苏近照。
华中师范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便在全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我觉得此举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正确,不仅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
作为本校一位普通教师,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想得不多,所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大政方针,我没什么好说的,也说不出什么新鲜话来。这里,我只想对我比较关心、比较热爱、比较熟悉的课堂教学,发表一点十分粗浅的看法。
众所周知,在任何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形式。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历来都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并且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便迅速介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介入,现在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拿着自己一字一句用心血写成的讲义,然后一边讲一边板书,不仅口干舌燥,而且还弄一身的粉笔灰。现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和播放器,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教师走进课堂时只需要带一个幽盘,把它往某个洞口里一插,就万事大吉了,随后顶多也只是动一动鼠标。平心而论,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它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简单,更加便利,更加快捷,也更加标准,更加规范,更加全面,同时还更加直观,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正因为这些优越性,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被多媒体主宰了、覆盖了、垄断了。相比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日薄西山,渐行渐远,奄奄一息。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势所趋之外,还有学校有关部门的提倡和强调,更有广大教师的认同与跟进。
然而,我们认识和应对任何事物,都要持辩证观,都要从两面看,不能搞一风吹,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对待多媒体课堂教学,我们当然也应该这样。我的意思是说,虽然多媒体课堂教学好处多多,亮点多多,但从教学的有效性来讲,它并非全面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许,对数理化和体音美这些充满了图案、表格、公式、形状、色彩、声音的学科来说,多媒体课堂教学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对文史哲这些更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来说,它就不一定十分恰当。原因在于,无论学科性质还是培养目标,文史哲跟数理化都有显著不同,跟体音美也有很大差别。
相对而言,文史哲更侧重于认知、感悟、体验、思辨、判断和发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另类思维、逆向思维与多元思维。由于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我们在文史哲等课程的教学中,往往还不能太简单、太标准、太直观,有时甚至还要自觉地避免和抵制简单化、标准化、直观化等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媒体课堂在很多时候是不太适合文史哲这类学科的教学实际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和过滤了这些学科固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严重降低和削弱了其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面对已经全面铺开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细致而深入的反思。
近些年来,出于进取心和好奇心,我听了不少文史哲方面的课。其中,既有本科生的课,也有研究生的课,还有专家的学术讲座。虽然场合不尽一样,有的在教室,有的在会堂,有的在报告厅,但我注意到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多媒体。遗憾的是,听了这么多的课,让我满意的却少而又少。究其原因,可以说都是多媒体惹的祸。我明显感觉到,由于多媒体的强势介入和过度利用,文史哲课堂最具魅力的人文性正在急剧消失。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并非夸大其词,并非危言耸听,其根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课堂重技术,轻艺术。在我看来,理想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文科的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如果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只要有了一定的技术介入,目的便可达到;倘若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表达情感,那就需要艺术支撑了。我这里所说的艺术,不是指吹拉弹唱和琴棋书画,而是特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阐释、发掘、拓展、传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趣味、智慧、才华和美感。例如,邢福义教授一九八一年给我们讲汉语倒装句时,在黑板上写出了小说《荷花淀》中的一句人物对话。水生要出远门之前,不好跟妻子明说,便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细心的、多情的、敏感的水生嫂就问:“怎么了,你?”邢先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细致入微地讲解。邢先生说:“水生嫂为什么不问‘你怎么了?’而要问‘怎么了,你?’是因为主语谓语倒装的句式更能反映出人物的情感世界。”邢先生动情的讲解,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主谓倒装的语法结构,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生夫妇的柔情蜜意。那一堂没有多媒体的课,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包括邢先生朗读时说的海南岛普通话,以及他讲解时紧皱的眉头。可是,多媒体介入课堂之后,我们就难得再碰到像邢先生这样有情感的课了。现在的许多教师,只要掌握了上网、搜索、复制、下载、拷贝、粘贴、播放等操作技术,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去教室上课。要讲的内容,都拷在幽盘里,都放在屏幕上,包括提纲、要点、例证、文献和思考题。教师既不需要粉笔,也不需要黑板,更不需要亲自朗读,有时甚至连讲解都可以省略,因为显示屏上都有。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就只剩下知识的传授,而失去了情感的表达,导致只有技术而没有艺术了。
第二,多媒体课堂重知识,轻见识。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双重目的,教师必须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独到的见识。知识指那些已经固化的集体经验,也称为通识或常识。见识指的则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远见卓识。理想的课堂教学,不光要有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见识的启迪。例如,大约在十年前,王先霈教授曾讲过一次文学的形式。在介绍了内容与形式的相关知识后,王先生重点发表了他对形式的独到认识。他先描述了京剧折子戏《苏三起解》里的一个片断。苏三上台后大叫一声:“苦哇!”台下居然满堂喝采。王先生问:“苦是令人同情的,观众为何要叫好呢?”然后他解释说:“其实,喝采声不是冲着台词的词意,而只是冲着演员的声腔。”接下来,王先生就水到渠成地把话题转到了文学的形式上。他说:“让受众产生共鸣的,很多时候不是由于内容,而只是由于形式。与内容相比,文学的形式更有审美价值。”王先生的这一精辟论断显然具有颠覆性,它让我们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我清楚地记得,王先生那次讲课没有幽盘。再说,即使有幽盘,他的这种见识也无法从网上下载。因为这是他的独到发现,网上根本找不到。对教师来说,知识是可以从网上下载的,用幽盘拷到教室就可以播放,但见识却只能在教师大脑里生成,再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无能为力。然而,现在的许多教师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久而久之就变得慵懒、麻木、迟钝,大脑也随之丧失了思考、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如此一来,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便少有见识的启迪了。
第三,多媒体课堂重共性,轻个性。任何形式的教学,说到底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但是,人才不同于产品。产品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成批成批地生产。人才则是有个性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的这一个。即便是同一个教师用同一种教材和同一种教法教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意味着创造性,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绝对成不了一个创造性人才。那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呢?我认为,首先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个性,即追求个性化教学,包括教学姿态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例如,孙绍振教授前年来我们学校讲过一次课,讲的是文本解读。进教室的时候,我问他,有课件没有?他头一摆说,没有。孙先生年近八十了,讲课时却不坐,偏要站着。他讲课不太打手势,两只手总是插在口袋里。十分搞笑的是,他一只手插在裤子口袋,另一只手却插在上衣口袋,样子非常幽默,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孙先生接下来分析了贺知章的《咏柳》,更是幽默至极。诗中有这样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说:“剪刀,显然是个比喻。既然是比喻,那诗人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似菜刀呢?因为上句有一个‘裁’字,只有剪刀与之搭配才贴切。如果换成菜刀,那就闹笑话了。”孙先生幽默的教学风格,博得台下笑声连连,掌声阵阵,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孙先生的那堂课,毫无疑问是个性化的。可惜的是,在多媒体主打的课堂上,我们很难见到如此鲜明的教学个性。我发觉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模式化。它注重标准,注重规范,强调一致,强调统一。换一句话说就是,它强化了共性,弱化了个性。
我以上的反思,也许过于偏激。但是,我的用心是良好的。其实,我并不反对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也不是要为日渐式微的传统课堂教学唱挽歌,只是建议教师们要因学科而异,因课程而异,因对象而异,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尺度,把握分寸,合理地用,适当地用,选择地用,慎重地用,千万不能滥用,更不能让多媒体取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作者简介: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推荐阅读
昨天朋友圈刷屏,今天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武汉人都在为一鸣惊人的华师打call
教育是等待不起的事业——黄晓玫在资智回汉华中师大专场上的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呢?——华师校友、紫光集团总裁王慧轩的演讲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