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咨询公司的十胜十败
作者:庄John
引言:秦失其鹿,天下英雄逐之。作东方儒家大中华区的首席智囊,其学术魅力和时空魅力,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说通俗点,做中国500强企业的咨询智囊,纵横捭阖,其成就感,远大于赚钱。
作为坚定的土鳖派,笔者总结了本土咨询公司的十胜失败,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本土咨询业的十败
一败:资本实力太弱败
最近10年是外资咨询公司业务转型的黄金时间,反观本土咨询公司始终没有资金实力收购相关咨询团队,实现业务转型。作为本土咨询的代表,笔者其实一直都有一个期待:可以通过和君资本募资收购相关的数字化、律所、设计公司等等,实现与咨询主业的协同。但很遗憾,一直没有看到。
二败:管理滞后败
很多公司的管理模式,类似于军阀格局,各个合伙人掌控着本团队的人财物一切大权,有本钱随时跟公司叫板,甚至割疆裂土,实现独立。
最近几年,爆发了太多的散伙悲剧,就是因为公司管理的滞后:没有公开的利益分配和决策机制、甚至公司章程都只有公司老板一个人知道。再加上比较强的合伙人觉得自己干的太多、分的太少,慢慢暗生仇愫,直到有一天爆发冲突。
三败:知识管理太差败
随着知识民主化的到来,百度文库成为了很多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但讽刺的是百度文库是个知识侵权的盆地。
本土咨询业的十胜
一胜:商业模式创新胜
永远不要小瞧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这一点笔者还是以某君举例,他只收取合伙人10%的费用,其余90%都给合伙人。据了解某横是收取30%的费用,很多外资只给固定薪酬。
某君收取10%的费用,也许只能仅仅维持咨询业务的盈亏平衡点,其主要就是靠商学院和投资盈利。这样的话,跟对手相比,某君就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竞争优势,他可以不断吸行业的优秀人才。
二胜:人脉深厚胜
外资顾问主要是海归背后,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脉基础,这跟本土咨询形成了鲜明对比:本土咨询的顾问主要是从国内学校毕业,从国内甲方跳槽,在国内市场有比较密切的人脉关系。
三胜:情怀胜胜
外资和本土咨询各为其主,本土咨询可以喊出产业报国的口号,但是外资不能。
四胜:文化相通胜
本土咨询公司和本土的甲方企业,都是深置儒家文化圈,沟通起来,惺惺相惜。而外资咨询的优势,基本上还是中国市场以外的案例。
五胜:市场的庞大需求胜
中国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很多企业都在走向海外,比如华为,深耕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必然水涨船高,带动本土咨询公司的发展。
当然现在还看不出来,那是因为咨询的发展相对于甲方,有一点的滞后性。
而且随着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将会诞生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
坚守,静待花开。
六胜:接地气胜
本土咨询虽然山寨西方MBA理论,但是和中国巨头商业实践,还是诞生了很多野路子。前端时间,我看到某恩给某宝做电商咨询,我笑了。中
七胜:营销手段与时俱进胜
随着微信公号,抖音等中国式营销渠道的诞生,本土咨询的流量手段,也是令人目不暇接。某君的公益商学院模式,就带了强大的流量,结果现在麦肯锡和普华永道也开始做培训了。
八胜:历史包袱轻胜
十年前的案例,还能用吗?
以前的管理模式,一定适用于90后,00后吗?
中国式管理的案例,你有吗?
九胜:量大胜
本土咨询的产品价格虽然低,但是量大,某君已经是1500人的咨询师队伍,一年已经可以做700个项目,而tie2某尼在大中华区有四个office,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全部加起来仅有100名顾问。
就像中国的手机产业一样,开始做山寨机,价格低,主打追求性价比的低端机,但是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就开始做中高端市场了,这在咨询业一样适用。
让我们拭目以待,本土咨询的价格,一定是越做越高。
十胜:产业协同胜
本土咨询的科技化水平低,但是华为,百度,腾讯,阿里,联想,都已经进入咨询行业,这就是产业协同效应:提过门外野蛮人的方式,颠覆旧行业。
共同发展,先发展带动后发展。
孩子一直催着睡觉,今天先敲到这里吧。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延伸阅读:
腾讯咨询李晓红:To B和To C企业组织能力建设的底层逻辑究竟有何不同?
————————————————————————————————————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CMKT咨询圈。
品牌推广及招聘合作,请加微信:zhaozhuang316。
CMKT咨询圈的顾问大部分来源于以下机构,欢迎大家回复本平台“同行”,加入CMKT咨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