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自融的短暂时代

券业行家 2023-03-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Hanson老师 Author Hanson老师

走向自融的短暂时代

券业行家,热文转发。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那些在晨夕会和朋友圈里频频展现的(非标固收产品)业绩喜报背后,大多都是驾驶着自融赛车的飞驰人生。


当前中国的财富管理领域,是活雷锋最多的行业。


活着的——踩雷的——先锋。


而且无数古代、现在战争片中有很多镜头也印证了这一点:


很多时候,“先锋”,就是去踩雷的


我们平时讨论某个财富机构或者平台,总是喜欢去看人家的背景,有没有金融牌照。其实还要一个更加简单直观的分类方法:

 

这家机构是在帮别人融资,还是帮自己融资?

 

帮别人融资的,雷了,死客户。


帮自己融资的,雷了,死自己。


问题平台的实控人迟早会面对一道选择题:


A. 出国;B.出殡;C.坐牢。


<1>


如果一家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那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就干脆两腿一蹬,要么就去拿更贵的钱。

 

怎么拿?

 

借贷是企业跟银行形成一笔债权债务关系。银行的钱哪里来?向储户借来,于是银行跟储户也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但银行不能因为企业没还钱,就对取款的人说:你们再等等,那些王八蛋去年问我借的钱还没还……

 

这是两个法律关系,司法上互相之间没有传递性。所以银行有了窟窿只能问同行借,或者回家问老妈借。如果实在借不到,那就只能变卖自己的东西来还储户的钱。

 

商业银行缺钱了可以同业拆借,或者通过其他融资和变现手段弄钱,最终还有央行作为贷款人,支撑起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信用体系。


信用是第一等的竞争力。因为强大的信用体系,银行可以向公众借钱(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再把钱借给企业(放贷的资格)。

 

在中国,只有银行同时具备这两个资格。而信托、小贷、典当拥有向企业和个人的放贷资格,但没有向公众以债权形式募集资金的资格。至于公募基金,那是以委托形式募集资金用于投资,而不是从事借贷业务。

 

所有的监管和司法如果要卡脖子,就是在募集和放贷两头动手。现在我们看当下中国市场上涉及资金的业务,存在两个大规模的风险,正是企业自融所产生的的非法集资问题,以及无牌照民间借贷产生的非法放贷问题。

 

企业如果不能从银行拿到贷款,那就只能转向表外获取资金。第一个就是想到信托,因为信托可以放贷。第二个是通过银行做委托贷款,这两种方式将资金流动转化成债权债务。第三个则是通过各种资管产品以收益权转让的形式输送资金。

 

这三种模式应用于不同金融机构、非金机构的不同产品结构上,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资管业务。迅速推高了各种杠杆比例。

 

资管一出,天下大乱。

 

企业原本还在抱怨融资难,但突然发现表外非标途径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但是,融资成本要高很多。

 

在这个节点上,企业之间产生了分歧。有些选择高杠杆+快速扩张,有些选择控制负债+稳扎稳打。拿到钱的企业大肆并购占领市场,硬生生把后者挤出局。这下再也没有人犹豫了——有钱不要猪头三!

 

我们如今面临的高杠杆问题,正是过去几年因虚燥热而产生的浮夸。

 

看上去规模很大,市值很高,故事讲得很好听。但如果仔细查一查,不是产生过剩,就是虚增利润。不是画饼充饥,就是空作嫁衣。 


<2>


突发剧痛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找止疼片,而不是疼痛源。

 

监管尺度上从文件,下到执行于2018年骤然趋严,搞得各方面都不适应。前两天我看见有微信推文说这个,实际上还要加上企业和人心的层面。因为无论是中央、监管、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落在基层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不同的目标函数。这么多目标函数之间可能是重叠的,可能是分离的。可能是匹配的,可能是冲突的。噪音导致执行上的扭曲,扭曲产生偏差,滞后几个月反应在数据上。上面发现不对劲,于是再进行一轮新的调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觉得①监管比较慢,节奏跟不上。②措施没有用,突然增添更多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情况可能更差。

 

监管带着掐死资管的觉悟动了手,企业用来获取资金的通道断了。

 

过去有银行,有信托,有基子,有券商,有私募。现在只剩下金交所,水资源虽有,运不出来!

