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另辟蹊径的瓷土实验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BLANC DE CHINE
中 国 白
国 际 陶 瓷 艺 术 大 奖 赛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系列微信分专题收录前两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150余件入围精品,旨在为更多对艺术、文化和陶瓷感兴趣的人,敞开一个异想天开、感官丰富、妙趣横生的白瓷艺术空间。
■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 第 5 期
实验(Experiment)本是属于科学的语汇,它是验证假设的手段与方法。现代以来,实验也逐渐进入了艺术的语境中,先锋和前卫艺术家常常用“实验的”(Experimental)来形容自己的作品,但他们并不想像科学家一样证明什么定理,而是更侧重实验背后的对新事物的尝试。艺术家的“实验”往往带有某种“未完成”“待检验”的特性,而且通常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当艺术家做出了让评论家和观众都手足无措的出格行为时,“实验”一词便成为了他们暂时的避风港。
E. H.贡布里希于1950年首次出版的著作《艺术的故事》中,便将整个20世纪初的艺术都包含在名为“实验艺术”的章节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被持续认可的“实验”便成为一个个流派书写进新的艺术史。
克劳德·莫奈 《印象·日出》 1872
马塞尔·杜尚《泉》
现当代艺术史的建立与艺术家的各种“实验”密不可分。莫奈的朦胧日出、杜尚的小便池、博伊斯神经质的表演和沃霍尔同质化的罐头......这些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都曾经历过与旧艺术评价体系的激烈斗争,以个体的创作为起点树立起鲜明的新艺术观念和标准,同时对传统的反叛也带来了对材料和技术的重新认知与理解,最终引领出了艺术史上的印象派、达达、波普和行为艺术等特立独行的流派。每一个现当代艺术家其实都是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尝试发展出不同于以往和他人的表达方式与风格,但往往只有最前沿、最挑战观者思维或视觉经验的作品才配得上“实验”二字。
美国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斯的“破坏式”创作
日本现代陶艺旗手八木一夫划时代的作品
《萨穆沙先生的散步》,1954年
总的来说,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也包含在现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实验”轨迹之中。一方面,现代陶艺家从观念上对传统陶瓷进行了反叛,抛弃工艺的客观与实用,更多以艺术家的身份将个体的表达欲望投射到泥土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借助了现当代艺术形式、流派和风格的理论探索泥土的潜能,拓宽其表达的可能性。
入选“中国白”大奖赛的作品,都在艺术的某一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所构成的创作者个体以及他们有别于他人的表达和尝试。而本期介绍的作品,集合了两届大奖赛中一部分“脑洞”最大的艺术家。如果在当代艺术和陶艺之间画一条线,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形式、思维还是观念都毋庸置疑地在挑战陶艺的边界,更接近当代艺术的一端。
英国著名陶艺家露西·瑞的工作状态
纯粹的陶艺家一般还是会花费大量精力关注材质、造型工艺和烧成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陶瓷悠久历史的影响,执着于一遍又一遍地改良既有的复杂工艺和形态,在创作观念上也更多从材料出发,将陶瓷视为主体,形式上也多以容器或雕塑等独立的静态陈设为主。然而,本期的艺术家却都大胆地采取了“四两拨千斤”的策略,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开辟了陶瓷艺术的另类可能,我们今天暂且将其归类为现当代陶艺中的“实验派”。
生活中的陶瓷无时无刻不与人发生联系,但美术馆或博物馆里的陶瓷却往往与观众相隔甚远,似乎只能是视觉的呈现,而李钢和Nicola Boccini的作品就是对陶瓷艺术观看方式的突破,他们将创作的重点放在观者与作品的交互体验上,一个直接将现成的古董陶瓷容器改变放置的方向当作听筒,一个用灯光和数控技术介入陶瓷材料,从展陈上巧妙而彻底地扭转了人们日常对于陶瓷感观上的认知;李宁和Lee Young Hee则是关注到了日常陶瓷制作过程中被遗弃的、看似无用的坯粉,他们大胆地通过这飘渺的、无实体的粉尘来堆砌创造新的形体并烧制成型,将流动与松散以瓷的自然状态永固,唤醒人们对瞬间与永恒的思索;而林朗明的作品直接借用了科学实验的形式,将凝固的瓷视作试管中变化无穷的生命物质,他瓦解了瓷在通常情况下作为容器或雕塑的带有量感的主体性,而仅用一点点翻卷的泥片,便将瓷土柔韧与纯净的特质表露无疑。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手即是心》,1991年
历史不断前行,当杜尚被奉为圭臬,博伊斯登上神坛,他们的方式在今天便逐渐失去了实验性。实验的艺术早已变换了许多种面貌和形态,永远跟随着新一代艺术家,是鲜活而流动的;它属于未来,也属于人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不屈服于经典和规律的年轻心态和叛逆精神,甚至带着些许的不成熟。但也正是这种未完成的不成熟,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突发奇想,才有机会塑造出未来的可能。这一切对于大部分沉溺于经验和思维惯性的成年人而言其实是十分有难度的,活在规则与惯性中的常人面对艺术的实验,往往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难以接受,即便是著述繁多的理论家,也未必能心悦诚服地理解艺术家提出的挑战。
