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采访那么多年,听这样的故事还是头一回|侨乡繁荣原来这样炼成的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3-23

笔者老家福清,有一个因华侨而兴盛的古镇渔溪。

2019年秋,该镇侨联组织编纂一部全面记述渔溪海外华侨,以及本镇侨务工作历史的图书:《渔溪华侨志》。

我因长期在印尼从事华侨传记写作和华社研究,所以被有关领导点名,与福清侨乡报原总编商家云一起,担任了这部华侨志的执行主编。

经过一年多努力,这部30多万字、图文并茂的《渔溪华侨志》终于大功告成。看到自己和同仁辛勤劳动的成果,终于变做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笔者心里甚感欣慰。

一部华侨志,记载了很多人和事。今天我就摘取片段分享给本号读者,不一定精彩,但却非常值得一说。

众所周知,福清是中国著名侨乡。福清人历来出国成风,百分八十以上的家庭都有亲人定居海外。据 2018 年《福清年鉴》统计:全市 7 个街道、17 个镇。户籍人口135.87 万 人,另有海外乡亲近 90 万人。

《渔溪华侨志》扉页图片之福清城市一角。

而福清所辖的渔溪镇,就是这侨乡中的侨乡。

2017 年 3 月,《福州晚报》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渔溪这个地方,就像侨厝博物馆!几乎每幢楼都与华侨有关》。

文中写道:

如果砖石能言,这里的每一片瓦都能细说一个家族与海外乡亲的故事,每一块砖都是一部海外与本地的关系史。随便走进一个村庄,几乎每幢楼都与华侨有关;无论走进哪家院子,只要驻足小听一会,就能听到一个与海上丝路有关的历史,听到一个或许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有关的故事……

的确如此!

至 2018 年,渔溪镇常住人口 5 万余人,居住在海外的乡亲有 3 万 6 千多人,主要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 21 个国家和地区,渔溪因此成为福清华侨及侨眷比例最高的乡镇之一。

多少年来,渔溪人在海外打拼,顽强奋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涌现出一大批侨界与商界的杰出代表。

他们旅居国外,谋生创业,从未割舍与家乡的联系,世代彰显着回报桑梓的爱乡情怀。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前辈乡侨慷慨解囊,回馈故里,在各自乡村修桥铺路,兴建学堂医院,留下动人事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老华侨和新移民不遗余力地支援、参与侨乡各项公益事业的义举,有增无减,蔚然成风。

可以说,在渔溪现当代建设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年代,旅外乡亲的帮助、支持、奉献,情比海深,功比山高。正是由于华侨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这个特定因素,使渔溪侨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社会风貌。

渔溪既是重点侨乡,又是文化古镇,各村都出过一些德行高尚,为乡人推崇敬重的贤达人物,被称为乡贤。

渔溪的乡贤,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场”的本地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海外乡贤,也就是华侨。而由来已久层出不穷的侨建公益项目:从策划到落实,很多环节的推动与具体操作,都是海内外乡贤齐心协力,内引外联,共同担当的结果。

特别是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本地及海外那些有声望、有能力的同乡贤人,彼此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引导就变得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图为2002年,印尼万隆福清渔溪籍华侨回乡参加世界福清社团联谊大会受到热烈欢迎。

这方面,以渔溪镇南楼村为例,记述以下人和事。

南楼是渔溪镇上张行政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大约300户人家,村民大多姓陈,有100余位陈氏乡亲定居海外,多在印尼万隆谋生兴业。

南楼村海外乡亲的知名人士,有印尼万隆华侨陈恭水、陈恭善、陈克珠先生,以及新加坡华侨陈友祥、蔡雪平夫妇等,均为事业有成,造福桑梓的热心贤达。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曾在福清市政府和人大做过部门领导和侨务工作的陈恭尧同志,堪称本地乡贤的代表人物。