 

相应配套的措施通过文件下达,执行得好不好先不评论。

 

我的发现是:原本是因为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A),才去找信托、私募融更贵的钱(B)。

 

A是B的因,B是A的果。

 

现在先把结果B消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啊!如果不改善A,迟早还会出现另一个结果C,而C可能比B的危害性更大。



<3>


再来仔细看财富管理行业,虽然有些企业爆雷退出,马上又有新的企业挤进来。很多人会奇怪,为啥这个时候选择开财富公司?

 

前面爆雷的,有些是替别人融资的(项目踩雷),有些是给自己融资的(平台崩盘)。但你要知道,还有更多的企业资金面是非常紧张的,债券发不了;股价不涨没法质押;楼盘去库减缓;付款方资金紧张甚至倒闭;银行还一个劲儿地催着还款、缩减贷款。

 

这些企业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清盘,要么借新还旧。

 

怎么借?

 

既然资管不灵光——那就只能自己撸起袖子搞自融了。

 

地产商大多有自己的财富端,民企集团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募集端。那些在晨夕会和朋友圈里频频展现的业绩喜报背后(非标固收产品),大多都是驾驶着自融赛车的飞驰人生。

 

我们看到的各种监管文件,卡信托、卡地产、卡明股实债、卡金交所,但这些措施在短期(未来6-12个月)里,极有可能催生出更加激烈的自融。

 

过去的债务堆在那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趴下等待未来出现转机:

 

上市公司为主体的,盼望着股市大涨,重新转牛。这样的话,定增、并购、拆分上科创,可以玩的花样又多了起来。就算把手头的股票拿去质押,也能多弄点钱回来。

 

大的地产公司就巴望着股市上涨了,预期回暖了。觉得自己有钱的人更加愿意买房,这样去库就好了,过去借的钱也就能还了。

 

而自融起家的财富平台,则又可以在晨会上鼓吹自己的盈利能力和专业眼光,继续拉扯着一票人玩着借新还旧的游戏。没有上市的企业也能跟着这波风投继续吹牛画饼,只要金交所不灭,利息和提成给得高一点,我还能再向苍天借个500年……

 

自由经济市场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就跟洪水一样,单靠堵是绝对堵不住的。

 

无论怎么管,只要有足够高的收益,资金就一定能流到哪儿!


<4>


自融吸引人的方式,跟毒品很类似。


当你发现原本辛辛苦苦干一年赚的钱,现在只要财富端的小伙伴足够给力,可能两三天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一旦钱闲了下来,心就闲不下来了。


也许一开始,你能够冷静分析、合理地使用资金。


但遭遇逆境时,你也能如此吗?


面对巨大诱惑,你也能如此吗?


自融的第一天起,你所做的事业便不是金融,不是科技,不是实业,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人性中最深邃的弱点。


也许你能赢100次,1000次,但只要输一次,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说,自融成本很高。


因为你不仅要承担融资成本,还有司法成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7520uwuq2  

券业行家上海交大高金财富论坛



券业人都关注的公众号

数十万同僚的交流平台

期待你的加入

↓↓↓

精彩回顾

长城证券:净利润同比增加近六成,巨额解禁在即仍存变数

券业行家

减持新规引发讨论,券业人士有何观点

券业行家

携手蚂蚁金服涉足财富管理,前三季度财通证券业绩双增

券业行家

万一佣金来袭,再说东莞证券

券业行家

复盘 | 同行眼中的中金财富战略升级发布会

券业行家

又见400亿+爆款,这次理财师该怎么办?

券业行家

财富管理的投资者适当性与保护性

券业行家


伟海

精英

金融精英的信息交流平台

关注


券业人的高端人际交流平台

扫码关注了解券业行家

戳这里,与券业行家一起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