所以,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不仅需要开拓的眼界和心胸,也需要有艺术家匹配的想象力,他们甚至能用既有的作品在脑海中进行“再创作”,而不只是用既有的规则去框定和比对艺术作品。艺术的世界允许人们另辟蹊径,允许人们勇敢地表达不同,同时又能够包容和转化这些不同。
愿艺术的实验精神可以属于每一个人。
Nicola Boccini
意大利
✕
1972
第二届“中国白”
大奖赛 三等奖
You and I
《你和我》
220 cm × 50 cm × 220 cm
2018年
《你和我》由 10 块模块化的瓷板构成,是关于色彩感知、空间和交互的研究。 瓷板内嵌有自创的“瓷纹”技术,在注浆成型过程中于瓷泥半湿半干的状态下嵌入铜线,经过 1310℃ 窑火烧制,铜线融入泥浆一同瓷化并在表面留下所设计的青色纹路。 这是一个新的前沿动态艺术,采用多媒体和交互艺术,通过人的嗓音、大自然的声响、智能手机或应用程序回应并参与到作品中,每位观众都能根据自身的情绪喜好改变作品呈现的颜色和花纹样式。
李钢
中 国
✕
1986
第一届“中国白”
大奖赛 驻地艺术家
《听》
旧瓷器,不锈钢
2017年
瓷器在自身存在的空间里会记录下该空间特有的信息,每个被使用过的瓷器后面都有自身独特的故事,物理上容器的回声同样如此,是一种由空间和时间造成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正是我觉得瓷器最神秘的地方。通过长期寻找搜集,我把听到过的最神秘的回音展现出来,希望观众能通过回音来感受过去的时间。
Lee
Young Hee
韩 国
✕
1984
Value Criterion
《价值标准》
220 cm × 50 cm × 220 cm
2018年
泥土的天性中同时包含着被塑造成任何形式的潜力和自身构造的物质属性,它似乎是根据人类意志或意志的变化表达的手段,但也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将泥土的不确定性可视化,则意味着用其物理属性代替了那些所谓不稳定的因素。
我想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普通泥土的局限性和确定性。就像“确定性”在特定情境中会产生效果一样,缝隙和裂缝的纹理也会作为记录而存在。陶瓷上的裂缝可能会令人失望,但它也可以像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内涵。某种程度上,泥土的材料语言既有完整性,同时也是不确定的存在。
李宁
中 国
✕
1985
《亲爱的白》
80 cm × 60 cm × 8 cm
2019年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尘土的行踪。真正没有尘土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尘土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时空的动荡而飘流……
这件作品使用瓷土干粉创作完成。在陶艺创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瓷土粉尘,这些粉尘虽然微乎其微,但它也是泥巴的一部分,它也具有独特的“泥性语言”,但它太细微而又太脆弱,被注意却又被忽略。但正是这样矛盾的存在,使它更具有表现意义。
本作品暗喻了“瓷土粉尘”与“母乳”的关系,暗含了泥土孕育瓷器的“血缘关系”。整体干裂的质感也暗喻了孕育生命的艰难和不易,而白色的色调则体现了瓷器材质的纯净和精神的圣洁。
母爱的情感是人性的主旋律之一,会触发更深层次对于生命、世界、个体的思考;从瓷土微观的颗粒到宏观的聚集,感受陶瓷与人性最本质的存在,在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当下,回归简单,回归本真……
“我本就是一粒尘土,最自然的我,认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林朗明
中 国
✕
1988
《新瓷计划B》
35 cm × 6 cm × 20 cm
2019年
新瓷计划系列作品是我在2019年艺术创作的一次物化,作品延续发展了我对于泥土材料的自然生命力的思考和感悟。自然造化万千,就像人类一般,在宇宙的共性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等待着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与表达。在新瓷计划中,我把手工制作的飞卷着的泥片以美学艺术的角度装置于玻璃器皿中,通过透明光源的映射使原本肌理造型线条多样的瓷体层次变化更加的风度。瓷体在玻璃的映射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是美好的一面,也许是破碎的一面。正如我们的人生,需要时常对自我进行观照,涤除玄鉴,找寻真实纯澈的灵魂。
此外,玻璃试管容器作为医学和化学领域中的常见代表性符号,具有严谨和研究性质的含义。而陶瓷语言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结晶,不正也是需要这样严谨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吗?因此,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在拓展陶瓷材料的多元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能传达给观者一种思辨的哲学观和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生观。
2021
✕
Blanc
de
Chine
艺术家是伟大的创造者
欣赏者亦是
让我们与创造者同行
捕捉真实世界之上那有趣而独特的灵魂
- END -
*本系列微信包含第三方主观分析与理解,
请读者理性客观看待,作品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文 | Kelly
图 | 艺术家、大奖赛组委会
第三届“中国白”
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报名火热进行中
欢迎各位艺术家踊跃参赛
BLANC DE CHINE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咨询邮箱
contact@blancdechineicaa.com
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官网
往期推荐
| |||
| |||
| |||
|