本文主要讲讲陈恭尧卖房替华侨兑现承诺的故事。

图为现任福清慈善总会负责人陈恭尧(左)与老会长、原福清市人大主任俞兆坤在慈善爱心团队座谈会上。

陈恭尧1955年出生,从小在南楼村长大。他当年就读的南楼小学,就是本村老一辈乡侨陈恭水于1959年最早捐资兴建的。后又经陈恭善、陈友风、陈学荣、陈克珠、陈克庆等万隆乡侨多次捐资扩建,完善教学设施,惠及南楼本村与周边乡村学童。

上述乡侨,基本上都是陈恭尧同一个家族的亲戚。他们回报家乡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陈恭尧,对其后来热心参与并组织乡村公益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0年代初,陈恭尧大学毕业,先是被分配到渔溪附近上迳镇党政办做秘书,后被调到福清县委组织部,然后又被调入市政府经贸委和融侨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市人大,担任部门领导。

在融侨开发区和市人大期间,陈恭尧因工作需要,与回乡投资兴业的华侨打交道比较多,他为人耐心诚恳,办事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善始善终,得到各方信任,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侨居新加坡的渔溪南楼村乡亲陈友祥先生,怀着满腔爱国爱乡的赤诚,积极响应当时的福清县政府号召,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乡投资的融侨,在福清融侨开发区创办了福荣针织厂。

陈友祥是陈恭尧的本家族叔,1960年代在渔溪虞阳中学毕业后,与同学蔡雪平结为连理,一同远渡重洋前往印尼,在万隆投身于纺织行业获得成功,后移民新加坡经营新的产业。陈友祥先生也很关注老家的公益事业,1986年至1989年期间,曾与陈恭善、林万昌、陈学荣等侨胞一起捐资修建了南楼小学的操场和围墙。

此番回到福清投资办厂,陈友祥为之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岂料,天有不测风云,陈氏在融侨开发区创办的福隆针织有限公司刚刚投产,他本人便因积劳成疾,于1990年病故于福清,当时还不到60岁,可谓英年早逝。

陈友祥先生逝世后,他的夫人蔡雪平女士和子女们将他安葬在故乡南楼村附近的山坡上。为了表达对丈夫及家乡的怀念,蔡雪平决定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为南楼村修建水泥村路。

八十年代回福清家乡投资的新加坡乡侨陈友祥、蔡雪平夫妇在渔溪老家留影。
在此之前,南楼村路皆为泥土小路,坑洼不平,下雨天遍地泥泞。

陈恭尧当时在融侨开发区管委会工作,受蔡雪平女士及南楼村乡亲的委托,承担起使用这笔捐款修路的组织与监督事宜。他和村里其他办事公道有威望的乡贤组成一个委员会,处处精打细算,严格管理支出,严把工程质量,下决心一定要把好事做到更好,让善事不留遗憾。

不久,长达10公里的水泥村路告竣完工。陈恭尧向捐款人蔡雪平女士报告修路情况时,蔡女士欣慰之余关切询问:“所捐款项是否够用?如果不够,还差多少我再增加。”

陈恭尧回答说:“您捐的100万元没有用完,只用了80多万就把路做好了。还剩下10几万,您看怎么处理?”

蔡雪平听罢,一时难以置信:“人家捐款做公益项目,到头来预算总是不够用,你们做的这么好,还剩下那么多钱。”她激动的说:“我几十年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说明你们帮我们华侨做慈善,真是用心在做了。剩下的钱就用来给村里的“老人会”建一个活动场所吧。”

陈恭尧主持南楼村修路的故事,很快传到印尼,乡侨们都为家乡有这样认真负责,品行踏实可靠,又会做事的人大加赞赏。他们对所捐款项更加放心,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大家捐建家乡公益事业的热情。

陈克珠先生是1960年代初出国到到印尼的中年一辈乡侨,对从小生活过的南楼村感情深厚,尤其对母校南楼小学念念不忘,关怀备至。他不仅和其他乡侨一起多次捐款扩建校舍、大门,以及学校门前的水泥路,而且出资设立奖学金,并每年增加金额,用于奖励优秀师生。

陈克珠是万隆食品工业企业家,在国内也有投资办厂。改革开放至今,隔三差五就要回国料理工厂的事情。每次回福清,必到母校南楼小学,了解办学情况,出钱购买教学设备,热情鼓励师生,帮助解决问题。二三十年坚持如此,从未间断。

陈恭尧对陈克珠先生的上述做法非常钦佩,两人同属本村出生长大的乡贤,虽然一个在福清,一个在印尼,但是在联络发动万隆乡侨为南楼老家多做贡献方面,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1996年前后,陈恭尧因公去印尼访问,在万隆经陈克珠引见,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本村乡侨前辈。在老侨贤陈恭善先生府上,陈恭尧告诉老人,南楼村父老乡亲如今生活不成问题,只是还缺少一间影剧院,乡亲们都很爱看闽剧,但每次请剧团来村里演出,都是在露天搭台,遇到下雨,大家只好打伞看戏。

陈恭善先生听说,深受感触,当即表示要捐款为家乡盖一座影剧院。陈恭尧与陈克珠马上表示赞赏支持,并建议将此剧院建成后命名为“积善堂”。

老华侨预付了一半的资金,陈恭尧回到村里立即召集有关父老,组织实施。

他们请来建筑队,一鼓作气建起了这座影剧院。但是当父老乡亲欢天喜地得以在“积善堂”看戏之时,却不知主持该项目建设的陈恭尧正在为拖欠了工程款而发愁。原来这期间,印尼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遭到重创,华人工商业者首当其冲,生产经营发生困难,由此影响到建设南楼村影剧院的捐款还有一半不能到位。

陈恭尧非常理解华侨当时的处境,他没有催促,只是反复向包工头解释,请他们耐心等待。

那时陈恭尧的家住在市委宿舍,连续三年,每到过春节时,大年三十都有包工头上门静坐,向他催要工程款。

第一次陈的家人不明就里,第二次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儿,第三次陈恭尧的妻子已经完全明白,原来是丈夫为村里面做公益惹下了这些麻烦。

陈恭尧决心自己先负担起来,给包工头一个说法。他家在城关东皋山上有一处商品房,情急之中只好便宜卖掉,一百平米只卖了14万元,拿去偿还了工程队的欠款。陈太太为此哭着抱怨丈夫做了天下最傻的傻事,但陈恭尧却无怨无悔,好言哄劝家人说,那座房子的位置不好,以后有钱另外再买。

直到第四年过后,印尼度过金融危机,万隆渔溪籍乡侨的经营活动恢复正常,他们打听到陈恭尧卖房代还影剧院工程款的事情,无不备受感动,赶紧把此前承诺的捐款如数寄来,这才把陈恭尧垫付的资金补上。

说实话,我几十年采访过无数好人好事,这样的故事还是头一回听说。

感动之余,便决定平铺直叙,在这个丁见印尼公众号上发表出来。

应当说,正是南楼村有这些海内外乡贤,为家乡发展拧成一股绳,仗义疏财,勇于担当,这个村华侨捐建的学校、村路、剧院、老人俱乐部、乡村小公园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才会一项接一项,保质保量得到圆满落实。

实际上,其他乡村也都大致如此,南楼村的上述故事,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渔溪镇“引侨”兴办家乡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

2017年5月,时任福清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恭尧(左一)与 总会长俞兆坤 (左二)等人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代表本会向该市柏露乡政府捐赠十万元爱心基金,另有福清爱心人士廖进益、薛建波、何坤华(右一)向当地农村捐赠衣服300件,并为74户贫困户每户发放500元慰问金。右二系井冈山副市长林传金。

由此想到现如今大力提倡的乡贤文化,这无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在侨乡福清的的生动体现。

所谓乡贤者,乃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物。千百年来,乡贤对于广大乡村而言,在促进民风淳化、伦理维系、乡土认同,以及慈善公益等方面,确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惟愿这样的乡贤越来越多。

本期故事讲完了。如果您有一点感动,就请点个在看吧!

谢谢阅览。

往期精彩回国:

对面的火车迷看过来!印尼铁路如此动人的怀旧风光

客家新侨,谁是真心英雄?

那时发财路:椰城小南门万隆鲁玛摩登往事

中国和印尼:城市审美之比较

34个印尼省区,竟有25个推广这项中国传统功夫|有关舞龙舞狮的人和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